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加密世界不模仿比特幣的樣子去發展,那麼我們又該怎麼走?現在前八大可挖礦加密貨幣僅佔加密市場總市值的近70%,XRP、EOS、BNB、USDT以各自獨有的方式在這個市場上存活了下來。

在區塊鏈概念還未流行之前,加密貨幣領域大部分人一直在等待比特幣帶領著人們去改變這個世界。但是自從中本聰離開社區後,比特幣的功能性迭代更新便開始保守,也許幾年前學會的比特幣軟件使用方法在現在依然適用。

在傳統行業,一個軟件產品需要不斷迭代開發以適應新的用戶需求。但是在加密貨幣領域,尤其是市值最大的項目比特幣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對軟件發展的分歧。一開始出現的是各種分叉幣,之後又出現了各種競爭幣。

競爭幣們在向比特幣從未涉足的領域進軍,曾經比特幣愛好者們認為,所有競爭幣的優點都會被比特幣所吸收。現在看這句話,再觀察比特幣的現狀,其實比特幣與競爭幣們在按照自己的路線發展,甚至都不會發生交集。

就像比特幣創造的POW共識模式促使數字貨幣挖礦形成一個產業,但現在非POW類的項目也開始崛起。

根據CoinMarketCap數據,當前市場網站上有2,125種數字貨幣。在這些不同種類的加密資產中,可挖礦的數字資產雖然仍佔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前八個可挖礦的數字資產僅擁有整個加密市場市值的68%。

前10名中的四種加密貨幣(BTC,ETH,LTC和BCH)可挖礦數字貨幣的總市值約為917億美元。這些項目約佔整個加密生態系統淨值的65.5%。其餘十大非可挖礦項目的總市值約為240億美元,佔整個經濟的17%。

另一個有趣的數據是,前幾名的可挖礦項目中,支持他們的礦池都也會支持其它項目。比如維護BTC和BCH兩個區塊鍊網絡的礦工就有很多平台可以同時選擇,包括BTC.com,Antpool,Bitcoin.com和Viabtc等礦池。

正因為比特幣一開始便選擇了算力挖礦,所以整個行業大部分項目也默認了這種模式,之後許多批評挖礦浪費電力資源的聲音出現。有競爭項目開始考慮POS型挖礦方案,也有項目直接面向用戶募集資金並發行代幣。

這些不使用算力挖礦項目中的佼佼者已經佔據了整個行業總市值的30%,如果POW型算力挖礦看作是對數學與物理的信任,那麼非算力型挖礦則可以看作選擇相信人與人的合作共贏。

人們因為人性不可信而相信區塊鏈技術,但是我們已知的世間萬物中只有人類成為地球的統治者,人性的自私不一定沒有效率。也公平起見,兩種機制應該共同存在,多樣性的區塊鏈世界才會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