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澤龍編輯| Tong 來源| PANews
失業半年後,身處廣州的李連終於在2月27日敲定了新工作,從原來的P2P轉向了完全新的領域。在深圳的唐萌還在猶豫,要不要從這個暫時看不到前景的區塊鏈企業離職,要不要換個行業。
與此同時,距深圳一百多公里外的澳門,騰訊系微眾銀行的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正滿心歡喜地與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主席馬志毅一同簽約,雙方將在智慧城市、政務管理等領域開展合作,落地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跨機構身份認證和數據合作,為澳門地區的電子政務服務提供技術支持。
同日,網聯宣布與支付寶正式開展跨境條碼支付業務合作,從3月1日起,支付寶香港錢包用戶在大灣區消費時,可以通過線下掃碼的方式進行跨境支付。
這是2月27日同一天,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行業的縮影。是當下中國最繁華和喧囂的經濟盛宴。有緊抓制度紅利的急先鋒,也有在局部行業陣痛中期待自我革新的徬徨者。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重要一簇,金融科技如同一枚火箭,衝破層層迷霧。
金融科技急先鋒
2018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方面是一定程度上對這一改革開放40年來的排頭兵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該區域現有的所有產業都要更上一層樓。其中,區塊鏈與金融科技作為新一輪技術浪潮上的技術,必然要產生更高的價值。
據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與司南研究室、浙江互聯網金融聯合會共同發布的《2018中國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均名列全國前七的金融科技中心,其中深圳的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全國第一,傳統金融科技化全國第一;香港方面有著高度發達的互聯網證券行業;廣州在金融科技體驗方面領先全國。
據彭博社,從2018年的融資額度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以高達368億美元的融資額冠絕全球,比第二名紐交所多出36億美元;深圳方面,儘管融資數額僅有81億美元,但也位列全球第八名。
畢馬威近日發布的《金融科技脈博2018》報告顯示,按業務類型劃分的全國金融科技類公司的數量且目前正常運營的數量為6566家,而深圳市就有902家,佔比13.74% 。具體來看,深圳市合計有納入統計標準的金融科技企業1640家,佔全國的企業數量的13.29%:分類來看,P2P網貸類企業累計佔比為13.7%,互聯網眾籌類企業佔比為11.7%,新金融服務公司佔比為13.06%。
香港方面,近年來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上持續發力,在數碼港聚集了超過250家相關公司,業務範圍涵蓋了大數據、區塊鏈、移動支付、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同時,過去三年,投資在中國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所累積的資金已經超過了9.4億美元。
儘管相比港深兩位金融科技明星城市,廣州存在一定的短板,但其也聚集了央行華南大區分行,主要商業銀行的華南分行,網易總部,阿里、騰訊華南研究院,微信支付等一眾金融與科技企事業單位,想必同樣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廣不失精的產業佈局
粵港澳大灣區發達的金融科技產業與領先全國的業態可見一斑,而如果我們進一步關注區塊鏈這一重要的技術領域就不難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同樣保持著領先甚至某些方面絕對領先的地位。
據零壹財經,從區塊鏈企業的數量上來看,僅珠三角九市就高達11003家;從行業分佈來看,這一萬多家企業主要分佈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及金融業等5個行業,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公司數量最多,為5444家。
從重點企業來看,類似騰訊、華為、迅雷等企業都在推進區塊鏈項目,如華為的雲區塊鏈服務主要可用於數據應用、物聯網、金融等領域。
而騰訊的佈局最為全面和深厚,早在2015年便建立了區塊鏈團隊,開始探索區塊鏈的發展道路,同年,騰訊旗下微眾銀行還牽頭成立了聚焦於區塊鏈在金融方面應用的“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金鍊盟)”,截至目前已經涵括了銀行、基金、證券、保險、地方股權交易所、科技公司等六大類行業的100餘家機構。
從其公開的《區塊鏈方案白皮書》和現有的產品來看,其佈局主要聚焦在鑑證證明、智能合約、共享經濟、數字資產。這其中,又尤以數字資產為重點,經典的產品包括:在微信中推出的騰訊數字黃金,該產品運用了區塊鏈技術保證該黃金的數量恆定和資產安全;更近的一個案例是, 2018年8月10日,在騰訊的加持下,深圳國貿旋轉餐廳推出了全國首張區塊鏈發票,實現了發票的每個環節都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數據不會丟失,目前這個項目已經擴展到了深圳一部分沃爾瑪、招商銀行、停車場等多個機構和場所。
銀行方面,灣區內的機構區塊鏈應用主要聚焦在供應鏈金融方面。供應鏈金融系統中存在多級供應商,核心企業與下游企業間,下游企業與銀行間均難以建立互信關係,且由於中小企業徵信資質弱,因而難以獲取貸款。
對此,深圳地區在央行深圳分行的牽頭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以及渣打銀行等主要商業銀行聯合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交易金融平台。
香港方面,在2018年7月份由香港金管局牽頭,匯豐、渣打、平安等21家銀行攜手共建的區塊鏈技術支持的貿易融資平台。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還存在一些別具特色的金融科技項目。如佛山市禪城區的IMI身份認證平台,將公民個人的信息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集合,確保數據的安全性,並且在此後的政務辦事運用中,公民可以隨時檢閱其數據的使用狀況。又例如,港版支付寶同網聯合作,使香港居民跨境後能夠只憑藉手機付款享受內地服務,相關的貨幣兌換結算過程也將全部在app進行,該服務將從今年3月份開始;更早些時候,在2018年6月,港版支付寶和菲律賓支付服務商Gcash,聯同渣打銀行,推出了區塊鏈跨境匯款服務,實現了3秒鐘從香港向菲律賓完成匯款。
此外,借助“稅鏈”與阿里發票平台的對接,廣東省稅務局為所有消費者現可開具通用類電子發票,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依靠區塊鏈技術,該電子發票實現了用量智能監控、實時自動驗舊、自動歸集匯總等功能,在稅務機關、發票服務商、納稅人等各方之間建立起了高度互信的數據共享機制。
獨樹一幟的研發能力
據PAData,粵港澳大灣區內,僅廣東省地區的區塊鏈相關專業數量就高達585個,其中深圳、廣州各自有355和120個相關專利,即使不考慮香港和澳門,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全國專利數量最多的區域。
高校和研究機構方面,據互聯脈搏,粵港澳大灣區內聚集了逾百所高校,在校生超300萬人,有5所高校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此外,區內有還有多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尤為突出的是,區內的區塊鏈研究機構數量十分可觀,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都開設了區塊鏈研究機構共計14家。
據《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內有大約2000萬的從業勞動力人數,其中製造業、消費品和ICT三大行業的高水平人才佔比均超過12 %,同時1/4的人有海外留學經歷。這些中堅力量都為區塊鏈行業在區內的發展,提供紮實的人才供給與技術儲備。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內還於2018年11月成立了區塊鏈聯盟。
當然,粵港澳大灣區的狀況也並非盡善盡美。從內部來看,作為核心城市的廣州、深圳、香港在職能分工上存在一定的重疊交叉,三者均欲在金融科技和區塊鏈領域內進行爭奪,在政策、資金上都給予相關產業、行業比較大的支持,如廣州每年撥款2億財政專款用於支持區塊鏈的發展;深圳方面政府和企業合作成立了規模30億元的產業基金;香港方面則在政策方面比較開放和友好,推出了金融科技的沙盒監管機制。這種激烈的同業競爭是否會造成資源錯配與浪費,能否真正轉化為推動行業進步的有效力量,其實存在比較大的不確定性。
從外部來看,儘管粵港澳大灣區的GDP規模、人均GDP、人均收入都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甚至拔得頭籌,但是同世界一流的灣區如舊金山、紐約、東京灣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人均GDP這一指標為例,彭博社的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內已經高達$21,764 ,但仍然遠遠落後於舊金山灣區的$98,637,即使是同另外三大灣區中數額最小的東京灣區相比,這一指標上我們仍然僅為它的1/2左右。
可見,目前在經濟實力上,大灣區仍然同國際一流水平有較大差距,只有這一指標足夠雄厚,才能為金融科技和區塊鏈這類前沿產業的發展更好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