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1年,元宇宙和NFT正在席捲數字藝術品和傳統收藏品的世界,在各大拍賣平台上頻頻拍出天價的NFT作品在這一整年裡賺足了民眾、政府和資本的關注,各方都一邊為其潛在的巨大商業價值感到驚嘆,一邊畏懼於其可能帶來的殺傷力。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玫瑰之下永遠是荊棘。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西有很多,我們甚至不能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那憑什麼NFT就能比大街上的樹葉尊貴?說到底,經濟價值僅是NFT價值體系中的一部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除此之外凝結在NFT產品中的思想、文化與美的表達。實際上,任何能夠炒作的東西,除了其自身的稀缺性外,都必然蘊含著某種我們能理解並深愛的“美”,NFT也不例外。

今天,颯姐法律團隊就與大家一起去冬宮國家博物館的元宇宙裡,看看NFT藝術品的多元、極致與和諧之美。

俄羅斯冬宮國家博物館

冬宮( Winter Palace,俄文:Эрмитаж)昔日是俄國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後被用作新建立的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甚博物館的一部分,是其“六宮殿建築群”中的一部分,坐落在大名鼎鼎的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 1905年沙皇政府槍殺前往冬宮請願群眾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就發生在冬宮前面的廣場上。冬宮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起,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冬宮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的34年中(1762-1796),沙皇俄國正處於其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之一,基於女皇的個人興趣和彰顯地位的需要,其不斷收購各種類別的藝術品、書籍等物,在其在位期間,冬宮就已經收藏了數万枚硬幣和紀念徽章,約2000幅畫作和3萬多本書籍。

在其後的數百年的漫長歲月裡,冬宮不僅見證了俄國的興衰,其館藏珍寶更是不斷積累增加。從古埃及的石棺、木乃伊到中國的甲骨文、瓷器、絲綢和敦煌壁畫;從西歐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像,冬宮收藏無所不包。甚至一些價值巨大的傳世孤品,大師遺作都收藏在這裡,例如達芬奇的畫作《柏諾瓦的聖母》和《聖母麗達》,拉斐爾的《科涅斯塔比勒聖母》和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品《蜷縮成一團的小男孩》……

冬宮珍藏之浩瀚,據說若想走完其350間開放的展廳,行程將達到22公里之長,三天三夜都看不完。

冬宮元宇宙:蒼穹之上的艾爾米塔什

近日,冬宮博物館的元宇宙項目“蒼穹之上的艾爾米塔什”(Celestial Hermitage,蒼穹之上的艾爾米塔什為筆者自譯名)正式上線運營,為疫情期間世界各地想要觀賞其浩瀚珍藏的人們,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途徑。令人驚喜的是,冬宮博物館史上首次在其元宇宙中舉辦了NFT電子藝術品展,由俄羅斯著名策展人迪米特里·奧澤爾科夫(Dimitri Ozerkov)和阿納斯塔西婭·加諾娃(Anastasia Garnova)選取了世界範圍內最具有當代文化代表性和藝術美感的NFT作品進行展出,供世界各地的遊客通過其元宇宙空間“蒼穹之上的艾爾米塔什”免費遊覽。

此次藝術展名為“在以太中,純粹而空靈”(IN THE AETHER, PURE AND ETHEREAL)。該名字取自俄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抒情詩人費多爾·丘特切夫(Fyodor Tyutchev)的詩句:They blaze brightly like gods In the aether, pure and ethereal(他們像以太中的神明般明亮的燃燒,純粹而空靈)。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此次冬宮元宇宙+NFT大展中的純粹之美

蒼穹之上的艾爾米塔什是冬宮與spatial合作建立的元宇宙空間,整體灰色的空間給人一種利落簡潔的高級感。

在簡單的創建角色後,就可以對整個蒼穹之上的艾爾米塔什進行參觀,該NFT藝術展總共開放了數個展廳,分別以顏色命名為:白廳、黑廳、灰廳等等不同的展廳,其中白廳和黑廳作為主展廳,展覽了最多的NFT作品。

經筆者實測,冬宮元宇宙的操作非常簡潔易用,在使用VR設備對該元宇宙遊覽時可以獲得最佳的全方位沉浸式體驗,而普通pc端則體驗上會有所欠缺,特別是在遊覽黑白廳中展示的不斷變化的巨大熊首和旋轉的礦物質集合體NFT時最為明顯。其次,在每個NFT作品的旁邊都有介紹卡供遊客快速了解該NFT作品。

展出NFT作品節選大賞:

1. 第一個和最後一個,作者:jonathan monaghan

這是一個在雲端的證券交易所,現代數字世界與舊現實的衝突與交融躍然紙上。

2. NFT作品:部分平衡作者:Marcel Duchamp

成為一個藝術家意味著什麼?在杜尚之後的一百年裡,區塊鍊和NFT為藝術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機會,來繼續進行這個關於身份認可和社會定位的對話。該NFT作者對昆斯的作品進行了引用、質詢和重新定義,用北歐神話中體現破壞的章魚和水箱中的籃球來隱喻當前某種藝術家身份認同的脆弱平衡。

3. NFT作品:兩度,作者:terraØ

該作品聚焦生態環境,其通過特殊的智能合約技術,將一個特殊條件寫入該作品中:如果地球溫度再上升2度則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將該NFT作品銷毀。 “正如這些樹木會在更高的溫度中消失一樣”。

4. NFT作品:火星之家,作者:Krista Kim

5. NFT作品:有機增長:水晶礁,作者:MIchael Joo和Danil Krivoruchko

該作品是作者多年來對晶體結構和集體身份研究的成果,通過NFT藝術形式進行表達,該作品由10301顆水晶種子組成,使用了特殊的算法,保證每個種子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自然生長,是一個“有生命的藝術品”。

6. NFT作品:薛定諤的貓,作者:Crypto Kitties

該作品是NFT鼻祖Crypto Kitties中最罕見稀有的一隻貓(相當於最稀有的盲盒隱藏款)名稱為薛定諤的貓。 “你好,我是薛定諤的貓,一隻裹著長袍的貓。雖然我很想和你依偎在一起,但我還要忙於測試現實世界的構造。”

7. NFT作品:#博伊,作者:LIRONA

8. NFT作品:太陽信號#0915,作者:Kevin Abosch

該作品是作者研究太陽週期和輻射創作而成,旨在慶祝和悼念太陽這顆為地球生命提供生長能量的恆星,也是對現代工業化的反思。

9. NFT作品:這件藝術品一直在銷售,作者:Simon de la Rouviere

該作品旨在探討藝術家與自己創作的藝術之間的回報關係,以及對藝術家們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創意變現的思考。 NFT藝術品對藝術家意味著什麼,這是未來會被長期討論的問題。

10. NFT作品:艾多隆,作者:Mat Collishaw

一捧燃燒中的鮮花。作者意圖通過中世紀祈禱書的概念以一捧燃燒的鮮花隱喻現代人與電子產品的關係。火焰的暴力被圖像之美所承載,在詩意的浪漫中表達著吸引力美學:誘惑、破壞、短暫以及海市蜃樓等意像。

寫在最後

在虛擬貨幣、NFT和元宇宙大行其道的時代,傳統博物館入局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都已經開始銷售其部分收藏品的NFT,但這些機構真正賣的是什麼?

正如Vastari和Vastari lab的首席執行官Bernadine所言,如果這些博物館沒有明確定義他們對NFT的態度,消費者很容易認為,他們正在出售低價值藏品的高價虛擬紀念品,而與原始藏品無關。那麼此時,這些NFT的持有者的長期利益是什麼?如何保障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