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加密灣
作者:Lynn.ai在矽谷
Web3-GPT DAO 成立啦!
這個由@Ramble 發起的DAO匯集了一批資深創業者和投資人,今晚匯聚一堂,共同探討AI及ChatGPT-4在實際應用和創業過程中所涉及的創新和挑戰。發言者有楊寧,Leo,蔡凱龍以及其他Web3或AI創業者等。
GPT-4的神奇用例和想像不到的使用場景,GPT-4的限制和潛能,圍繞GPT-4和AI的創業潛力,後AI時代人類的終局....大家的創意層出不窮、火花四濺,引起了我無數對AI的體會和思考。
下面節選了當晚的精彩發言記錄:
楊寧(空中網總裁,著名天使投資人)
1)GPT是一個全新的東西,目前GPT處於早期階段,有很多機會,要提升認知。
回憶93,94年,楊志遠在斯坦福實驗室創建了yahoo,當時只有鏈接+描述,類似黃頁的網站。現在的GPT 相當於當時的互聯網網景那個時候,還處於早期階段,非常簡陋,但充滿了機會和活力。
創業者需要注意,每一次科技浪潮中,行業早期時候,急功近利變現的都失敗了,反而是思考怎麼做一個好玩的東西的人,都賺了很多錢,因此要改變創業思路。當然到了中後期時候,競爭激烈時候就不一樣了
現在還是朦朧期,aigc類似互聯網的門戶時代,新浪新聞,大家對於內容是消費最多的。 Aigc創作內容,剛才有個小兄弟說,寫詩沒人看,為什麼,因為內容髮生了重構
- 但在遠古時期,大家就是畫,沒有多少內容,是沒有內容嗎?是太難看,自己看不下去,玩了幾天就不玩了。
- 照相機讓圖像內容爆發性增加,因為什麼:容易。
- 到了手機時代,照片過剩,
- AIGC後內容再次爆發,會導致內容消費變化,往下走,AI更好,大量時間消費自己創作的內容,看=消費時間。 attention到自己創造的內容,比你看別人的內容好看,信息重構,attention 轉移。
AIGC是全新的東西,不是原有任何東西的升級,另外維度的新東西,互聯網是門戶網站而已嘛? AIGC是AI嗎? AI不是互聯網的升級,現有的一切不會消失,會變成重構,商業之間供應鏈,商家-機器-客戶,關係重構,拆解和重構。
所有一切都會拆解和重構的時候,相當於地震了,毀滅了一切建立的秩序,很多牛逼公司都會完蛋,會在新的事物蕩然無存,優勢完全消失。
真正能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必須在認知上有很大差異,你能看出來4維,5維的東西,能理解AI的重構,速度會別人快,每天進步一點,只要目標清晰,每天走一步,回頭看走了很遠。
編程也不用學了,整個coding就不存在了,徹底重構了,機器直接寫底層程序,機器動態寫程序。 chatgpt做機器人,過去機器人的系統需要人寫代碼。
2)用大白話描述,GPT的歷史,以及他是怎麼工作的?
第一代機器人:波士頓機器人,非常土,非常原始,碼農寫的,所有行為通過編程,不靠譜,靠編程就不靠譜
第二代機器人:telsa機器人,強化學習,根據別人的輸入
第三代機器人:chatgpt機器人,真正意義上的一定不是靠強化學習來的,讓你的孩子碰釘子,有些事情不能通過強化學習,學傻了
機器人不是強化學習來的,強化學習很土,比如教小孩,天天碰釘子,學會了,也傻了。但小孩是通過對於知識的理解。
Gpt是機器學習上巨大的突破。
2014來斯坦福,李飛飛接待的,參觀人工智能lab,很多phd搞的東西,有一個團隊提出了大語言模型,當時覺得不可能,有很多玄學在裡面。當時openai還沒成立
大語言模型是什麼?是人怎麼理解這個世界,
假如說人類看到可樂,閉上眼睛描述可樂,不能完美描述的,因為可樂本身沒有存這個。之前計算機是存儲像素點,非常精確的,但是大腦不是這麼工作的,是一個大語言的模型,可樂是描述出來了,過去知識的信息壓縮,一個罐子+cola品牌logo+顏色+角度空間感。經常出錯,因為信息壓縮會失真,
人類處理信息不是像素級別,而是語言級別的,通過語言模型描述。 gpt非常類似大腦的原理,大腦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是大腦自有的語言,難以描述,我們人溝通的語言是一種API,存儲了分析邏輯等一切的知識。 (r:所以人設重要)
Gpt是“常識”,人類從周圍環境獲得大量的語料形成的常識,人如果在野外長大就啥也不會了。 Gpt怎麼工作的?一個機器人母體,打開一個窗口,就spawn一個分身,聊天過程中分身學習了,就有了bounding,了解了常識之外的東西。 (r:母體是2021年的)
3)如何和GPT更加愉快的相處?
AI的一個概念:概率模型,天下一切ai都離不開隨機數,母體產生分身的時候,出生的時候就有隨機數(八字)有些聰明,有些笨,如果很笨,那就重新弄一個。
我們的分身訓練,是在對話,教學,人和機器的關係,千萬不要用命令思維,和孩子一樣,逼著就不做,勸著就做,啟發就做。
情商高的人懂交流,未來懂人機交互的人厲害,“機商高”
Openai是神來之筆,宇宙之間有數學性在裡面,openai的模型是呼應的,其他ai競品很難達到同樣的效果
現在是事件驅動的,是很安全的,如果架構改成自己迭代,就比較可怕了。
如果邪惡勢力想做怎麼辦?邪惡勢力沒那麼多錢,未來會有共識,不去做這種機器訓練機器的事情,但如果突破了這種模型就會很可怕。
Leo (PA天使基金創始人、裂變資本等基金合夥人)
怎麼樣去解放AIGC的無限潛能?生成一個是我但又不是我的視頻,需要多少步?
- 首先用Eleven labs (聲音合成軟件)上傳自己的聲音
- FaceTune Labs 上傳自己的照片合成頭像
- DID生成視頻,這樣你的頭像就能用你的語音說話錄一段視頻。還嫌麻煩?直接讓GPT-4寫python調用兩家的API,就可以一鍵生成你專屬的視頻。未來人人都會有自己的虛擬人。
此外,我作為一個學python一年的選手,用gpt的體會是,有了它就什麼都敢寫敢做。也體會過Github Copilot,感受是有了它程序員以一當十。只要和他進行多輪對話,GPT就會慢慢被train,以後發生有什麼bug或者錯誤反饋也不用和它太過解釋,它自己就知道怎麼修改。
Prompt的技巧在於,先給GPT一個人設,比如你是個最牛逼的程序員,或者拼寫大師。然後為了激發gpt的想像力,可以給他3-5句話的例子或者解釋(context),這樣和它協作起來會變得更快。
寫程序的門檻會變得無限低,但你不能完全不會程序。只要學會皮毛,知道python的宏觀結構怎麼搭,再加上自己有明確的目的,一邊看youtube教程一遍和chatgpt協作,程序員就可以以一當十。
蔡凱龍(Web3資深從業者,投資人)
呼籲大家不要對AI的出現過於悲觀,偶爾也要樂觀,建議大家讀:投資最重要的20件事,學習的第二層思維,懂insight logic,從二層思維出發,一層思維就是AI很牛,從二層思維來看,對chatgpt取代人的部分一點都不擔心。 AI寫作有三件事做不了:
- 聯想,跨越性思維不行:飛流直下三千尺想不到
- 價值觀解決不了:寫疫情不行,
- 感情取代不了
AI的情感,思維聯想,畫不出梵高的畫,不用擔心這個階段被替代,因此做情感,聯想,思維,感情的事都不用擔心。
Kartin (Hyperoracle創始人)
我本科創立過人工智能,2年前做過AI的研究和AI filming。 AI生成圖片,再分幀,變成短片。
劇本,影片,都是AI寫的,人只需要做一個審稿的工作。但兩年前的AI技術還很差,每10幀就需要人為改動一下,所以最終其實不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因為AI的想像能力天馬行空,但推理能力很差。
現在最多AI能生成6分鐘的視頻,再往上就開始亂來了。 AI並不能想像幀之間的關係,所以能真正在視頻生成上解放人的生產力還需要一段時間。
Sean (Web3+AI創業者,大廠AI工程師)
1) 微軟的工程能力令人驚嘆,未來可能有其他動作
去年11月底公佈GPT3.5,微軟就迅速宣布集成GPT在Bing裡。今年3月GPT4出來,微軟就立刻放出GPT集成在Office的宣傳視頻,形成聯動。這一波操作顯示微軟強大的工程落地能力。當我們都在談論GPT模型多麼厲害的時候,不應該忽略這份工程能力,它打通了從研究到產品的整套線,並且在自己的生態裡形成循環,一定是長期的願景驅動,未來可能還有會其他的動作。
2)GPT紅利不同於互聯網1.0時代,大廠準備充分,競爭激烈
楊寧老師提到94年在斯坦福做網頁的時候,那個互聯網非常原始和初級,但給人的興奮感和今天GPT是相同的。那個時候的大廠比如IBM,Intel反應就非常慢,沒有抓住互聯網時代的紅利。新興的公司迅速崛起,比如Yahoo抓住了門戶網站,谷歌抓住了搜索引擎,後來的Amazon做成了電商,Facebook做成了社交。都跟當時的大廠沒有什麼關係。但這次的GPT紅利大廠跟進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是壟斷,微軟直接把GPT集成到bing和Office365中,Facebook推出開源語言模型,谷歌也推出了Bard挑戰GPT。可以說,這一波誰都沒有落後,都怕被超車。
3)GPT會改變現有的商業結構,最好做基於GPT的二次創業
緊跟上一點,這波紅利大廠跟進很快,小團隊使用GPT直接創業,容易被大廠卡住脖子和替代。這一點我非常贊同楊寧老師所說的,GPT會重構現有的商業模式,拉進供應鏈的距離。現在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升認知,基於GPT做二次創業,把內容平台化。在早期的互聯網時代,有很多急功急利的人都失敗了。而那些做得好玩、有趣的人卻成功了。在中後期,隨著競爭的激烈和商業模式的成熟,華人社區蓬勃發展。但現在的AI驅動商業模式還處於早期和朦朧期。雖然大家的興奮感都是一樣的,變現模式還沒有完全成熟。
4)大語言模型在垂直領域的落地是一個方向,細分賽道有機會
GPT作為一個通用模型,體現了在各個領域超強的邏輯推理和總結能力。直接去挑戰各個大廠的大語言模型不太現實,即缺乏算力,也缺乏數據。但基於大模型做垂直領域,把一個分賽道做好是非常有機會的。比如醫療GPT,或者Web3安全審計GPT等等。
Joe(Web3創業者)
師從曼寧教授,之前很悲觀,半年前就覺得非常樂觀,AI數據和架構有一些問題,其他公司很難趕上。 Nvida可能很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