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傳輸低效所導致的資源匹配不均讓曾經的零工市場被貼上了「不靠譜」、「不確定性高」、「飢一頓飽一頓」的標籤。
然而,「996」、「007」制的坐班雖然保證了人們的日常基本收入且降低了公司招聘培訓及協商的成本,但缺乏自由、毫無彈性的工作環境讓「摸魚」也成了常態。
被鎖死的這部分資源所產生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隨著科技的進步,這部分價值將會被新的經濟體逐漸釋放。零工經濟體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出自Meatspace Algorithms,作者Jonathan Hillis 是創作者互動集群項目Creator Cabins 創始人,文中就為何零工經濟體即將爆發進行了詳細論述。律動BlockBeats 對全文進行了翻譯:
風險投資意見領袖們在Twitter 上談及對未來工作的看法時,通過會說未來人們在工作中會更多地使用視頻會議。在我看來,這一變化必然會帶來一連串二階效應,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被迫在家辦公,整個社會將不得不對一些新產生的問題作出及時回應,這些問題包括:在家辦公對二線城市意味著什麼?薪資標準會做何調整?是否需要高端照明及視頻設備?
雖然我們的確在未來都會轉向遠程辦公,但只是單純認識到這一點其實非常淺薄、片面、甚至毫無價值。問題在於,那些談論未來工作的人基本都是一群整天坐在光鮮靚麗、風格現代的空調房里和質量上乘、寬大整潔的辦公桌前的白領,甚至是那些已經在家庭辦公室里工作的人。疫情的到來加速了人們轉向家庭辦公的進程,美國目前已經有37% 的人可以居家辦公了。
我們在未來都會遠程辦公已經是個既定事實了,不過我們不能只把目光放在Zoom 上,它的興起並不會對未來的遠程辦公有什麼特別影響;相反,零工經濟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未來趨勢。過去的五年裡,我一直在為零工從業人員開發軟件,下面我將向大家分享一下,這一軟件是如何成為我們走向真正的未來工作首個成型實例的。
公司為何會存在?
不過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和他的交易成本理論。經歷過大蕭條之後,科斯開始對一個簡單的問題產生了疑問:公司為何會存在?這個問題雖然聽起來有些奇怪,但其實在傳統經濟理論看來,公司本不應該存在。該理論認為,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中,把工作全部外包出去會比僱傭員工成本更低。
科斯在其《企業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書中解釋道,公司本質上是因為交易成本,也就是經濟交往之中的阻力而存在的,他還曾因此書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認為,外包工作的成本不僅包括你付給承包商的費用,還包括你在招聘員工、制定合同、培訓工作、監督績效方面花費的精力與成本。於是,公司和員工做了這樣一筆交易:他們會給員工發放固定工資,並為他們提供一個工作內容相對寬泛的「職位」,而員工要做的就是聽命於公司的工作安排,並完成好相對應的工作。這樣一來,公司就不用在交待每項任務時都需要與員工重新協商工資了。
幾十年來,這一理論被封為絕對真理,因為它證明了隨著公司規模不斷變大,其有能力將交易成本內部化並控製到最小。公司在控製成本方面越來越在行,以至於控制僱傭和解僱成本到最低這件事已經開始產生了副作用。如果你發現,當公司靠盡力留住員工的方式降低僱傭成本所產生的效益,已超過了把人們困在《上班一條蟲》中所描述的那種乏味工作之中的無謂損失時,那你就只能得到一份垃圾工作了。
Uber 與一鍵式合同
到了1999 年,也就是《上班一條蟲》上映的那年,我們正深陷於第一次互聯網泡沫之中——如果非要說互聯網有什麼優勢的話,那肯定是它在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方面的能力了。像Craigslist 和e-lance 這樣的公司很早以前就已經意識到,互聯網之下方便的信息交流可以讓人們及時了解到職位信息。直到今天,發布招聘信息仍然是Craigslist 主要的盈利方式,而報社也還在為失去分類廣告這一主要求職渠道而感到不知所措。
然而,在線分類廣告並不能降低科斯所提出的那類交易成本。真正的改變其實是發生在2009 年,Uber 用創新性的方式讓求職過程,甚至是整個工作模式都變得暢通無阻。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這兩份合同更為直觀地看到這一改變:
第一份合同里面滿是晦澀術語,對員工職責的定義模糊不清,而且完成標準也是模凌兩可;相反,第二個則十分清晰:點擊接受、執行任務、取得報酬。
算法管理
在不涉及過多技術術語的情況下,以下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交易成本的幾大類別:
搜索成本:尋找市場上的最佳選擇談判成本:就交易細節達成協議執行成本:確保協議順利履行
仔細一點你就會發現,這些「成本」與公司經理髮布的職位介紹並無太大區別:
搜索:為該職位招聘員工談判:就職位、職責和薪資達成一致執行:員工培訓、評估與激勵
管理者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這幾項工作極富挑戰。一直以來,管理人員都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工作之一,因為他們幾乎不會受到自動化的影響。鑑於千人千面、百人百性,管理者要想進行有效管理,不僅需要有足夠的技巧和策略,還需要掌握情感的藝術。所以說,只有我們人類才能向員工傳達公司使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成長,並對他們的工作表現加以評估,這些都是自動化代替不了的事情。
不過這些都屬於傳統觀念了,我其實認為機器人也會在管理領域搶奪一席之地。
當人們在展望未來科技時,往往明確不同的用例,卻對其外在形式不甚了解。比如說,雖然電影《2001 太空漫遊》成功預測了視頻通話(甚至在太空中接聽),但可笑的是,他們仍以為視頻通話只能在公用電話亭中進行。想像一下,如果一個機器人在辦公室裡踱步、與企業攀談、批閱備忘錄、開研討會,還能記起大家的生日(像一個老闆一樣),將是一個十分荒唐的景象。
然而,自動化軟件正在大肆進軍管理領域,你老闆的位置也正被它們所取代。算法管理已經悄然出現,並且有能力將交易成本降至最低。我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是因為我旗下的團隊目前正在研究如何用軟件減少這一經濟阻力:我們在優化入職流程,讓人們可以更快地步入崗位;在我們急需有人接受訂單時,會為訂單增加獎勵金;我們會為高質量購物提供更方便的未來工作機會。而人性化管理和那些不能被自動化替代的工作,則交由個人來完成,這樣你就可以充分體驗到做自己老闆所享有的自由與靈活了——這便是人們傾向於兼職工作的首要原因。
零工經濟在一些萬惡的科技公司的企業敘事中成了出氣筒。其實,真實情況會更加微妙。如今我們還尚且沒有一個完整的社會架構,所以我們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積累經驗,以便日後能在這一架構中開展工作。雖然我們已經在這個全新的世界中足夠謹慎、認真和公正了,但還是犯了一些錯誤。算法可以比我們人類更加任人唯賢且不帶偏見,然而它在人性化方面還是有所欠缺。可以肯定的是,尋求算法管理之下零工經濟的未來發展之路必將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也看到我的各位同事正怀揣著崇高的理想參與到每天的工作中,希望通過不懈地努力幫助人們和他們家庭擁有更好的生活。
以你目前對於零工經濟所了解到的情況,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所有主要的零工公司現在正在支持一項投票提案,以保障零工收入遠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算上小費)。該舉措不僅能為零工從業人員帶來好處,還將保證他們工作的靈活性和獨立性。我認為,這項提案是邁向第三種工作方式的第一步,也是填補目前承包商與僱員之間監管空白的方案之一,而算法管理正好能勝任這份工作。
下一步會是什麼樣的?
我認為,對我們來說,弄清這第三種工作方式尤為重要,因為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屬於這一範疇。算法管理能夠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並能協調好鬆散的臨時工網絡,從而完成複雜的任務。算法管理功能如此強大,不可能只是一時風潮。
百年前預測了大型企業在交易阻力減少的情況下將不復存在的經濟原理即將成為現實。未來,那些有著無數管理層、承載著搭便車者的公司數量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具有以下特徵,並且幾乎沒有交易成本的零工經濟:
定義明確的原子單元工作模式員工和公司自主選擇並匹配工作內容用以績效評估的算法和聲譽系統與績效指標相關聯的清晰定價結構與激勵結構
我們不難想像,未來的多種工作都將具備以上特點。客服可能會變成一個自選市場,在這個市場中的員工可以根據單個任務的報酬多少來選擇幫助哪家公司的用戶。諷刺的是,甚至是軟件工程師都可能會參與其中。這是因為,優秀的技術規格可被轉譯為符合某些驗證或校驗要求的代碼,根據權威人士在代碼的審核對其代碼質量進行評估,創作者可賺取到事先約定好的報酬及信譽積分。
但這僅僅只是開端。經濟結構屬於復雜的適應性系統,會出現自下而上的湧現現象,所以很難事先預測。隨著零工經濟的不斷發展,軟件驅動型高流動性工作可能會帶來一些二階效應,這些效應往往反映了現有技術與金融結構的發展情況:
全新的信貸與銀行服務二級市場與工作套利錯綜複雜的金融衍生品新的數據挖掘層和廣告層市場供需雙邊的商品化智能合約與去信任化合作的全新方式聲譽操縱、身份盜取和欺詐會有很大的市場對雇主給予的醫療服務和社會安全網的重新思考
其中一些發展將為人們開拓出前所未有的工作靈活性、金融流動性以及全球性工作機會。但是,隨著新的金融化與去人情化市場的發展,如果公司和精明的政策制定者不能及時對其作出管控的話,它們有可能會帶來可怕的後果。不過,技術本身一直都無善惡之分,只是實現不同目的的手段罷了。
目前,監管者在管控算法管理之下的零工經濟上面作出了首次嘗試,雖然我知道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對他們所出台的拙劣政策還是感到十分失望且擔憂。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尚且處於早期階段,因此我希望,隨著這種類型的工作成為常態,企業、職工和政策制定者可以共同為其搭建好語言、基本原理和政策結構,從而使這第三種工作方式成為可能——一個靈活自主、精英管理、公平公正、可以盈利且毫無阻力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