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 一文搞懂「Web3基礎設施的關鍵部分」 ),我們介紹了區塊鏈基礎設施中一些與L1層相關的組件。讓我們再仔細研究一下這些L1,在此我們定義了一個簡明但功能強大的框架來用於:
有效分析L1的性能 根據明確定義的屬性和可衡量的指標,確定其生態系統的商業可行性
明確概念:
圍繞評估和比較L1層和獨立區塊鏈生態系統性能的話語往往是含糊不清的。類似以下的問題經常主導討論:
生態系統是什麼樣的? 這個網絡是如何擴展? 此鍊是否支持可組合性?
技術指標
每秒交易量(TPS) :每秒鐘在鏈上處理和驗證的交易。
鏈增長(Chain Growth) :最長鏈的平均增長速度。
鏈質量(Chain Quality) :最長的鏈中誠實區塊的比例。
最終確認時間(Time to Finality) :從交易提交到鏈上確認的時間。
節點數量:參與共識、執行或兩者的節點數量。
區塊大小:一個區塊允許包含的最大數據量。
技術屬性
安全性——網絡中的節點通過密碼學和/或博弈論難度來傳遞和驗證交易的能力。
活躍性——網絡中的節點交換信息/達成共識的能力。
可擴展性——網絡可以驗證或處理交易的速度和能力。
節點要求——用戶運行節點和參與治理決策的准入門檻。
中本聰係數——衡量去中心化的一個指標,破壞網絡中至少一個子系統所需的驗證者/實體的數量。 (即成功發起51%攻擊所需的資源)
可升級性——網絡/社區提出、評估和實施協議變化的能力。
生態系統增長指標
每日交易量——每天處理的交易數量。
生態系統屬性
易集成性/可組合性——應用程序與網絡上的其他應用程序互動、建立和集成的能力。
用戶體驗——普通用戶能夠理解和參與鏈上的應用的難易程度。
社區參與——項目的利益相關者與應用程序本身、其他用戶和開發人員互動的程度。
讓我們看看這些屬性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以促進我們對於如何評估一個網絡的理解。例如,鏈的增長和鏈的質量等基礎技術指標可以用來確定安全性、活躍度和去中心化等屬性,反過來,這些屬性也有助於確定哪些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是啟動網絡所必需的。這些必需的基礎設施也是建立在其之上的Dapp成功的關鍵。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跟踪生態系統的增長,所有這些方式也都與速度、效率和活動相關。這些方式包括社區通過社交媒體參與的指標和財務指標(如協議收入和鎖定總價值TVL)。利用這些指標,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個生態系統的成功及其未來增長的潛力。
L1層性能堆棧
生態系統增長指標:鎖定的總價值(TVL)| 每日交易量| 社交媒體增長(Discord / Telegram / Twitter)| 開發人員數量| 協議收入
基礎設施要求:數據可用性| 跨鏈互操作性| 可搜索性/索引| 開發者工具
新出現的技術特性:容錯性|安全性|有效性|可擴展性|分散性|可升級性
基礎技術指標:節點處理要求| 節點數量| 每秒交易量(TPS) | 鏈的增長| 鏈的質量| 區塊大小| 延遲| 停機時間| 傳播時間| 中本聰係數
歸納重點:
可擴展性
橫向可擴展性——網絡的處理能力(以“每秒交易量”衡量)應該隨著參與節點的數量而增加。一個理想的L1將使其TPS與節點數(n)呈線性擴展。然而,稍微的亞線性擴展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承認,線性擴展是一種更合適的屬性--大多數L1的擴展是亞線性的)。
(線性)
(亞線性)
低開銷——相對於處理每筆交易的成本,實現共識、安全和本列表中所有其他屬性的額外計算成本應該最小化。為了獲得亞線性擴展,我們需要用於驗證狀態更新的資源量(q)與用於計算狀態轉換的計算資源量(p)成亞線性。
縮短最終結果的時間——從提交交易到狀態更新最終完成的時間應該最小化。
去中心化性
可組合性/原子性——所有在L1上運行的應用程序應該能夠互操作。例如,用戶應該能夠發送原子交易,以結合任何兩個應用程序的功能。系統的狀態應該作為一個統一的對象工作,而不會讓用戶"滯留"在零散的狀態中。在處理分片鏈的時候,這個問題尤其重要。
安全性
有效性——確保誠實的信息被包括在內/對區塊生產者可用。共識協議旨在實現的安全條件從根本上說是基於鏈的有效性--驗證者不能驗證他們無法訪問的消息。對於一些共識架構(如PoW),像鏈的質量和鏈的增長這樣的數據可以成為鏈的“有效性”的指標。
需要權衡的考慮條件
上述屬性為評估L1提供了一個分類法,但並沒有真正提供一個有效評估不同網絡的相對優點的方法。我們引入了一組關鍵的權衡條件,以討論這些不同術語之間的關係。在權衡方面的分析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方法來理解哪些鏈可以最好地服務於特定的使用情況。
共識開銷VS 安全VS 可擴展性——“參與共識”或“驗證狀態轉換過程”的節點/計算機越多,網絡的安全性越好。例如,這在PoW模型中很明顯,在該模型中,最長的鏈成為典型的鍊或網絡的"真實狀態"。然而,如果這些節點的一個大的子集耗盡了他們的計算資源,而不是把它們用於計算狀態轉換,那麼吞吐量就會受到限制,網絡就會變慢。
橫向可擴展性VS 原子性——分片需要在多個子網上維護鏈上狀態的不同部分。雖然這允許交易被並行處理,但這增加了用戶可能被困住的風險。有各種方法來保持跨分片的原子性,但所有這些都需要一些額外的開銷。
應用層的影響:
我們所討論的基礎設施參數可以極大地影響到在一個特定的鏈上可能或實際建立的應用類型。請考慮以下的例子:
帶寬限制會影響對高吞吐量應用的支持。相反,較高的TPS可以實現更高頻率的交易和實時更新。
較長的最終結果用時可能不適用於支付或其他需要快速結算的應用。
較高的鏈上資源成本(即gas成本)會阻礙應用的發展。 (例如,傳統的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s)由於gas成本高,在以太坊上是不可行的,因此自動做市商(AMMs)盛行,如Uniswap。在Solana等收費較低的L1上,以及Ethereum等鏈上的L2上,CLOBs可能是相當實用的)。
上面,我們展示了一個分析L1s性能的框架。在這裡,我們提供了一個更深入的分析,即如何更好地從他們的生態系統和或建立在鏈上的項目來評估L1。
我們把這些項目主要分為四部分:
公鍊是否有能力囊括和整合這些元素,對其短期增長和長期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我們認為,除了支持單個項目外,高增長的生態系統發展有5個主要步驟:
1)通過資產或通用橋接器實現跨鏈通信。
2)通過整合DeFi基元為平台帶來流動性。 (例如,貨幣市場和交易所)。這激勵了核心開發者社區建立更好的工具,從而允許不太熟練的開發者建立更多面向消費者的產品。
3)通過這種DApp的增長,激勵用戶/零售商採用。
4)專注於在鏈上帶來高保真數據,通過預言機或專門的數據可用性層。
5)對這些數據進行索引,並以易於理解的格式顯示出來(例如在瀏覽器上)。
總結:
無可否認,自2009年比特幣誕生以來,加密貨幣經歷了快速增長。這種增長主要是由新的L1公鏈的出現形成的。 2015年,以太坊通過以太坊虛擬機(EVM)引入了一個圖靈完備的架構,使區塊鏈的功能不僅是靜態賬本,而且是可以運行和執行任意表達式程序的全局狀態機。這為更普遍的DApp開發打開了大門,將普通零售用戶帶入區塊鏈生態系統,“DeFi Summer”等運動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隨著採用率的增加,在可擴展性方面也出現了新的挑戰,迫使建設者找到新的方法來幫助緩解容量限制。這表現在像Solana這樣的鍊和其他L1/L2的發展上,這些鏈試圖通過將計算轉移到鏈下來增加吞吐量。
現在,隨著新的L1s圍繞可擴展性探索新的架構,利用更好的共識機制和加密原語;有效評估其價值仍然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通過展示核心的、可衡量的技術指標如何與生態系統的增長相聯繫,並最終幫助確定特定網絡的市場價值,給你提供一個更有條理的方法來更全面地評估這些L1s 。
原文https://jumpcrypto.com/a-framework-for-analyzing-l1s/#/
by Rahul Maganti(Jump Crypto 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