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son | H.forest Ventures


我不是一名StepN“玩”家,而是一名真摯、純粹的StepN用戶。真摯純粹在此的含義並不代表,我可以豪言即使我App內所有資產價值歸零,都會毫無波瀾地接受。於我而言,我不會輕易受市場一時的異常數據影響而倉促、惶恐和搖擺,也不會以“CX”的心態去介紹和推薦項目來鞏固自己早期用戶的“利”場。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基於Web3的生態價值以及數據資產的量化和定價,來討論和延展StepN當下的魅力以及未來的巨大潛質(即使其Bussiness data&Funding round足以證明其現在就已經“價值不菲”) ,以實現最終的Web3 Dapp生態閉環

Web3生態的革命意義和價值

Web2的範式是用戶創造、平台所有、平台控制、平台分配(價值);

Web3的範式是用戶創造、用戶所有、用戶控制、協議分配(價值)。

從上述總結可直觀發現,相比於Web2,web3實現的最大改變,是所有權的轉移:從平台轉移到用戶。每天用戶都在互聯網上生成海量數據:如寫的文章、註冊的賬號、上傳的自畫像等等,這都是由用戶創造的價值——“數字資產”。但遺憾的是,在傳統的Web2範式下,這些“資產”的所有權並不屬於用戶,而是被平台、巨頭牢牢把控,由之產生的收益亦是如此。雖然通常平台在成熟之前會採用一些激勵措施刺激增量經濟,但當其成長為巨頭之後,不僅會減少初期的新用戶獎勵,甚至還會提高服務提供方的入駐成本,以博取更高的ROI 。這樣的商業邏輯和打法,在Web2早已司空見慣,如我們熟悉的各類外賣平台、網購平台、打車軟件等等。但此時B、C兩端用戶都已對其產生依賴,即使在收益減少,成本驟增之後,大家除了抱怨幾句之外也只能選擇妥協和接受。

而Web3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

在基於區塊鏈技術基礎之上的Web3生態下,所有由用戶行為生成的數據所有權都歸用戶自己所有,並可藉助協議(協議由代碼執行,不受第三方平台控制)定價出售,用戶享受自己創造內容的大部分收益。從理論上不難理解和推斷,當某個平台(社區)通過協議(代碼)將用戶的數據“資產”以報酬形式回饋給用戶時,用戶將有更強的動機去共建更繁榮、活躍的平台,這將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

在這樣的Web3範式和願景之下,雖然數據價值的創造方式和主體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其所有權的歸屬和分配方式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革新。不過目前在底層軟硬件技術支持、用戶教育、甚至在中心化政府的政策支持方面,Web3終極生態的實現都還有很遙遠的路,但這場革命的探索已足矣令人拍案叫絕。

用戶行為數據都有價值嗎?

即使Web3範式之下可以將原有的“數字資產”價值的分配方式重新洗牌,但我不禁在思考一個前置性問題,什麼樣的數字資產是有價值的?亦或者說,什麼樣的用戶行為,產生的數據是有價值且值得被分配的呢?

即使我剛跨進Web3和區塊鏈領域一個月,但我已深知這個圈內有太多覬覦用戶的打著區塊鏈名義的資金盤。其中一些盤子,打著平台、社區為用戶所有的口號來吸引用戶,號召用戶在社區積極貢獻(時間、金錢)來對其返佣。實際上,用戶在平台生態內的一切交互,雖然是通過互聯網行為創造了“數據”,但幾乎是沒有價值的。至少說,脫離絕對數字化之後,物理層面的價值共識幾乎為0。因此,我在瀏覽區塊鏈上層應用Dapp的時候,時常會思考,參與這個Dapp的用戶會發生什麼樣的數據行為,這類行為是否有真實的價值,這類價值共識的形成是否可持續,價值產生後的報酬分配是否合理等等,以此為維度之一,來判斷這是否是一個純粹的Dapp,是否有助於Web3終極願景的實現。

StepN的魔力

在此之後,我接觸到了StepN,一款正快速出圈的Move to Earn的App。坦誠地講,我剛開始選擇使用StepN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圍朋友的影響,被其高回報率所吸引。但決定我最終成為純粹真摯用戶的原因,是我在使用StepN的過程中逐漸被其“魔力”吸引,且相信其擁有穩健且長遠的生命週期。

Web3未來若要全面普及,除了軟硬件技術支持、市場政策支持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步驟:用戶教育。也就是說,讓更多的Web3和區塊鏈小白認識、了解、熟悉Web3。而目前以驚人的速度出圈的StepN,正在市場上做傳播,為市場提供用戶教育。雖然說,StepN的交互和Web2產品無太多異樣,用戶moving、升級、mint等交互行為,都是鏈下行為;但是其通過鏈上錢包的轉賬、充值、提現等行為,已經將區塊鏈Defi服務提供給了用戶。即使StepN並沒有直接通過課程、講座來為用戶做區塊鏈科普,但是其提供的交互卻可以間接引導用戶去學習了解,learning by learning不如learning by doing,但learning by doing更不如learning by earning。總之,StepN是一扇歡迎和擁抱Web小白、圈外人士的大門。

然而,如果僅僅是驚人的出圈速度和用戶激增本身,其實不足以讓我成為“真摯純粹”的用戶,因為任何資金盤的旁氏遊戲或項目,早期都伴隨著高增長高擴張。雖然,StepN從目前的用戶盈利模式上看,有很多質疑聲稱這就是一個龐氏項目,但龐氏本質上並非完全貶義,當看到,各國養老保險的繳納和收益制度時我陷入沉思?事實上,讓我打心底認可StepN驚豔之處的是,它目前致力於提升大眾健康意識的貢獻,以及未來在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碳中和方面的破局點。

Moving、Running等運動對於人體健康本身的促進,以及對於人體亞健康狀態改善的重要性我就不贅述了。我更想討論的一個話題是,人們習慣的養成及對於思想昇華地促進。通過StepN的獎勵機制,顯然大量用戶是因為報酬、獎勵的吸引,開始日復一日的運動;而由於StepN關於每日能量上限、恢復機制的設定,又限制了每一名用戶每天的運動時間並同時“保證”了用戶將持之以恆地培養並堅持運動習慣。於是乎,當人們的某種行為與金錢、利益以正反饋形式掛鉤時,人們通常有很強的動機去堅持。日復一日,當未來StepN的收益率或許不如當下的時候,有理由相信流失用戶比例會比傳統的p2e遊戲少許多。因為好習慣會昇華個人理念,當大家堅持每天固定的運動時間時,每天的日程表會更加規律,身體也會逐漸透露更為健康的信號。因此之後的正反饋是由於健康本身、思想本身來促進和推動的,而非絕對的收益。一時的earning收益,可能會促進人體多巴胺的分泌,讓人體會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和刺激;然而日積月累的健康、持續變好的身體、舒適愉悅的心情,才是用戶最有價值的收穫及持續運動的動力根源。多巴胺代表了獲得前的飢渴感,但內啡肽才意味著獲得後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收益總是讓人飢渴,但收穫的健康身體、健康心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令人滿足的成就和驚喜。所以,StepN亮點之一是長期有助於人們的健康、習慣以及思想成就。

StepN未來Web3生態展望

此外,我在閱讀StepN白皮書關於“Carbon offsetting”這一部分時特別激動。一方面為項目方的格局所感染,另一方面更重要是,我很期待StepN未來可以在碳中和市場有更多的動作,這裡不僅僅指白皮書提到的收益捐贈,更重要的是匯集用戶個體行為、數據產生的生態價值,並通過國際碳排放指標市場將這一生態價值進行合理變現,並最終通過協議合理公平地返還給用戶,這樣的完整閉環,無疑將成為Web3 Dapp的典範。

圖片來源:StepN白皮書

碳中和的生態價值和意義在此不做贅述,簡單搜索“溫室氣體、溫室效應的危害”即一目了然;同時,關於碳排放指標、低碳行為的商業價值,可以從一組數據看出:

2020年全球碳市場交易規模達2290億歐元,此外,自2021年7月16日我國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到2021年年底,我國國內碳市場交易額近80億。同時,世界各發達國家、主要大國等承諾的碳中和任務至少會持續到21世紀中葉。因此,未來全球碳市場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碳市場目前已經有許多分支,以我國為例,除了配額碳市場可以供參與者交易碳排放額度以外,還有普惠碳市場以量化公眾低碳行為的價值,並對其進行商業(財務)激勵,具體簡介歸納如下:

    ■ 碳配額市場:

    • 參與主體:大型工業企業

    • 交易對象(價值量化對象):政府分配給有碳排放需求企業的碳排放額度,額度是企業碳排放的憑證和載體。

    • 運作方式:碳排放配額有結餘的企業可以將其配額通過交易轉讓給其他企業,配額不足的企業則購買配額以履行清繳義務。

      ■ 減排量碳市場:

      • 參與主體:綠色、低碳的項目方和工業企業

      • 交易對象(價值量化對象):可用於抵消碳排放量的“碳抵消”。

      • 運作方式:即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量除購買碳排放額度以做排放加法,還可以購買非控排企業使用清潔能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形成的“碳抵消”來做排放減法,以滿足企業生產需求。

      普惠碳市場(核心:未來stepN-related):

      • 參與主體:普通公眾、小微企業和家庭

      • 交易對象(價值量化對象):低碳行為

      • 運作方式:以居民、大眾或小型組織的減碳量來體現居民的低碳權益,對資源佔用少或對低碳城市建設作出貢獻的居民給予一定的價值激勵。

        • 在上述基礎上我們再回顧一下StepN社區正在發生的用戶行為,以及審視一下Stepn對整個“碳中和”事業的貢獻。

        以前“最後1km”的解決方案是ofo和mobike,“最後2Km”的解決方案可能還是打車。前者很環保,但並未百利無一害,節能環保的同時伴隨著巨大的人工維護成本,單車亂停亂放等違規佔用公共資源等問題,又是新的一個社會問題;後者更不用說,不經濟不環保,更不提倡。但StepN出現之後,我身邊已有同事朋友選擇Moving by body來解決“最後X KM”的問題。因此,StepN的出圈和快速擴張,對於整個社會的生態治理、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此時在讓我們聯繫本文第二部分討論的是否所有產生數據的用戶行為都能產生價值,StepN裡每一位用戶的數據價值就不言而喻了,其脫離數字化之後,在物理世界對整個生態都有價值。

        既然有價值,下一步就是量化,最終是變現。

        單個用戶通過低碳行為產生的價值確實可以忽略,但當幾十萬上百萬甚至未來更多的用戶都努力選擇低碳出行的方式為生態做貢獻時,當這樣的趨勢成為集體行為時,對其進行價值量化就很有必要了。因此,如果StepN可以聯合中心化機構來審計評估和量化每一位用戶通過Moving創造的生態價值,並對其進行定價,最終通過某個細分的碳市場將其變現,整個平台的商業模式、產品定位都將發生改變。同時最關鍵的是,未來StepN如果通過Token治理,推行公認的協議,將通過“集體低碳行為”變現大部分的收益按照協議合理分配返還給用戶,亦或者設置coverter機制,將收益用於回購GMT和GST,來鞏固StepN生態,這樣就會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同時,這樣一套模式,也將成為Web3生態的典範,做到了真正的用戶行為創造數據同時協議分配價值,而這一份“價值”,不局限於“圈內”人的共識,更是與物理世界建立了緊密聯繫。

        假設上述的閉環可以跑通,我腦子裡又有另一個疑問浮現。當用戶的moving行為有了新的價值定價維度之後,如何確保用戶的moving行為真的是為“低碳”在做貢獻呢?舉個例子,runner A以前地鐵之後的最後2Km選擇打車,現在他願意早起15分鐘通過stepn走路cover最後2km,這樣的低碳行為值得被定價;runner B以前本來就有每天跑步30分鐘的習慣,現在跑步的同時手機會打開stepn應用,對於runner B而言,顯然其行為不是純粹的“低碳行為”,不值得被定價。那麼應當如何辨別用戶moving是否是“低碳行為”呢?解決方案之一是用戶在開始moving前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模式(如:低碳行為or日常運動),但顯然這樣無法達到預期,因為所有人都有動機選擇“低碳行為”來獲取額外獎勵。因此,這是閉環實現的前置性問題,但或許項目方可以要求用戶提交並審核其出行路線和時間來作為解決方案之一,因為常理而言,用戶的出行需求是固定時間和固定路線的。當然,這個審核工作可能是中心化的,但就像前文重點討論的一樣,只要價值的所有權和分配是建立在去中心化基礎之上的,就是Web3的典範。


        關注我們:

        我們的推特: @Forest_Ventures‌

        我們的mirror: H.Forest

        公眾號:H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