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加密貨幣正在經歷嚴冬,但其核心技術區塊鏈卻開始被傳統行業認同。作為美國媒體巨頭《紐約時報》近日在其官網公佈了一則招聘信息,只是在招聘啟示公佈後的幾個小時內便被迅速下架。

《紐約時報》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NYT)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華爾街日報》的保守派旗艦報紙地位相對應,《紐約時報》是美國親自由派的第一大報。

作為傳統媒體它對區塊鏈技術的似乎情有獨鍾,2018年便發布了區塊鏈行業的十大影響人物。不僅如此,它還聲稱自己才是與區塊鏈最相關的傳統報業。

雖然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在其創世區塊中留下了《泰晤士報》在2009年1月3日的頭版內容,使得泰晤士報成為區塊鏈行業中人們映像最深刻的傳統報業。

然而《紐約時報》卻強行博取關注,表示Bitcoin不是第一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案例,自己早就實現相關技術的運用,早於1995年便開始使用區塊鏈技術中的時間戳來保證內容的的完整性,然後紐約時報也給出了相關證據。

這件事得從2008年中本聰的論文說起,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有引用八篇論文,其中有三篇均出自Haber和Stornetta。 Haber與Stornetta在1991年的研究論文中所描述的系統,正是我們今天用以支持各類加密貨幣的“區塊鏈”雛形。他們用以將設想付諸實踐的Surety時間戳服務系統,亦早於比特幣發明14年之久。

Stuart Haber與Scott Stornetta在《密碼研究》雜誌中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散列化數據鏈技術設想,而他們的初衷則簡單得多——用來永久留存數字文件的創建時間、最後修改時間,便於解決知識產權歸屬等糾紛。

他們認為,數字文件時間戳技術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數據本身需要攜帶時間戳,旁人無法對數據做出微小的、不使人察覺的改變。

第二,時間戳本身無法更改。

礙於當時的互聯網技術就像如今的區塊鏈技術一樣並未流行,之後Haber與Stornetta極富創造性地選擇了《紐約時報》作為公開賬本的替代品。

Surety系統將每週內新產生的封條散列集中在一處,併計算出一個匯總過的散列值,刊載於“失物招領告示”板塊下的一個小廣告中。而這個“固定欄目”,自1995年開始便保持著每週一次的更新頻率。

也許早在1995年《紐約時報》便與區塊鏈結緣,如今這家媒體巨頭開始發布招聘公告,並佈局區塊鏈領域,根據其在官網上的招聘資料顯示,該崗位需要一位能設計基於區塊鏈概念證明的技術型人才,並承擔項目通證系統的設計,應聘者最好擁有大型媒體組織、或技術型公司的工作經驗。

只是,這條招聘啟示還沒有流傳開,便被紐約時報下架了。而想應聘的人還沒開始投遞簡介,這個工作便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