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Banach
時間| 2021.01.19
出品| NEST愛好者(nestfans.com)獲作者授權發布
區塊鏈的發展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過程中分叉。這裡面有兩個概念:可信性和可用性。 可用性通俗易通,即是快速上手不那麼廣泛、全面的信息。諸如互聯網產品、電子產品,你所能想像到的用戶思維都是在解決可用性問題。而可信性更多的是拓寬人類知識的邊界,比特幣這類就是在解決我們所有人如何去相信一個事物、數據。在這樣一個脈絡裡,有這兩種需求存在,就一直會有分叉出現。如果把比特幣的創世當作源頭,那以太坊便是延續了其基本思想與精神。以太坊沒有向中心化妥協,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分叉。
今天很多普通人,包括公共系統裡的很多人,對區塊鏈的理解停留至此。螞蟻的聯盟鏈向可用性做了一定的妥協,原因在於以太坊本身確實不太好用。當我們把轉賬功能延伸到智能合約,鏈上就發生了複雜邏輯,但轉化成聯盟鏈後,計算、存儲、通信效果顯然,故這種分叉的出現是有其需求的。
整個區塊鏈行業中最重要卻最難的事是驗證。中本聰用對賬驗證,Layer2 用零知識證明驗證,Chainlink 自認為是去中心化系統但並沒有實現驗證。驗證有三種方式:擔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內置有效市場假設。比特幣也沒有解決驗證激勵的問題,都後面所有問題都會指向這個源頭。分叉其實是良性的,兩條路的選擇。開放式金融打消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最典型的應用就是USDT,但這裡面肯定是有中心化風險的(需要有人來擔保)。向傳統靠近,都是普通人很好理解的東西,而脫離越遠越晦澀難懂。
在研究比特幣的時候,真正吸引並說服我的是去中心化資產。稍微學點貨幣理論的人都知道比特幣做貨幣是行不通的。現在的貨幣理論脫離了過去金本位的思想,貨幣要反應經濟的所有動態信息,沒有反應的時候穩定是很難做到的。比特幣裡信息的攫取是非常狹窄的,特別是它發行的總量等等完全受制於算法。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始終堅持中本聰的架構,你就會發現更深刻的東西:它不是在做簡單的產品,它是在構建一個非合作博弈系統。
回顧整個社會的發展,早期都是以合作博弈的方式來管理,比如宗教、政治,都對分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這個分配機制能檢驗每個人的貢獻,然後又有一個很強的合約能約束到行為,使其不至於違背整體分配機制。誰來分配、如何檢驗分配和貢獻的一致,這兩個問題在傳統社會管理體系裡一直未被解決。農耕文明為代表的政治機制一定會存在合作博弈的困境,達不到夏普利最優。而市場機制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互相之間建立關係,不需要信任任何人,明碼標價的交換機制就是最典型的。如果用非常經濟學的語言來描述《國富論》,其就是在講非合作博弈的遊戲規則,以及非合作博弈所能帶來的變化。
比特幣構建了全球性新的非合作博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礦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禀賦(算力多少)去挖礦,要不要挖、投入多少算力會影響到每一個參與者。它用隨機算法的方式支付礦工,當這個信息傳遞到足夠廣,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在某一個點上穩定的時候就達到了一般均衡。區塊鏈一開始就把所有的信息開放給全世界,它達到了一般均衡的目的。信用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局部均衡,好比兩個個體對對方資質的評估。你可以發一個幣,讓市場給這個幣進行定價,這時它就變成了資產,鏈上都是用抵押的方式借貸。
BTC、ETH、NEST 都在試圖構建非合作博弈的系統,再由這個系統沉澱出去中心化的資產。去中心化資產並不是能複制出的,它的風險收益結構與傳統的大類資產完全不一樣。用信息論的思想,這種去中心化資產的穩定性在消除不確定性上面表現得更強。
BTC 波動大,但其算力數據、交易數據全部公開,這一點比起傳統的信用資產、上市的股票,它的不確定性要小得多。不能用傳統的視角來看待它。引入二級市場,灰度加倉導致價格暴漲,礦工挖礦分配在博弈內核裡是相對穩定和確定的,數據發生什麼變化都能在第一時間獲得。
傳統權益類,公司內部事件不會在市場上公開。比特幣是否是證券、有分紅就是證券,這些是關於法律主體確認的問題。限制證券參與者購買的主要原因在於可能會有利用內幕消息構成優勢策略的情況,假設達到了分佈式,那就很難把它認定為證券類。 BTC 在交易所上用法幣互換的過程,比比特幣本身的博弈要大。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這樣定位的,鏈上閉環的,服務於鏈上資產跟傳統金融差不多的服務,做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的問題,問題在於怎麼解決複製,你只是寫了一張合約,要把這個合約完全去中心化提供金融服務,如何實現,有什麼優勢,對應的就是有人願意付出價值、實現價值、捕獲價值、沉澱價值,最後發現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沉澱不了價值。
區塊鏈不是簡單的線性服務系統,它沒有自動通信這些。鏈上的服務收斂到DeFi 金融服務,關於怎麼捕獲價值和競爭,這兩件事應該事先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