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香港證監會發布《有關適用於獲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發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營運者的建議監管規定的諮詢總結》(《總結》),主要內容為:零售投資者將獲准在持牌平台上參與虛擬資產的交易。

幣圈的興奮劑,香港允許散戶購買虛擬貨幣

幣圈人的說法更接地氣:香港允許散戶炒幣了。

很有意思的,就在前天,上海市長龔正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會議原則同意《上海元宇宙關鍵技術攻關三年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 年)》,要發揮市場作用,把上海打造成為元宇宙關鍵技術的創新策源高地。

幣圈的興奮劑,香港允許散戶購買虛擬貨幣

兩個國際金融城市,連著兩天爆出兩個重磅級的新聞,很是刺激。

這兩個新聞的背後,實際上也是代表了中國擁抱Web3.0的決心,也表明了內地與香港分工的不同。

以上海為首的中國大陸地區,負責的是以虛促實,區塊鍊等新興科技跟產業要促進消費,要促進產業升級。

作為中國一部分的香港地區,負責的是以虛促虛,利用虛擬資產來加強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一位置。

Web3.0概念下的虛和實,名和利。中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北京有高人,不得不服。

新聞出現後,朋友圈的Web3.0創業者們,彷彿在初夏季節被灌了一劑春藥,嗨的不得了。群裡頭、私下都在討論相關事宜,紅林律師大概總結了下,大家的重點問題有三個:

1、創業者,能夠去香港開交易所嗎?

2、創業者,可以去香港隨便發幣嗎?

3、內地公民,能去香港購買虛擬貨幣嗎?

這篇文章咱們就來聊一聊。需要說明的是,所以本文僅代表紅林律師的個人觀點,不屬於針對任何事項的法律意見,也不構成投資的建議,大家冷靜些,別梭哈。

別拿申請VASP牌照當令箭

去中心化的資產要在中心化的交易所進行交易,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神奇且歡樂的事。

關於香港交易所申請的具體門檻、標準、注意事項,曼昆同事在上週的文章《一文講透|香港虛擬貨幣交易所持牌制度》中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梳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這篇文章咱們不再重複。紅林律師想和大家聊的是,藉著香港虛擬貨幣交易所發牌這件事,有不少渾水摸魚的事。

按照常規的套路,香港的這一劑春藥會讓這兩類人尤其嗨。

第一類是中國股票市場的老鐮刀們。眾所周知,中國炒股靠消息。所以不斷炮製散戶們喜歡的熱門概念就是很多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和收入,去年元宇宙比較熱,公司就要進軍元宇宙,甚至把公司名稱變成元宇宙都可以。 NFT比較熱,那麼公司必然是要買個無聊猿、發個NFT炒一波。自然的,香港這麼熱,基於職業操守怎麼能饒過?必須進軍香港,必須申請VASP牌照,至於能不能申請下來,要花費多少錢,申請下來之後能有啥用,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消息釋放出去,一個漲停板賺個幾億人民幣,這還要啥Web3.0?

要不怎麼說,最懂市值管理的,從來不是Web3.0。

第二類必然要申請VASP牌照的是令人窒息的夢想製作者。 21世紀最值錢的是什麼?是人才嗎?不,是夢想。四環以外的大爺大媽需要夢想,陸家嘴的基金經理們也需要。

每一個在幣圈的土狗項目,生活所迫不得不面向投資方來講一個致富更上一層樓的夢想。還有什麼比拿金融牌照更讓成熟的投資人一鍵就嗨的故事呢?

廣告詞我都替大家想好了。

“近期我司已向香港證監會遞交VASP牌照申請,開始佈局國際市場”、“目前項目已與多家國際主流基金公司洽談,初步融資規模為1億美金,項目估值三十億”。

基於吹牛不上稅的原理,至於能不能申請下VASP牌照,合規牌照這是要花多少錢,夢想生產者只管夢,不管想。畢竟募了資,有了錢,萬一回頭真想做點什麼正經事,也不是不行,別說收交易所,開發個公鏈都行。

創業者能去香港隨便發幣了嗎?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上週我們接到了來自北京的一個網友的諮詢,他是一個項目方的兼職工作人員,誤打誤撞加入了一個初創的項目方,這個項目方在去中心化交易所連著發了兩個幣,第一個幣“非常成功”,價格拉了大概600多倍,讓部分投資者賺的很開心,本想著第二個幣能夠複製輝煌,結果合作的莊家沒有按照既定的拋物線來畫,活生生的將兩個項目價格都打到歸零,虧了錢的炒幣者就開始鬧,說你怎麼能割我韭菜呢?你這是非法集資。

創業者要的就是不折不撓,所以項目方准備發行第三個幣,讓家人們挽回損失。考慮到香港市場市場大好,所以他們準備進軍香港。前來跟我諮詢的朋友對項目上香港交易所信心滿滿,因為已經跟香港即將拿牌的第三家虛擬貨幣交易所打好招呼了,有熟人,保證上幣成功。

咱先不說這事靠不靠譜,關鍵是:上了香港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就意味著你是正經項目,洗白上岸嗎?

我們先看下香港證監會是怎麼撇清關係的。

《總結》指出,香港證監會亦認同零售投資者必須了解虛擬資產投資所涉及的風險。在作出任何類型的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了解相關特點和風險,並做好接受損失的準備。香港證監會批准某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納入某虛擬資產以供零售買賣,並非推薦或認可該虛擬資產,亦非對該虛擬資產的商業可取之處或表現作出保證。

總結一句話就是: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出了事我也不管。

打個不太恰當但又很貼近的比喻,目前的虛擬貨幣交易所跟你家門口的菜市場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辦個營業執照+健康證明,花錢租個攤位,你能賣菜,也能賣幣。

中國公民可以去香港買比特幣了嗎?

中國資本市場的神奇現象之一是:散戶很多。買基金是不可能的,割我可以,但得我自己把頭伸過去,頗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氣質。

這一波香港開放散戶來購買虛擬貨幣,我估計全球範圍之內最嗨的莫過於中國內地的炒幣玩家了。那6月1日國際兒童節後,中國內地公民能在香港的持牌交易所購買虛擬貨幣嗎?

香港證監會中介機構部臨時主管蔡鐘輝同志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雖然暫時未有平台可給予散戶投資者買賣虛擬資產,預料在指引生效後,散戶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可於獲發牌的交易平台進行買賣。開放零售馬上就要來。

壞消息是,獲發牌的平台亦需確保其客戶有沒有透過「翻牆」進行交易,並確保IP 地址是否來自不能買賣虛擬資產的地區,強調需要遵守相關地區的規定。

也就是:即使允許散戶炒幣,但跟中國內地公民沒關係。

這是一個讓幣圈老玩家們略顯遺憾的事情,雖然這個遺憾其實很正常。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中國內地和香港在區塊鏈的分工和路徑是不同的。

香港作為金融試點中心,可以多攢些境外的錢,但要讓資金南下,政府可不答應。中國對於虛擬貨幣的合法流通放開,在短期之內是不會有大的變化,想著大資金能夠進場,讓虛擬貨幣市場水漲船高然後利用情緒來收割,大概率不靠譜,一個金融市場體量要從1萬億美元幹到10萬億往上,靠散戶太累了。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本就應該是由更成熟的、專業的基金公司或者投資機構來打理。香港對於區塊鏈政策的逐步放寬,真正的想像空間不是讓散戶將養老錢換成比特幣,而是讓更多傳統的金融資產、更專業的合規金融機構來進場。

但這說的都是桌面上的話,私下里,哪有那麼多條條框框?要相信中介幫你搞定賬戶KYC的中國力量。

但這還都只是小朋友們的玩法,真正的幣圈老炮,嘴上說的是擁抱監管,但如果你跟他說的是要監管他的交易賬戶,他馬上第一個不樂意。

持幣大戶,誰會輕易選擇將自己的虛擬資產重倉在香港的中心化交易所呢?難不成是覺得這樣更方便相關信息與內地保持同步?銀行卡凍結在國內已經是炒幣玩家之痛,目測在不久的將來,交易所凍結也會更加常見。

香港雖好,可別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