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高等學校區塊鏈技術創新行動計劃》,下文簡稱為計劃。該計劃提出到2025年,在高校佈局建設一批區塊鏈技術創新基地,培養匯聚一批區塊鏈技術攻關團隊,推動若干高校成為我國區塊鏈技術創新的重要陣地,一大批高校區塊鏈技術成果為產業發展提供動能。
回顧相關政策,鏈塔智庫發現目前區塊鏈人才培養體系已經逐漸完善,已經初步形成校企聯動的態勢,這份報告進一步明確了高校在區塊鏈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提出了高校加快攻克了八大核心技術、建設三大平台以及推廣九大場景的任務。
2020年以來,教育部發布多條與區塊鏈人才培養相關政策,加強了對區塊鏈人才的培養認證工作。在《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中提到在高等學校教材建設上,下一步的建設重點是“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網絡空間安全、環境科學、海洋科學、能源科學等領域,集中力量編寫一批新教材”;三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申報的“區塊鏈工程(080917T)”獲批2019年新增審批專業,為全國首個獲批設置的本科專業,將於2020年開始招生。
而在2019年12月,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出台了《區塊鏈產業人才崗位能力要求》標準,這是全國首份區塊鏈崗位能力要求的權威標準。該標準提出了區塊鏈核心研發崗位、實用技術崗位和行業應用崗位3類人才,共計21個具體崗位的能力要求,橫跨區塊鏈核心、實用技術層、行業應用層3個崗位分佈層次,將區塊鏈產業人才應具備的能力要素劃分為綜合能力、專業知識、工具技能以及工程實踐能力這4種,旨在提供符合當前區塊鏈技術與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規範。
從目前來看,區塊鏈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已經基本成型,涉及區塊鏈教材、區塊鏈本科學位、課程設計等方向。
而這次的計劃則是對於原有的創新行動計劃進行整合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目標,提出了八大核心技術、三大平台以及九大場景。
其中,需要攻克的區塊鏈八大核心技術包括:大規模高性能區塊鏈技術研究、區塊鏈與監管科技研究、區塊鏈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技術研究、區塊鏈多鏈與跨鏈技術研究、區塊鏈與新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研究、區塊鏈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區塊鏈測評體系研究以及5G 環境下“區塊鏈+物聯網”融合發展研究與應用。
加快建設三大平台:科學研究類平台建設方向、技術創新類平台建設方向、行業應用類平台建設方向;推動九大應用場景落地並建成示範應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徵信服務體系研究、基於區塊鏈的醫療健康協同平台的研究和應用、區塊鏈在公益捐贈與扶貧中的應用研究、區塊鏈在分佈式能源交易中的應用研究、區塊鏈在司法領域的應用研究、區塊鏈在供應鏈與物流體系的應用研究、區塊鏈在金融監管的應用研究、區塊鏈在數字版權管理的應用研究以及基於區塊鏈的教育管理與服務協同平台研究與應用。
以下是計劃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