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深度

以目前全球碳中和進程來看,許多參與到全球供應鏈的中國企業要在10年內完成碳中和。

鏈新(ID:ChinaBlockchainNews)原創作者| 王晟宇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是,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的必選項,並且留給人類的時間並不多。

尤其對中國企業來說,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日程看似仍有時日,但以目前全球碳中和進程來看,許多參與到全球供應鏈的中國企業要在10年內完成碳中和。

作為新興技術,區塊鏈在碳的監測、減排、抵扣、交易等環節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可再生能源消納、森林碳匯、碳普惠等,都出現過區塊鏈技術的身影。

1

鏈新

碳中和目標,國內有些企業還得“提速”

碳中和的直接目標,在於緩解因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溫室效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減碳和通過植樹造林、恢復植被等方式進行固碳。

2015年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較工業化前不超過2°C之內,爭取控制在1.5°C之內,並在2050-210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即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吸收之間的平衡。

自2005年以來,中國碳排放量穩居世界第一,碳中和的任務也最艱鉅。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中國政府在政策面頻頻發力,促進碳中和進程。

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中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

但碳達峰並不意味著到2030年的急剎車,碳中和的目標也並非到2060年的“一刀切”。

2020年7月,蘋果公司宣佈在全球的運營排放現已實現碳中和,計劃到2030年,其整個業務、生產供應鍊和產品生命週期實現碳中和。

作為蘋果產業鏈上最大的零部件生產組裝國,這也意味著中國的蘋果供應商需要在2030年前實現生產、運輸等環節碳中和,而非碳達峰。

此外,亞馬遜雲、IBM、谷歌、英特爾、Microsoft等公司均簽署了《歐洲氣候中和數據中心運營商公約》,承諾2030年實現碳中和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這也對中國合作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就2021年3月,歐盟提出建立“碳邊界調整機制”而言,一旦落地,鋼鐵、水泥、化肥等產品的中國出口商也有短期實現碳中和,以減少出口關稅壓力。

2

鏈新

區塊鏈技術,破解綠電證明難題

實現碳中和,減排的最大途徑是可再生能源消納。在國內,企業消納可再生能源的模式主要包括四種,分別是自建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購買綠電證、投資可再生能源電站、市場化採購可再生電力。

其中,自建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和投資可再生能源電站耗資大,回收成本週期長。

此前,由於清潔能源發電後直接併入大電網,並不能實現定向供應。 2017年,政府開始發放綠色電力證明,鼓勵企業以購買綠電證的形式間接消納清潔能源。但綠電證的認購進程並不理想。

根據綠證認購平台數據,截至發稿前,全國綠電證核發3500萬張,認購9.4萬張,4年間認購比例0.26%。

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在接受《中國能源報》採訪時表示:“假設一家企業一年的任務是消納一億度可再生能源電力,如果完成方式不是實際消納,而是買綠證,有些光伏項目的綠證核算下來一度電要0.6元左右,一億度就是6000萬元。太貴了,貴得不著調。我完全可以將這6000萬作為利息出讓,再疊加一定的槓桿去貸款6億元,用來投建風電和光伏項目,這不比買綠證更靠譜?”

對企業來說,生產所需的電力消費沒有減少,還需要額外投入購買綠電證,費力又不划算。

開展“證”“電”合一的綠色電力直接交易成為大勢所趨。

9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複函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推動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

复函顯示:“在設計研究過程中,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家能源局、相關企業、專家學者等進行了深入調研,認為開展綠色電力市場的條件已經成熟。”

當日,來自17個省份的259家市場主體,以線上線下方式完成了79.35億千瓦時綠色電力交易。

參與首次綠電交易的所有市場主體,都收到了一份綠色電力消費證明。

“可別小看了這個綠電消費證明,它利用區塊鏈公開透明、多方共識、防篡改等技術特點,記錄了綠電生產、傳輸、交易全流程信息,且具備全國唯一性和權威性。”國網區塊鏈科技公司負責人王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借助區塊鍊等新技術,綠色電力生產、交易、消費等各環節信息均得以全面記錄且不可篡改,實現了綠色電力全生命週期的追踪溯源。

運用區塊鏈技術所形成的綠電消費證明,一方面,可以簡化國內綠電交易的流程,促進企業主動進行綠電消納。另一方面,可在國際商業環節中為企業提供更具公信力、更精確的低碳證明。

3

鏈新

固碳,林業碳匯借助區塊鏈再入市場

除了碳排放權交易、綠電和綠電證,企業還可以通過購入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來抵扣碳排放量。

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指對國家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並在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註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

2017年3月14日,因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範等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暫緩受理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備案申請。

但CCER之中潛藏的森林碳匯資源,隨著碳中和的推進,亟待進入市場,發揮抵消碳排放配額的作用。

據華西證券發布的《中國碳交易市場展望與林業碳匯前景解析》研究報告中顯示:“我國的CCER供給主要來自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森林碳匯。

2021年3月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取消強調CCER在碳排放配額5%的限制,進而以“抵消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配額清繳”代替,CCER供給有望重新開放。

8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司長張煒表示,林草部門將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鼓勵充分利用碳匯實施碳排放權抵消機制。

一位央企旗下森林碳匯區塊鏈項目負責人向《鏈新》透露,森林碳彙的CCER將在近期開放,並將採用區塊鏈技術將森林碳彙的CCER完成確權上鍊。

上述負責人表示:“森林碳匯屬於負排放技術,對生態友好,能真正的實現碳中和。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確保碳資產的真實、權威、有效。能夠完成森林碳彙的流轉全程追溯和確權,可激活森林碳彙的市場活力,也能帶動整個社會加大對林業固碳的投入。”

4

鏈新

消費市場的“綠色溢價”正在探索

碳中和的實現,除了政府需要付出努力之外,個人和企業的節能減排也起到重要作用。

鼓勵公眾自願踐行低碳,通過消費端帶動生產實現低碳,通過需求側促進供給側技術創新對碳中和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農產品蓋上碳標籤,正是面向消費者的一種嘗試。數秦科技首席科學家崔偉向《鏈新》介紹,數秦科技運用區塊鏈技術已經完成了對農產品生產流程碳足跡追踪,為農產品“天目水果筍”打造具有專屬的“碳標籤”。

該農產品“碳標籤”可以記錄、核算、追溯農產品在種植、加工、包裝、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統計“碳足跡”。有助於企業提升品牌價值,幫助消費者選擇更加環保的產品,打造圍繞低碳發展形成新的綠色模式。

崔偉表示:“在歐美國家已經出現了一些高價格,低排放的產品。具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願意選擇購買,這樣會形成一種綠色溢價。雖然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形態,但我們認為綠色溢價在未來也會成為一種趨勢。”

此外,崔偉還透露,數秦科技目前正在探索將這種區塊鏈碳標籤的方式應用到工業品和外貿商品領域。

不過,將具有綠色溢價的產品送往國外並不容易,崔偉表示:“問題在於大多數國內的認證機構不受國際認可。所以,我們在積極的接洽國外的認證機構,了解以什麼形式能夠讓我們通過區塊鍊等技術,提高中國企業追踪、紀錄的這種數據的可信度,從而獲得國際的認可。”

2020年特斯拉售賣碳積分的收入為15.8億美元,隨著產能的擴大,這一數字仍在繼續增長之中。對於新能源企業而言,雖然目前國內僅有發電行業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但其他行業進入該市場也僅是時間問題,相關企業將有可能享受同樣的紅利。

此外,為企業提供碳中和商業運營方案,或佈局碳監測等領域,也蘊含著一定的商業機遇。

2020年,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獨立運營商ACCIONA 與西班牙初創公司氣候區塊鏈倡議(CBI) 達成協議,推動由CBI使用區塊鏈技術開發碳權利ClimateTrade買賣平台。以保證其設施中產生的100% 可再生電力以及存儲在鋰離子電池中的能量的可追溯性。

本文為鏈新(ID:ChinaBlockchainNews)原創,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