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互聯網的便捷程度讓我們感覺這早已是一個非常精細的領域。然而,實際上在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互聯網經歷了多個進化階段,才達到了今天的水平。

介紹

互聯網,意為計算機網絡的全球網絡,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發明之一。一個計算設備與其他設備連接的能力大幅提升了人類的協作與互動。郵件、社交媒體、線上銀行、全球市場和多媒體流媒體服務是一些今天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的例子。的確,過去幾十年的人類技術發展的騰飛都受到互聯網的巨大影響。

萬維網

很多人把“World Wide Web(萬維網,簡稱Web或網絡)”和“互聯網(Internet)”兩個詞作為等同的詞使用,但它們實際上是不同的。互聯網本身是一些計算設備的集合,以及讓他們可以相互連接的基礎設施。而萬維網指的是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的服務網絡和信息集合。  

人們主要使用萬維網分享信息和與他人互動,但我們今天所知的網絡實際上已經在多年間不斷演變。當1989年萬維網被其發明者Tim Berners-Lee(蒂姆·伯納斯-李)首次提出時,還處於非常原始的形態,基本是基於文本的,幾乎毫無多媒體能力。在今天,我們來到了Web 3.0時代,這將是以全新的創新方法讓互聯網更加智能的又一次進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互聯網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每一個歷史階段又有怎樣的特點和要素。


起初:Web 1.0  

如果你被帶回到Web 1.0時代,你會覺得其非常過時和低效。那時網絡的功能非常有限。訪問網站是一種“僅可閱讀”的體驗,沒有太多的空間供用戶與網絡內容交互。由於網站都是靜態的,很多人將Web 1.0稱為靜態網絡。

Web 1.0的運營相對中心化。網絡內容由內容生成者(網站所有者)全權決定,幾乎沒有任何來自用戶的參與。這些網站的訪問者僅僅是來閱讀網站所有者呈現的信息的。一般認為Web 1.0時代從1989年到2000年。  

社交媒體時代:Web 2.0  

在1990年代末,網站開始變得更加動態。它們從“僅可閱讀”進化為“可以讀寫”。網站逐漸融入了一些允許用戶與之交互的功能。用戶可以上傳他們的內容到網站,這讓社交媒體平台開始興起。除了用戶與網站互動外,Web 2.0也讓不同的網站和網絡應用可以交互以及分享數據。  

Web 2.0更加註重用戶與網站的交互,而非僅僅瀏覽或閱讀。網站圍繞用戶搭建。包括HTML5和CSS3在內的進展成為推動這一時代的技術。湧現出一些知名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它們一同將Web 2.0塑造為社交網絡時代。  

Web 2.0較Web 1.0有許多改進,但其中心化程度很高。儘管用戶可以向網絡內容貢獻數據,但這些數據牢牢掌控在網站所有者或託管方手中。這些內容如果違反網站的規定可能會被輕易移除。雖然時代與時代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但普遍的共識是互聯網以Web 2.0為主要形式的時期是2000年到2010年。

語義網絡/智能網絡/去中心化網絡:Web 3.0  

廣義來說,Web 3.0是智慧網絡的時代。此前,互聯網只涉及靜態數據。而現在,智能算法內置到互聯網系統中,可以解讀數據,以更結構化和針對每個用戶更個性化的方式交付服務。這些算法分析用戶的歷史互聯網數據,用其改建後續的網絡瀏覽體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技術升級以及它們對用戶的影響。  

很多購物者訪問線上店鋪進行購物。如果在你購買了原本想要買的商品後,網站還推薦給了你其他用戶購買的另一個商品,那麼你可能正在體驗Web 3.0。也有其他情況,比如我們瀏覽網站時會有廣告彈出。如果這些廣告是關於你所在地區的本地服務,這意味著系統已經分析了你的信息,提供了針對你所在地的個性化服務。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和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IoT)等是Web 3.0的一些標誌性技術。

另一種相對狹義的說法,也是近期繼元宇宙之後躍居為熱詞、席捲互聯網世界的概念是,Web 3.0是由區塊鏈協議驅動的注重隱私的去中心化互聯網。用戶將對他們的數據擁有更大的控制權。幾乎與區塊鍊及去中心化金融同時出現,Web 3.0支持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和智能合約。從很多角度來看,可以說Web 3.0是民主化的互聯網。  

廣義的Web 3.0始於2010年左右,延續至今,狹義的Web 3.0還未到來,但也有人已經開始談論Web 4.0。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顯示出技術演進之迅捷,而全球互聯網訪問量也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度。雖然一些早期Web 3.0應用已經出現,但除非這一新的互聯網完全融入到網絡架構中,其真正的潛力無法預知。

實際上Web 3.0還沒有標準的定義。一些觀點認為,Web 3.0將具有以下六個關鍵特徵:

去中心化:這是Web 3.0的核心信條。 Web 3.0時代信息將不在存儲在固定的地點或單個服務器,而是存儲在多個同時運行的去中心化地點。這將打破當前Facebook和谷歌當互聯網巨頭建立的數據庫,讓用戶用戶更大控制權。來自形形色色的強力計算設備的數據將由用戶自身通過去中心化數據網絡進行出售。

免信任和無許可: Web 3.0將建立在開源軟件之上,並且免信任和無許可,即讓用戶可以無需經過可信中介方直接交互,並且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而不受治理機構權威的干涉。 Web 3.0應用將運行在區塊鍊和去中心化的P2P網絡上。

無處不在: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絡,不再像Web 2.0時那樣限於電腦和智能手機,得益於物聯網技術,一系列新類型的智能設備將會湧現;

語義網絡:機器將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破譯情緒和意義,從而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

人工智能: Web 3.0將擁有媲美人類的信息理解力。例如,Web 2.0時期的功能,雖然有的已經融入意義識別,但仍以人為本,造成一些不良行為的出現,比如惡意產品評價、操縱評分等。 AI與Web 3.0的無縫集成,將讓網站可以自動篩選無偏見的數據。

空間網絡和3D圖形: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3D虛擬世界帶來全新水準的沉浸式未來體驗。


區塊鏈在Web 3.0中的作用?  

區塊鏈對於實現Web 3.0的核心功能以及解決Web 2.0存在的問題,包括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透明度、中心化控制、單點故障、利益失衡等,具有重要意義。區塊鍊是Web 3.0的引領性技術,有望完成以往無法完成的任務。

Web 3.0將會深刻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改變很多將通過區塊鏈技術這一基礎實現,包括加密貨幣作為未來貨幣對於業務的賦能。可以說,可能性是無限的。

在當前的區塊鏈領域中,很多人對於具有速度和低交易費優勢的Solana給予厚望。 Solana滿足Web 3.0的多種要求,被稱為“性能最高”的區塊鏈。 Solana Ventures還在近期推出了1億美元的Web 3.0增長基金,並與多個生態夥伴一同加碼這一領域以及其子領域,如新一代社交媒體。關注Web 3.0進展的朋友,不妨多多注意這一生態的發展。


結語

Web 3.0已經遠遠超出語義網絡的概念。如果用電影來做比喻的話, Web 1.0是黑白電影時代,Web 2.0是彩色和基本3D電影時代,而Web 3.0將是元宇宙中的沉浸式體驗。 2010年代是Web 2.0的巔峰(雖然也有人認為是廣義Web 3.0的開始),2020年代或許將見證Web 3.0的崛起。 Web 3.0將通過加密的方式連結企業、個人和機器的數據,通過高效的機器學習算法,帶來業務模式與市場的前所未有的改變。

本文編譯整理自網絡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