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ews 6月3日消息,根據金融時報報道,Hashkey Exchange首席執行官翁曉奇(Livio Weng)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本次待獲發牌資格的歸屬上,能明顯感覺到,沒有歷史風險包袱、熟悉香港監管規則、擁有傳統金融經驗和能力的本土機構,獲得了更多的傾向,這也引發了遷移而來地Native Web3人群一定程度的爭議。週末我跟多位申牌機構的負責人進行了非正式交流,普遍回饋了一種失望情緒。部分因2022年香港政策宣言選擇赴港的機構,可能會陷入觀望甚至離場。這個現狀背後的根源,根據市場的觀察與評價,證監會未必配備足夠人手對所有Native Web3機構進行全方位審查。樂觀地估計,在劃定風險管控水位後,監理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今,「穩慎發展」的「穩慎期」階段性結束,進入發展期。畢竟發展才是硬道理,香港再不發展Web3,整個城市的未來則需要更多人來找方向。
關於所有申牌成本達數千萬美元等級的傳言,翁曉奇表示,幾千萬美元不一定,幾千萬港幣肯定有。準備審牌材料階段和跟經營階段對應的成本不一樣。對於HashKey這種已經實際經營的,我們整個交易所板塊的投入的確有數千萬美金,但尚處申牌階段的平台預計沒有這麼多。
關於5.31之後下一步市場結構的預期,翁曉奇表示,香港市場在5.31之前,實際的狀況依然是非持牌交易所占主力,尤其這次非持牌機構面對著一輪出清,因為不持牌的機構或是這次沒有拿下來牌照的,或是放棄牌照的,都要選擇對香港客戶進行清退。 6月1號要停交易,8月31號要把客戶資產全部清退,所以從6月到8月就是一個清退期,相應的就是持牌交易所會獲得紅利,來把客戶接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