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期間,區塊鏈技術被應用於疫情監測及預警、疫情信息公開及協同、疫區物資調度等場景,有效增加了數據的整合共享,實現了疫情應急管理工作的多部門統籌協同,改善了疫情應急物資的多渠道調撥效率,初步顯示了區塊鏈技術“信用互聯網”的特點。

鏈新(ID:ChinaBlockchainNews)原創

作者| 馮銘

編輯| 尹岳

2020年疫情期間,區塊鏈技術被應用於疫情監測及預警、疫情信息公開及協同、疫區物資調度等場景,有效增加了數據的整合共享,實現了疫情應急管理工作的多部門統籌協同,改善了疫情應急物資的多渠道調撥效率,初步顯示了區塊鏈技術“信用互聯網”的特點。

至2021年,雖然疫情仍未過去,但隨著疫苗的廣泛接種,防疫進入下半場。在新的形勢下,區塊鏈技術在防疫和醫療領域將會怎麼發展?金山雲數字醫療事業部雲價值鏈方案和產研總經理韓鵬向《鏈新》表示,疫情期間一些比較典型的區塊鏈應用案例,比如做防疫捐贈物資的管理追溯、健康碼應用、信息發布溯源平台等,還都處於醫療健康領域的外圍區域。 “隨著國家對於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視和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區塊鏈技術深度應用到醫療健康領域的進程會加速推進。”

區塊鏈+醫療,應用落地面臨四大挑戰

每一次大型公共衛生事件都是對醫療體系的考驗,本次新冠疫情也將催化更大規模的醫療建設需求。醫療機構和醫藥企業或許能通過區塊鏈技術掌握先機,提前走上數字化轉型的快車道。

金山雲數字醫療事業部雲價值鏈方案和產研總經理韓鵬向《鏈新》表示,目前在醫療健康領域,存在的痛點問題主要是醫療資源及患者過度集中在大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能力相對薄弱、缺少信任,行業協同能力有待提升,醫保及商保供給能力不足等。 “區塊鏈技術所具有高效協同、防篡改可追溯、重構信任等技術特性,可以在優質醫療資源和經驗數字化流動、重塑醫患信任體系、構建新的服務機構合作和利益分配模式、促進三醫聯動、加強醫療監督監管等方面發揮價值,解決醫療健康領域當前的痛點問題。”

具體而言,如利用區塊鏈技術在保證數據隱私安全、過程可追溯的前提下實現醫療大數據共享應用;在保護患者病歷信息真實性和隱私性的條件下實現跨院轉診;在保證處方真實可追溯的前提下實現處方流轉,並且與醫保支付聯動;以及在當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醫療場景下,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線上醫療機構和服務人員的資質認證、信用記錄體係等。

韓鵬坦言,當前區塊鏈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落地還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相比於金融和政務等領域,醫療健康領域對於區塊鏈技術的認知和接受程度還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目前在醫療健康領域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也缺少區塊鏈應用的行業技術應用標準;相關政策法規對於新技術的發展應用也存在一定滯後性;另外區塊鏈技術與醫療健康應用場景的結合也需要更多深入理解兩個領域的專業團隊和人員去匹配設計和實踐驗證。

韓鵬向《鏈新》表示,後疫情時代,國家和行業內的服務機構都會更加重視醫療大數據在醫療健康行業管理、醫療資源調度、醫療醫藥科研等領域的共享應用,也會在監管合規的框架下快速推進數據資產交易的發展進程。區塊鏈技術對於數據確權、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協同、數據交易等環節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並衍生出很多新的盈利模式。 “醫療健康是一個對'信用、信任'高度敏感的行業領域,區塊鏈技術具有多種構建互聯網醫療信任體系的應用方式,可以為互聯網醫療提供基礎信任服務能力,並獲取服務收益。”

值得關注的是,相比其他行業,醫療行業同時肩負著很多的社會責任,因此“區塊鏈+醫療”項目的進入門檻也更高,對於技術建設能力、醫療健康領域理解水平、資源整合能力以及持續運營能力都要較高的要求。

韓鵬介紹,金山雲承接了很多省級的醫療健康行業雲項目建設工作,並在此基礎上設計開發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醫療數據安全共享、處方流轉、機構及從業人員資質認證、醫藥供應鏈溯源、醫聯體協同等一系列解決方案和產品,秉持著“價值醫療”的理念,持續為醫療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區塊鏈+溯源,原始數據問題亟待解決

12月14日至12月26日,北京總計新增13名新冠肺炎感染者。其中,有4名感染者與冷鏈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有從事冷鏈相關工作的,有銷售冷鮮產品的,也有購買過冷鏈相關食品的。

“從技術角度,冷鏈溯源其實國內外發展水差不多,目前主要是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原始信息的採集,嚴謹點的,會把採集到的數據上傳到區塊鏈上,以保證時間和數據的唯一性。”抹鏈科技高級研究員周新健向《鏈新》表示。

週新健認為,目前不光是冷鏈行業的溯源,其實在任何產品的溯源中都會遇到原始數據不真實、不准確的難題。 “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一般是通過責任到人的'人治'模式,尚不能完全解決原始數據真實準確性的問題,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製約作用。”

“區塊鏈技術主要是能夠保證鏈上時間和數據的唯一性,另外由於防篡改機制的存在,可以避免像中心化系統一樣可以對數據進行任意篡改。”週新健向《鏈新》表示,食品溯源包含了原始數據的採集、存儲和查詢三大流程,區塊鏈技術其實只解決了存儲的問題,數據的採集還得依賴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數據查詢目前主要使用了二維碼和RFID技術,這兩種技術就目前來說可以有很好的查詢效果,但是難防複製。

“目前的技術手段還是很難保證原始數據真實準確性。”週新健認為,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區塊鏈技術+第三方認證”雙軌制,即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證鏈上數據的真實準確性,通過權威第三方認證對原始數據進行背書,“這種方案雖然仍有人為因素的干擾,但是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完全成熟之前,也不妨為一種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案。”

有行業專家認為,相比國外,中國食品溯源路徑存在四大特點:一是中國食品供應鏈上的節點較多、供應鏈體係不具規模。二是,無論是食品還是藥品,中國呈現出分散式經營的特點,供應商的數據源不同,也缺乏標準。三是,國內外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發達國家的食品藥品監管更細緻,中國仍是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管職能。四是,目前中國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機制,一旦食品源頭出現問題,由於貨物轉手次數較多,不利於食品召回。

雖然區塊鏈在食品溯源應用的探索仍處於早期階段,但鑑於產業區塊鏈在中國正處於積極探索的發展階段,而食品安全作為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必然會使眾多食品與技術行業巨頭在公司內部、行業以及公共食品安全領域進行更多實踐和探索,使得區塊鏈食品安全溯源有望得到更大範圍的探索和研究,為食品安全領域帶來真正的價值。

《區塊鏈遇上物聯網,2020年代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技術》研究報告指出,到2027年全球使用區塊鍊和物聯網追踪食品的規模將達3000億美元,物聯網和區塊鏈平台可提高整個食品供應鏈的信任度、透明度和協調性,新技術的應用每年可節省的成本高達1550億美元,物聯網和區塊鏈解決方案每年可創造高達470億美元的收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