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盡頭是鐵嶺,互聯網盡頭是元宇宙。

01

元宇宙火了

今年“元宇宙”概念被寫進招股書,引起股價的暴漲,引爆了科技和資本圈。這之後,關於“元宇宙”的概念與文章迅速充斥各類媒體,成為年度熱詞。但很多人都沒搞清元宇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就開始瞎起哄。

其實元宇宙,本身也不是什麼新鮮詞,1992年,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在暢銷書《雪崩》中誕生。書中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現實世界裡男主是送外賣的小哥,到了虛擬世界就成了超級英雄,這個虛擬世界便是元宇宙。

我們都有過幻想,幻想自己多厲害,活的多逍遙自在,自己就是掌控一切主角,這種幻想就是以我們大腦為物質載體的“元宇宙”。

在現實世界,它是數字宇宙,是平行世界。

但過去二三十年,元宇宙還是個不溫不火的詞,知道的人不多,市場也沒怎麼關注,為什麼今年突然大熱起來?

這也和前幾年VR/AR技術風靡不無關係。雲計算、芯片、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刺激了元宇宙的概念復甦;是近幾年技術的發展,為元宇宙的實現提供了支撐。

所以說,元宇宙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和IT、CT技術密不可分。

技術發展就是這樣,大早把概念提出來的人是瘋子;把握住時機、順勢而為提出來的人是天才。

粗略來說,元宇宙包括了這麼幾個方面的技術——芯片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VR/AR/MR/XR)、遊戲技術(遊戲引擎、遊戲代碼、多媒體資源)、AI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

借助一套含有顯示技術和傳感技術等組合成的高科技裝備,讓你進入虛擬世界;你的意識以為你穿越了,但你的身體還在現實世界。

在這個虛擬世界裡你可以創造、娛樂、展示、社交、交易、工作,很多現實世界實現不了的都可以通過數字宇宙實現。

0

2

數據中心,元宇宙之心

不過要支持龐大的元宇宙運作,必須要有極其強大的算力和算法。

而算力和算法的基礎是什麼?是數據中心! (簡稱IDC)

互聯網的發展,直接把人類帶入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數據改變了傳統商業、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數據中心也成為了一個非常熱門的概念。不管是通信行業、金融行業、IT行業、政府部門,數據中心這四個字都隨處可見。

馬雲一直說我們的世界很快從IT時代走入DT時代,DT實際上就是指數據的世界。

而要進入DT時代,離不開現在最熱門的數據中心。

截至2020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達到315萬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過30%;規劃在建大型以上數據中心超過180個,機架規模超過300萬架,保持持續增長勢頭。預計2021年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將達587萬架,大型以上數據中心機架規模將超450萬架。

人類的活動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數據,你的活動軌跡是數據,你身體的變化是數據,你的言語是數據,你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用數據量化。

在以往,相關數據都是過去式,但是現在這些數據可以實時保存到數據中心。

比如你每天使用手機付款消費產生的交易信息,可以實時儲存到數據中心去。一整年下來,這些交易信息就形成了龐大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能夠分析出你的消費習慣、消費時間、消費類別,精準的刻畫出你的人物畫像。

而實現這一統計分析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儲存你這些個人數據的數據中心。

那麼元宇宙亦是如此,要實現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高度模擬、高度互通,乃至成為互聯網乃至數字科技的終極形態,其穩定運行依賴於龐大的數據運算及存儲,數據中心毫無疑問是真正意義上的元宇宙之心。

如果道路、房屋、橋樑這些是現實世界的基礎設施,那麼數據中心便是元宇宙這一虛擬世界的基礎設施。

沒有算力支撐,沒有數據中心,元宇宙就是個瞎扯淡的概念。

0

3

海底數據中心,科技領域的大藍海

元宇宙要做起來,必須得有強大算力且保證安全的數據中心。

但對於數據中心來說,能耗一直是個大問題,尤其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顯得更為突出。

行業用電佔比,傳統的用電大戶,鋼鐵8%,有色8%,化工6%,紡織2%,橡膠塑料2%,而不怎麼起眼的數據中心,在2021年其用電量佔全社會總用電量的3%!是妥妥的能耗大戶。

數據中心有個指標,是用來衡量能耗排放的,叫PUE,即電源使用效率,數字越小,越環保,極限是做到PUE=1,代表效率最大化。

目前陸地數據中心有兩種系統(風冷和水冷),PUE分別是1.55和1.35。

今年7月14日,工信部印發《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其中提出,新建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嚴寒和寒冷地區力爭降低到1.25以下。

但現實情況是什麼?自2019年後,新建數據中心的PUE大多在1.3-1.4之間,改造後的數據中心PUE上限在1.6,而國內目前平均PUE為2.2。

換而言之,目前陸地上所有的數據中心全都不能達到PUE1.3以下的指標!

哪怕是像阿里這種,把數據中心推到千島湖的湖底,通過水冷實際效果也不太好,因為面積不夠,水的流動性也不足,降溫效果有限。同時,陸上的液冷實際上需要足夠的液冷機櫃,加上相關設備,其PUE也遠超1.3。

不過既然工信部提出了PUE降低到1.3以下的目標,那便說明還是有解決辦法的。

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搞海底數據中心。

簡而言之,是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利用原本為潛艇研發的散熱技術,利用海底的低水溫來為數據中心散熱。

2014年,微軟開始著手研究將數據中心置於水下的可行性。幾年過去,海底數據中心的實驗數據,展現出遠超陸地的優勢。

首先,通過與海水進行熱交換,利用流動海水對IT設施進行散熱,有效節約了能源、資源。所以海底數據中心的PUE值能控制在1.1以下,無限接近於1的理論值,完全可以達到1.3以下的能耗要求。

其次,故障率極低。電子設備本就不適合在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工作。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等,都不利於電子設備。這些物質會導致零部件腐蝕,最終導致服務器故障。

將數據中心置於水下無疑可以創建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其故障率僅相當於岸上故障率的1/8。

2020 年微軟密封潛水器被打撈出來,放在海底4年,一次故障都沒有出現。

再者,建設週期僅僅需要90天,而陸地數據中心整個建設週期大概在400天左右,這樣一來建設、維護的成本都非常低。

另外,數據中心放在海底可以大大節約土地成本,一個機櫃的佔地面積大約4平米,像阿里騰訊這種機櫃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海底的租金可比北上廣深寸土寸金地方的租金便宜不知道多少倍。

之前有人做過計算,單個機櫃,一年的運營成本,海底比陸地數據中心節省12408元。例如,寶信軟件,有18萬個機櫃,如果全部換成海底數據中心,每年節約的成本是22.3億。要知道寶信去年的全年淨利潤,只有12億。

由此不難理解,海底數據中心是橫跨元宇宙和碳中和兩個賽道,元宇宙之心,碳中和之魂。

同時,海底數據中心項目也被納入《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重大項目,列入《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

預計2022年,我國數據中心業務市場規模將超過3200億元,將進入新一輪爆發期。哪怕是沒有元宇宙概念,現在的大數據時代,對數據中心的需求只增不減,數據只會越來越多,那麼對於相關基礎設施的要求自然而然水漲船高。

加上海底數據中心的高功率密度、綠色節能等技術優勢,完美契合碳中和能耗雙控的要求,市場空間可想而知。

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能做海底數據中心的業務,一家在美國,是微軟。另一家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