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非投資建議。

點擊此處下載PANews App ,隨時隨地閱讀更多區塊鏈即時快訊和深度好文。


作者:Yoda( AnmiCapital

原文標題: Lens Protocol:以NFT 的方式重新組織Web3 社交關係

前言

加密正在吃掉這個世界,NFT 收藏品與區塊鏈遊戲領域的正在為加密世界引入大量的潛在用戶。我們認為,利用Web3 特性的新型社交媒體及驅動它的用戶關係網絡,將為加密世界帶來一塊更廣闊、更豐饒的版圖。此時web3 與社交正處於“反共識”的狀態下,實則為機會。

在Web2 的世界裡,我們其實生活在壟斷公司建造的數據圍牆花園中。社交媒體平台集中化地存儲並控制了用戶的數據,通過對算法的獨裁和對網絡效應的壟斷,不斷的攫取決收益,用戶被迫成為“數據勞工”並接受全局的內容審查。

而在Web3 中,無准入、無控制者、無壟斷平台的公共網絡讓我們能近乎無限地增長網絡規模,而不用擔心網絡效應被壟斷;而代幣化又給人們全新的方式去擁有內容,並與內容進行交互,這將重新發明社交內容的價值,內容變成了集合了社區共識的“藝術品”。

Web3 原生的社交將超越我們過去的任何社交產品,成為加密世界最大的一塊拼圖,為NFT、遊戲、DeFi 提供廣闊的場景。

建立社交網絡很難

這是Lens Protocol 官網的第一句話,也是Web3 的社交項目主要的痛點。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關係是由社會交往活動所塑造的,而社交活動的類型是複雜的、多樣的,絕不是鏈上的金融交易行為可以概括的。

單純基於某種內容(如文章、音樂、視頻、遊戲)的應用,或單純基於某種業務模式(如訂閱、會員NFT、PFP)建立的社交網絡是羸弱的,缺乏活性,用戶往往因為激勵而一窩蜂湧入,隨後再集體遺忘。這很難建立起有價值的社交價值,用戶也無法從中積累社交資本。

通過發行社交代幣、社區PASS、系列藝術品建立取得社交價值,往往又依靠於傳統的社交網絡(比如twitter、discord、直播平台),而這些錯弱的連接依然有可能被傳統的Web2 平台切斷,這是將價值的地基建立在流沙上。

實際上在傳統的Web2 世界裡,社交網絡的建立也非常困難,巨頭正是通過對社交網絡的控制來實現壟斷。新的平台要么夾縫生存,要么建立在已有的壟斷平台之上被其控制:Zynga 曾是Web2 時代社交遊戲的獨家獸企業,其遊戲的IP 價值一度高達百億美金,但Zynga 的社交完全基於於Facebook,在Facebook 關閉了對它的一些關鍵服務後,Zynga 收入和用戶銳減,估值迅速跌去80%,成為社交網絡壟斷惡果的經典案例。

社交媒體是對人類註意力的直接競爭,Web3 的社交網絡構建者將直面與傳統的Web2 的競爭,我們如何才能取勝?

Lens Protocol 簡述

Lens Protocol 是一個去中心化且可組合的鏈上社交關係圖譜,部署在Polygon 上,由AAVE 創始人Stani Kulechov 創建。

Lens Protocol 的方式不再以某一個具體應用來實現社交網絡,而是以做基礎協議的方式創建一個可共享的社交網絡,以推進生態的方式推進社交網絡增長。

因此Lens Protocol 不像任何我們熟悉的Twitter、Facebook、TikTok 社交媒體,而是社交網絡本身。通過共享用戶與用戶數據,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基於它輕鬆地建立“社交媒體”的“媒體”部分。

當然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 社交網絡的數據能被共享,關係的數據必須在去中心化基礎上;

- 代幣化能力,用戶的社交資本與網絡規模共同增長;

以NFT 為核心構建關係

Lens Protocol 的社交關係都保存在Polygon 鏈上,並使用NFT 作為協議的核心元素,以多個NFT 的互相引用關係來記錄如“關注、收藏、轉發”等社交行為,從而構成圖譜。

用戶可以自主控制這些NFT,包括轉出、售賣,甚至控制NFT 進行治理投票。

不同的NFT 間通過“關注”“收藏”“轉發”三類行為連接,這三類行為的邏輯是模塊化的,Lens Protocol 允許第三方開發者自定義模塊,來實現付費、訂閱甚至是DAO 治理等邏輯。

這種以NFT 為核心,模塊化業務的方式,與建立一個中心的合約(有時是一個中間層)記錄地址間的互動行為並寫入業務的其他Web3 社交項目有很大的區別。

Lens Protocol 架構更加簡潔,對行為的細分讓組合更容易發生而不用擔心冗餘;模塊化也讓開發者可以實現高度的定制化;最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讀取Polygon 鏈上相關的NFT 元數據,來復原出完整的社交圖譜與用戶數據,並引入自己的業務中,而不在需要自己重建一個社交網絡。

如何組成?

Lens Protocol 的社交圖譜圍繞用戶創建的個人主頁NFT 建立;其他用戶在關注該個人主頁時,會觸發“關注模塊”智能合約,運行對關注的邏輯要求(如支付穩定幣),然後系統會為關注者錢包鑄造“關注者NFT”作為證明。

個人主頁NFT 持有者可以發佈內容(publicaton),內容可以是任意媒體類型如文字、圖片、視頻、音樂,但有特定的元數據結構。並且內容本身也可以是一個NFT,發布後,個人主頁NFT 元數據下會更新加入這個內容的鏈接。

其他用戶如果喜歡可以收藏這個內容,這類似於“點贊”。這會觸發“收藏模塊”的智能合約,然後獲得“收藏者NFT”作為證明。

同時,用戶也可以對內容進行評論和轉發,這會觸發“引用模塊”的智能合約,然後評論本身也會在發佈內容(publicaton)。

以上三種NFT 分別表示了你的個人主頁、關注與點贊,這三種NFT 的元數據都可以更新。關注、點贊、評論的三類操作流程中的自定義模塊允許開發者寫入更多有趣的邏輯。

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查詢鏈上NFT 的元數據,通過ID 匹配得出完整的社交圖譜,接入Lens 的社交網絡。

同時對以上三種NFT 價值的使用,與對三種模塊的自定義,讓開發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作出多種有趣的社交產品。

比如“收藏NFT”可以指向一個NFT 收藏品的發行合約,這樣用戶可以通過點贊來mint 藏品。

代幣化社交關係

「個人主頁NFT」是Lens 的核心,其他兩種NFT 以profile ID 與「個人主頁NFT」關聯形成圖譜。而這三種NFT 都符合ERC721 標準,並兼容OpenSea 的接口,可以被上架交易。

加密世界的創新總是在重新發明價值,過去難以被資本化而需要以其他方式交易的價值變成了加密世界的原生資產代幣。社交價值的代幣化就是Lens 的創新之一,這三類NFT 其實都是社交資本的具象產物。

個人主頁NFT

當用戶創建個人主頁時,除了要填寫暱稱、賬戶名等信息,還需要配置自己的頭像和關注者NFT 的圖像,並需要設置在關注、收藏時會觸發的模塊,然後系統會為用戶製造一個「個人主頁NFT」。遺憾的是目前只有向官方申請才能鑄造「個人主頁NFT」。

「個人主頁NFT」是用戶控制自己內容的關鍵,它的元數據會包含用戶生成的所有內容、評論、轉發的歷史記錄。和普通NFT 一樣你也可以把它上架OpenSea 出售,打包賣掉你在這個網絡中積累的聲譽、關係等社交資產。

關注者NFT

「關注者NFT」可以看做一類關注者勳章,這個NFT 的元數據會指向原「個人主頁NFT」,並附帶一個序列號,表示你是第幾位關注者。

當你關注到一個小眾但高質量的創作者時,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矛盾心裡:希望創作者能早點火起來,但是又害怕火起來後爛大街質量下降。在創作者的成長中粉絲社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粉絲的價值卻沒有與創作者共同增長,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小圈子的存在。

在《Status as a Serve》的文章裡,這被看作是社交網絡的天然瓶頸,即網絡擴大後早期成員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在聲音被後來者淹沒後,就會選擇拋棄這個圈子。

但是「關注者NFT」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早期的關注就是你的社交資本。

而創作者也可以將「關注者NFT」作為社區權益的憑證,升至使用「關注者NFT」作為DAO 投票的憑證,使用「關注者NFT」的屬性(如關注順序)創建投票策略,例如, 「前1000個關注者各有一張投票」或「你關注的時間越長,你擁有的投票權就越大」。

「關注者NFT」預示著一種全新與社區互動的方式,它們甚至可以在公開市場上交易。

收藏者NFT

「個人主頁NFT」的持有者可以發布一個內容,這個內容可以文章、視頻、音樂以及任何媒介。

喜歡的用戶可以“收藏”這個內容,就會給用戶鑄造一個「收藏者NFT」作為證明,「收藏者NFT」的元數據指向「個人主頁NFT」和內容的鏈接。

內容

此外,內容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種潛在的NFT,這個內容可以被存儲在AR、IPFS 這去中心化基礎上,也可以是中心服務器的一個鏈接,內容的ContentURI 會更新到「個人主頁NFT」中,這確保了用戶創建內容的社會資本都歸用戶所有,並保存在他們的錢包中。

同時,其他用戶可以對這個內容進行引用、評論和轉發,這些動作本身也會產出新的內容,且同樣被更新到對應用戶的「個人主頁NFT」中。這是一種更強的與內容互動的方式,也保留了互動過程中產出的價值。

從模塊中創造應用

Lens protocol 中的“關注”“收藏”“評論/轉發”等動作被當作模塊,開發者可以編寫智能合約替換這些邏輯,來創造自己的應用,從“社交網絡”到“社交媒體”以及更多。

以下選取了Lens protocol 首屆黑客鬆的參賽項目作為實例,介紹了一些Lens的模塊應用。

關注模塊

為關注引入支付,付費訂閱等:在關注模塊中自定義付費邏輯,開發者可以將多種付費方式,實現類似於訂閱的能力,付費進入國庫。同時,也可以通過識別「關注者NFT」解鎖訂閱內容(使用Lit protocol)。在Iris 中創作者在發布帖子的時候可以設置可見範圍,允許設置“此消息僅有關注者能看到”。

關注模塊的付費邏輯也可以看作一種發售NFT 的方式,關注模塊可以設定關注者上限,該「關注者NFT」其實可以當作社區的權益與准入憑證,比如最近火熱的NFT PASS。

「個人主頁NFT」控制者也可以選擇白名單控制專注列表,可以通過合約對控制條件進行設置,比如先要求用戶關注某些賬戶後才可以關注特定的賬戶,互相引導關注。

收藏模塊

收藏動作也可以引入自定義邏輯,加入多種付費邏輯(免費收藏、付費收藏、限量收藏、限時收藏等模塊),對收藏動作也可以設置白名單,只允許關注者收藏發布的內容。

例如在黑客松中Lens Collect Auctions 這個應用,用戶可以在發佈內容的時候設置收藏NFT 的拍賣方式為荷蘭式拍賣和英國式拍賣,僅允許競拍成功者執行“收藏”。

發布的內容形式可作樣,甚至可以為NFT 本身,收藏非常適合用於發售NFT,如一位歌手創作了一張專輯,將其作為內容髮佈在Lens 的社交網絡中,粉絲憑藉「關注者NFT」准入就可以使用“收藏”來購買這張專輯。

除去收藏品外,比如基於Lens 實現一個招聘應用,發布的內容為簡歷,招聘方就可以通過“收藏”動作來選擇付費查看簡歷。

引用模塊

引用模塊衍生出兩個行為,一個是轉發,一個是評論,他們共用同一底層邏輯。

對已有的內容可以進行轉發,對引用模塊的編輯可以為用戶提供廣告與推廣收入。

例如Lenster 裡可以設置自己帖子的轉發和收藏方式,其中就包含推廣費這一選項。用戶可以選擇將轉發和收藏動作中收取的費用中的一部分返還,作為推廣的獎勵。

當然開發者也可以定義反向的付費,由內容髮布者付費給參與轉發的用戶,這類似於傳統社交媒體的購買推廣。

對轉發行為的編程,也可以為用戶帶來廣告的收入:mad.finance 允許創作者在發布帖子的時候標註相關品牌的「個人主頁NFT」,人被標註者可以在列表中選擇喜歡的內容,為其提供贊助,mad.finance 還為贊助付款實現了流支付。

評論模塊可以實現集體創作,以Writer Together 為例,這個Dapp 允許人們異步協作編寫故事。用戶可以通過創建帖子來開始故事,其他人可以通過評論帖子來繼續故事。故事可以分支到不同的版本,並有不同的結局。一旦故事到達該分支的結尾,用戶就可以鑄造他最喜歡的故事分支的NFT。用戶可以“喜歡”故事部分,從而提高他們的知名度。集體創作是一種更強的與內容互動的方式,也保留了互動過程中產出的價值。

在該評論中,也可以通過信譽機制來設置評論權限,Aura reputation 就是這樣的一個系統,該系統在用戶發表評論的時候計算其聲譽得分,如果用戶的聲譽足夠高,則允許其發表評論(閾值由帖子所有者定義)。

Lens Protocol 的挑戰與機會

挑戰

成本和用戶門檻

Lens Protocol 的設計需要使用更多的gas,用戶的關注、評論、收藏等動作都需要付費,在實現代幣化的同時,也為潛在用戶的進入製造了門檻。

同時更致命的問題在於,在使用社交這樣的高頻高粘度應用時,Lens Protocol 的設計導致用戶永遠在處理錢包彈出的確認框,在5分鐘的使用里大概點擊了20 次確認,這種體驗糟糕的可怕,普通用戶難以接受。

Polygon 的局限性

由於幾乎所有的用戶行為都需要付費,所以Lens Protocol 不得以選擇在gas 費用更低的Polygon 上部署,但這進一步加大了用戶的學習成本;同時Polygon 鏈本身的金融帶寬有限,這在未來會是一種局限;

為與ETH 主鏈生態如Mirror.xyz 的組合增加了難度;

對於Lens Protocol 來說,需要一個賬戶體系更好的基礎設施解決體驗問題,但是這在Polygon 上來說很難,除非使用在賬戶上創新的新公鍊或自建應用鏈,(但Ronin 的前車之前在前)或者依賴於新的錢包基礎設施。

未觸動數據所有權和控制權

雖然鏈上數據完全可見,代幣化保障了用戶自主控制社交資本的能力,但是用戶還是無法直接控制社交數據,發佈於Lens Protocol 的內容仍然存儲與IPFS、Arwave 甚至AWS S3 這些外部系統中。

無法實現隱私,所有社交關係被公開。同時關注後的條件式解密的能力也依賴於外部協議如Lit protocol 實現。

網絡替代危機(吸血鬼攻擊)

一些社交媒體應用可能在享受Lens Protocol 的共享網絡時,在自己的數據庫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獨立的社交關係,並不再與Lens 等外部系統共享,這會成為一個新的壟斷型社交網絡,併步入下一個循環。

機會

對鏈上社交網絡的數據處理

實際上Lens protocol 只是建立了社交聯繫,和圖譜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開發者自己去抓鏈上數據(目前大部分開發者使用The Graph),然後用數據庫復原,允許進行複雜的邏輯查詢,而這需要一定的成本。為了更好的開發著體驗,我們是否需要一個比The Graph 更進一步的中間件,來處理鏈上社區關係的圖數據庫?

對鏈上社交關係的分析算法,以不同的價值觀驅動的多套算法(不同價值觀適應不同的類型的社交媒體,明顯抖音、知乎、微博都有不一樣的算法邏輯)。

更便捷的身份基礎設施

為了避免用戶陷入無限點確認的體驗噩夢中,我們需要附帶授權能力的身份基礎設施,不僅限於Metamask ,而是更易用的錢包/身份基礎設施,如ICP 的身份協議就會為每次DApp 訪問時授權會話密鑰來避免重複確認。

基礎設施的發展會允許更多的業務被運行在鏈上,而身份系統帶來的巨大的體驗優化會變的越來越重要,如剛剛被A16Z 投資的Spruce 與我們孵化多鏈智能合約錢包AstroX 。

為Lens 提供便捷的支付手段,集成更好的流動性

目前一些基於Lens 的項目在發佈內容、關注等操作步驟上都有付費的步驟,為了更更好的實現無縫操作,將這一步驟簡化將能使整個過程更流暢,如與傳統的信用卡、銀行卡打通等,還比如為其開發流支付等創新型支付手段。

同時lens 目前還沒有發布代幣,也為公佈未來經濟設計,待官方發布代幣以後,這一需求更為亟需。

基於Lens 的社區與DAO

由於Lens 的社交圖譜圍繞用戶創建的個人主頁NFT 建立,基於「關注者NFT」的業務可以輕鬆地幫助社區建立起DAO或基於社區的商業模式(如社區PASS)。

身份證明

「個人主頁NFT」是用戶個人信息和內容的載體,Lens 上基於NFT的關係網絡能夠作為身份證明接入其他應用,基於其可發展聲譽系統。

Proof of Humanity,當前Lens 只有白名單才能創建「個人主頁NFT」,這是為了防止冒名頂替者佔用相關字段。因此辨識真人變得至關重要,人性證明時繞不開的話題,這還包括對社交媒體發佈內容進行審核的去中心化服務,我們投資了基於IC 的去中心化審核與Proof of Humanity 協議ModClub 。

條件下解密

在Web3 的創作者模式下,根據關注、訂閱、購買等規則去解鎖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這給創作者的收入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在Lens 的相關社交媒體實現中這部分使用了Lit protocol。

Web3 原生社交的意義

確認:價值創造—— 流量vs 藝術品

在傳統的社交媒體中,主要有三個角色:平台,創作者,用戶。在這樣的UGC(用戶創造內容)模型下,平台和創作者獲得了影響力和收入,用戶獲得了優質的內容。但這樣以流量為主的模式,必然也產生了兩個問題:

創作者為了流量譁眾取寵或是迫於廣告商壓力而改變內容,使得內容質量惡化的情況產生;

創作者創作行為和用戶互動行為所產生的內容結果的所有權歸屬於平台,這就意味著平台、創作者和用戶共同創造的結果被平台所有,被平台壟斷,而創作者只獲得了相對其流量和影響力而言十分微弱的收益,用戶只獲得了內容傳播所帶來的效益,並沒有獲得參與互動創造而應該獲得的收益。

與此相對,加密世界永遠在發明型的價值類型與資產。在新型的社交媒體下,所有的行為,如發帖,評論,轉發等都可token 化,而創作者作為個體也可以被token 化。在傳統社交媒體的基礎上,創作者可以更加專注於內容的生產。

token 化也意味著無形資產將被準確地量化,而流量為主的模式也將被顛覆。

創作者所創造的內容變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品”,其通過創作所產生的影響力、流量等無形資產將凝結到藝術品的價值上,優質的內容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有著更深遠的影響力,形成了更強大的共識,而這些共識又支撐起內容這一件藝術品本身的價值。

與此同時,創作者和用戶,內容和用戶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共生關係。用戶的收藏,跟隨,評論也被NFT 化,這些NFT 也將隨著內容NFT 的增值而增值,可以這樣說,創作者創作了一個作品,獲得了作為創作者的NFT,跟隨者們參與互動獲得了作為跟隨者的NFT,這些NFT 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更大集合,而這個集合將一直被擴充下去。

一個有限的遊戲變成了一個無限的遊戲,所有共識體內的成員都希望遊戲可以繼續玩下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形成了一個命運的共同體,就像豌豆莢和土壤裡的細菌一樣。

自治:共識治理—— 間接vs 直接

在傳統的社交媒體中,在內容的生產上,平台可以通過直接管理的方式推送或打壓特定內容,創作者需要在內容、用戶傾向和流量之間做出權衡,眾多用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判斷通過一定的反饋機制(點贊,評論等)來間接影響內容,以此三者自發地形成了一種內容生產方向的導向。

而新的社交媒體,每個內容本身和跟隨內容(評論等)形成了一個內容的“共識體”,通過“共識體”確認了內容和跟隨內容的價值,而作為內容的所有者以及跟隨內容的用戶,又形成了一種治理的“共識體”。

通過token 化,追隨NFT 也被賦予了特定的權力,比如前1000 個關注者可獲得一個投票。創作者和用戶之前形成了一種相互直接影響的治理結構,針對一個共同的理念匯集起來,並共同決定這個共識的發展方向。

每個治理的“共識體”相互交織與平台主體共同構成整個平台的治理“共識體”。這樣一來,創作者和用戶之間,平台和各種共識之間形成了一個增強閉環,不斷改進使得內容變得更加優質,人們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發揮。

這是一種更優的與創作者互動,與創作內容互動的方式

進化:共生關係—— 互利vs 共生

通過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新的社交媒體的核心邏輯是共生。這種關係,區別於傳統互利的商業模式,既能發揮每個個體的比較優勢,同時通過交換價值彼此確認,形成一種共同體,彼此增強,彼此反饋。

協同效應與經濟結構:創作者內容和跟隨內容構成內容的共識體,確定了作為藝術品的NFT價值,形成了新體系下的經濟結構,彼此的行為都會增加共識的價值。

小群效應與政治結構:創作者和用戶構成治理共識體,確定了各角色間的權力關係,形成了新體系下的政治結構,在共識體內的每個個體,創作者和跟隨者都有動力推動共識的治理和發展。

網絡效應與文化結構:共識體與共識體之間構成影響力共識體,確定了人們的主次認知判斷,形成了新體系下的文化結構,這些共識體的相互競爭,促進,發展,大大增加了體系內的多樣性,使得整個平台不斷增強。像傳統社交媒體一樣,也形成了網絡效應,即更多更優質的創作者帶來了更多更優質的用戶,更多更優質的用戶,又帶來了更大的流量從而吸引更多的更優質的創作者,更多的更優質的創作者和用戶又更促進整個平台的更具活力。而平台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創作者和用戶的發展和進步。

生態效應與生態結構:不同功能的共識體群之間構成生態共識體,確定了不同共識體群的生態位,形成了新體系下的生態結構,開發者作為一個新角色被引入,參與到整個生態的建立,像蘋果生態一樣,生態內的每個應用彼此增益,彼此成就,以此滿足人們需求的各個方面。

協同效應、小群效應、網絡效應和生態效應所實現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和生態結構無一不是共生理念的體現,也無以不形成一種自我增強的閉環。共生共存,自治自生,增強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