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UST脫錨之後,加密貨幣市場開始崩盤。機構暴雷,交易所暫停提現,借貸協議接連清算、擠兌,流動性危機凸顯。這一損俱損的多米諾效應的背後,將DeFi的危機暴露得淋漓盡致。
DeFi Summer來臨,⼤家都為之⽽興奮。流動性挖曠的盛行將DeFi協議中的加密資產總值從不⾜10萬美元躍升⾄3000億美元的⾼點,超高的年化收益率,財富效應凸顯,⽤戶不斷湧⼊,隨後⾼端玩家不斷加槓桿,將DeFi推向最高潮。然而當加密貨幣市場遭遇非系統性風險時,DeFi也在市值劇烈的下跌中匆匆收場。
DeFi的總鎖倉價值(TVL)從最高點跌去了64%,而那些被譽為DeFi藍籌項目市值也紛紛跳水。例如,Uniswap的市值從最高點跌了82%,Compound的市值跌了94.4%,大多數DeFi項目的市值幾乎都回到了最初行情啟動期的水平。
泡沫,被刺破了。
DeFi在2020年引領牛市是不無道理的,正如Vitalik所說,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來說,無需許可的使用金融工具都很有意思且非常重要。而目前的DeFi似乎只披上了“暴富”的皇帝新衣,忘記了無需許可和可用性才是其內在發展之道。
Defi危機的原因
最初,當MakerDao、Uniswap、Compound和Aave這些項目被創造時,它們的確為DeFi打下了良好根基,在DeFi上的嘗試是開創性的。它們無需許可、透明、邏輯簡單清晰,並且經歷過數次市場的考驗仍能安全運行。
DeFi也曾被讚譽具有可組合性,當一個項目的創新引爆市場後,會出現一系列的項目,將該創新和自身產品相結合或者改良,重新成為市場的爆款。流動性挖曠就是如此,Hummingbot最開始提出了流動性挖曠,而Compound的採用將流動性挖礦推向繁榮,後面出現一系列項目都紛紛採用流動性挖礦的模式推出自己的項目代幣。 Sushiswap(壽司)同樣也是基於Uniswap的分叉,利用流動性挖礦的模式搶先推出治理代幣Sushi,並將DEX的收益獎勵給流動性提供者。 Sushiswap的這一舉動在短時間內搶占了Uniswap上83%的流動性,瞬間市場上又出現了一大批以食物命名的DEX。此後,在流動性挖礦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嵌套的“二池”或“三池”、槓桿、Bonding,通過不斷提高收益率的名義吸引資金的進入,擴大其龐氏效應,最後項目方的鐮刀一亮,韭菜盡被收割。
在過去兩年內,在DeFi中展現的這些創新是微乎其微的,實質上是一種龐氏結構的演變。將不同產品的特性依次疊加,在其機制中添加非常複雜的規則,將DeFi中的透明度磨滅,讓投資者在高額收益面前難以辨析其風險。創新不是簡單的樂高疊加,疊加後的項目價值是大打折扣的,在殘酷的市場行情下,也很容易被證偽。
事實上,在DeFi中的創新應該更多體現在其技術堆棧、經濟模型、實用應用、安全設施等方面,同時盡可能多的保留其無需許可、透明、可輕鬆操作的特點。例如,Uniswap V3中為了解決DEX流動性的問題推出的NFT LP,Curve推出的ve代幣經濟學,允許CRV持有者選擇鎖定代幣的時間以獲得不同層次的代幣獎勵。
需要注意的是,創新並非一定都是好的,但是好的創新一定是適應市場發展的。那些看似創新的項目也許只是裹了糖衣的砲彈,重重複雜規則下,市場也一時難辨風險。例如Terra在其生態中提供了穩定幣UST 20%的收益,一開始受到眾多機構以及傳統資本的青睞,但其機制卻是違背市場規律的。在資本追逐下,最終以慘烈的方式草草收場,拉響了一連串的暴雷風波。
在DeFi協議的代幣分配中,大多都逃離不了以超高APY吸引用戶進行代幣分發的機制,縱然這個機制在項目初期啟動階段能迅速抓住用戶的目光,但在項目的長期發展中,單純靠高收益率留存用戶並不是長久之計。當受到市場波動、早期巨鯨離場等影響就會打破協議高築的空中樓閣,最終崩塌。
DeFi代幣的作用應該尋求能夠賦予代幣長期價值的運作模式,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治理、流動性挖礦和質押賺取更多收益的方面。儘管目前有些代幣進行了其他嘗試,例如Tokemak中可以質押TOKE代幣影響流動性方向,但是否是一個有利的嘗試還未可知。
文末
這次DeFi危機,可以說是具有預兆性的,也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當新事物出現時,市場的過度追捧會逐步產生泡沫,在泡沫被刺穿之後才會回歸健康的發展。 DeFi目前的去槓桿化是痛苦的,無異於是一場小型金融危機,但是伴隨這種痛苦而來的是消除過度槓桿後的機會,逐漸進行新一輪健康的重建。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後期會給大家帶來其他賽道的龍頭項目分析。感興趣的可以點個關注。我也會不定期整理一些前沿資詢和項目點評,歡迎各位志同道合的幣圈人一起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