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ed,Ryze Labs

一、引言:Web3 社交是什麼?

前幾個月friend.tech 的火爆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於Web3 社交的關注,透過將KOL 的影響力賦予價格的玩法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fomo ,後來出現的Bodhi 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透過將內容賦予價格,實現數據價值的回歸。在社群網路領域, Web3 社交似乎正在進行一些新的變革和探索。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它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社交的看法,並提供了一系列創新的解決方案。無論是社交金融(SocialFi) 或去中心化社交(Desoc) ,Web3社交正積極探索未來社交網路的可能性。回顧社交產品的發展,Web2 社交產品如Facebook、X(原twitter)、Instagram、微信等等,給予了用戶分享、互動和交流的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這種便利性背後也隱藏著一些困境。

Web2 社交平台通常集中掌控用戶數據,缺乏透明度和隱私保護,平台治理和決策往往由少數中心化實體控制。此外,創作者激勵也是Web2 社群產品倍受爭議的一點。同時,Web3 社交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定義社群網路。 Web3 社交強調去中心化、用戶資料隱私和控制權,以及加密貨幣經濟學的激勵機制,湧現出了Lens、Cyber​​​​Connect、Farcaster、Phaver、Debox、friend.tech 等協議和產品,SocialFi 等概念將金融和社交融為一體,重新塑造社交網路的面貌。而Desoc 則著重於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生態系統,以消除Web2 社交網路中存在的許多問題。

雖然Social 賽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寄予下一個Mass Adoption 的厚望,但從誕生到現在始終沒有產生大規模應用,Web3 社交的未來究竟會如何呢?層出不窮的社交產品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下一個Mass Adoption ?這篇研發將深入探討Web3 社交的核心概念與解決方案,剖析其發展的現況、優點與挑戰。我們將回歸社交的本質,檢視Web3社交領域領域,揭示它們的優勢和挑戰,並探討它們在重新定義社交網路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為什麼需要Web3 的社交?

1.社交的本質不隨歷史的發展而改變

正如Tom Standage 的《社群媒體簡史》中提到,我們往往認為,社群媒體是一個新興的概念,隨著網路和數位科技的發展而誕生的。然而,事實上,人類一直在不同的形式中進行社交和資訊傳播。從古代的書信、咖啡館到現代的社群網絡,社群媒體的本質並未改變,只是其形式和科技工具不斷演進。社群媒體是一種人類特性的延伸,是我們不斷追求連結和溝通的一種方式。

從不同的歷史階段來觀察,科技對社群媒體的發展和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是重要的變革推動者。

古代與傳統媒體時期:在古代,書信、郵政等方式是主要的社群媒介。隨著印刷術的發明,書籍和報紙成為了資訊傳播的主要工具,但社交範圍受到了地理和通訊速度的限制。

電報和電話時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電報的出現縮短了訊息傳播的時間,電話的普及改變了遠距離溝通的方式,人們可以更迅速地交流訊息。

廣播與電視時代:20世紀的廣播和電視媒體改變了大眾傳播的方式,使得訊息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塑造了文化、政治和社會觀念。

網路與Web1.0 時代: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網路的出現使得資訊傳播更加廣泛和即時化。 Web1.0 時代主要由靜態網頁組成,內容主要為官方向使用者的單向傳遞,使用者無法主動參與內容創作,社交性較低。

Web2.0 與社群媒體興起:200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Web2.0 的興起,出現了更互動和用戶參與的社群媒體平台,如Facebook、X 和YouTube 等。這些平台提供了更多的使用者生成內容和社交功能,成為人們日常交流、分享和互動的主要工具。

Web3.0 和去中心化社交:最近,隨著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更注重去中心化、隱私保護和用戶控制的Web3.0 社交平台。這些平台試圖解決Web2.0 社交存在的問題,如資料隱私、演算法過濾和資訊真實性等,並提供更安全和透明的社交體驗。

容易發現,人類自古以來就擁有社交的需求。但究其本質,無論是當面社交、飛鴿傳書或刻在石板上傳給他人,人類對於社交的需求的本質卻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太大的改變,核心需求總結為以下四點:

  • 保持連結和歸屬感:社交讓人們感到有歸屬,滿足情感和情緒上的需要,建立親密關係並獲得支持。
  • 資訊學習與交換:透過社交,人們可以分享經驗、知識和訊息,促進學習、發展和個人成長。
  • 合作與互助:社交有助於人們協作、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實現共同的目標。
  • 社交認同與自我表達:社交是人們展現自我、建立身分認同、獲得認可的方式。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2、Web2社交解決「快、好、省」的需求

在2000年代中期以後,Web2 社群媒體開始蓬勃發展。 Facebook 成為了其中的先驅,它提供了用戶分享資訊、照片、影片、狀態更新等功能,並讓用戶能夠建立社交網路。隨後,X、YouTube、LinkedIn 等多種社群平台相繼出現。

每個平台有著不同的特色和功能,如X以其獨特的即時訊息傳播和社交互動方式,成為了訊息傳播和討論的重要平台。它的140個字元限制迅速傳播訊息,成為了新聞和話題討論的熱點;YouTube 作為影片分享平台,改變了人們觀看和分享影片的方式,成為了廣受歡迎的內容創作和分享平台;LinkedIn 專注於職業社交,提供了一個專業網絡,讓用戶能夠建立職業關係、分享工作經驗和拓展人脈;Instagram 以其強大的圖像分享功能和社交互動性,吸引了大量用戶,成為了照片和影片分享的主要平台之一。

在Web2 的階段中,強調用戶參與、互動和內容生成,網站從靜態的資訊展示轉變為更加動態和互動的社交平台,使用戶能夠創造和分享內容,從簡單的文字和圖片到更豐富的視頻、部落格和個人資料。隨著行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訪問社交媒體平台,推動了社交活動的便利化和頻繁化。

而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社群媒體逐漸成為了商業活動和廣告推廣的主要平台,企業和品牌利用社群媒體吸引用戶和促銷產品,社群專案的市值也一路攀登,其中的龍頭公司Meta(原Facebook ) 自2012年IPO 以來市值一路飆升,在2021年市值突破了1兆美元。

回顧Web2 社交的發展歷史,社交需求的本質不變,核心改變的是提供更快速、更方便、更便宜的服務。 Facebook 讓人更快的去結識朋友和分享訊息,X使人更快的看到熱點新聞和互動討論(相比報紙和電視),Linkedln使得職場社交從只能線下介紹轉變為線上快速職場交友...本質上Web2 的社交產品解決的是社交的"快、好、省"的需求。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3.傳統社會產業困境

然而,Web2 社交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核心可以總結為資料所有權和中心化兩方面:

1)資料所有權:在Web2 的社群產品中,使用者的資料並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平台,這會導致許多的問題。

隱私洩露:用戶資料被大量收集和利用,導致了個人隱私洩露的風險。平台可能濫用用戶數據,或將其出售給第三方,引發隱私外洩和數據濫用問題。

價值沒有反哺用戶:用戶的數據使得社群平台可以進行精準的行銷等廣告行為,然而用戶卻無法從收入中獲得好處,導致用戶的數據提供被平台白嫖。

無法跨平台:由於用戶的數據歸平台而不是自己所以,所以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註冊時往往需要從0開始,自己的社交名片等資訊無法在多種社交平台中流通,每一個社交平台都成為了一個孤島。

在Web2 的社交環境下,許多創作者回饋創造了大部分的價值後根本拿不到應有的報酬,或是拿到非常微小的部分。可以在社群媒體平台上面做自己的IP,但對於創造的內容資料和價值卻沒有所有權和控制權。一旦X、Youtube 刪除個人資料後,就會喪失所有內容資料的累積。

2)中心化:在Web2 社群產品中,平台擁有對內容的無限使用權。

抗審查能力弱:由於Web2 的資訊都儲存在了中心化的伺服器裡,導致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後,言論自由在許多國家的app 裡都沒有辦法實現,某種程度上被剝奪了自由表達的權利。無論是X規則的朝令夕改、封號,還是Facebook、tiktok、微信,在中心化的平台裡,都有太多中心化的限制和約束,讓用戶只能在鐐銬下跳舞。

雖然有長毛象這樣的應用在去中心化方面做出努力,但仍然存在許多無法避免的問題,雖然整體來看是去中心了,但是在特定的伺服器裡,用戶仍會有受到該伺服器提供者專制、拋棄、禁止他人的風險。

三、Web3 社群產業產品分析

面對Web2 社交存在的種種問題,Web3 的產品開始從多個面向進行探索,從協議層再到應用層,Web3 的social 專案百花齊放,來解決Web2 社交中不一樣的痛點。

從Web3 社交的整個大產業來看,Web3 社交產業可以大致分為4個部分,應用層、協定層、區塊鏈層和儲存層。其中社交專有鍊為社交app提供客製化的L1來更好的服務於社交app 的需求,因為社交應用比金融類Dapps 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換,從而對更快的TPS 以及存儲和索引等功能有更高的要求;儲存層用來儲存社交相關的資料;協定層提供公共的開發元件來幫助團隊建立產品;應用層根據具體的需求來切入一個細分場景。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由於目前整個Web3 社交賽道仍處於價值驗證階段,因此本研究選擇從社交的不同需求點出發,來分析Web3 社交項目,盡可能全面的剖析目前各類項目的發展現況。

1.數據價值反哺用戶

在傳統的社群產品中,使用者的資料被視為平台資產而非使用者自身財產。在這種情況下,社群平台可以利用用戶提供的數據,實施精準的廣告導向和個人化行銷。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數據的價值並沒有得到合理的回饋和回報,用戶很難從自己數據的價值中獲得利益。實際上,用戶的數據貢獻被視為一種無償供給,由平台自由使用,導致了數據被「白嫖」的情況。

在這個模式下,無論是創作者創造的內容價值或是用戶提供的個人數據,最終所創造的收益大部分都被社群平台壟斷。這種集中式控制導致了使用者和創作者在數據價值分享方面所能獲得的收益微乎其微。

而新型的Web3 社群產品卻試圖顛覆這種模式,透過代幣激勵、數據NFT 化等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困境。

1)Lens Protocal

Lens Protocol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圖譜協議,由Defi 借貸專案Aave 的團隊在2022年2月8日創立,在Polygon 鏈上。其最大的特點在於所有用戶擁有的社交圖譜數據,包括個人資料、內容的發布分享與評論和社交關係都會以NFT的方式儲存。

Lens 作為Web3 社交賽道的代表性協議,上面構建的應用數量超過了200個,目前生態總的用戶數達到了37萬。其中每月活躍數量用戶在今年3月高峰時超過6萬,目前的月活用戶維持在3千人。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Source: Dune)

Lens Protocal 協定有3個最大的特點:

  1. 數據價值可以交易:在傳統的社群軟體中,用戶發的內容、社交關係往往是很有價值的,卻沒能得到合理的誘因。例如X上的許多KOL 並不能從優質內容本身活動中收益,只能從接廣告帶貨等方式謀生,但這種行為往往對自己的聲譽會有影響。而Lens 透過將用戶資料NFT 化的方式,所有的帳號變成一個NFT,可以自由的在市場上交易。不過由於現實世界大部分人會和社群帳號實施強綁定,很少進行交易,所以對於用戶交易帳號的需求價值,需要打一個問號。
  2. 資料流通性:切入協定層,為社群開發社交Dapp 的開發者提供模組化元件,供開發者自由組合並建構全新的社交產品。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和所有內容資料作為NFT,進行DID 的控制。當使用者登入Lens 協定上的某一個應用程式時,就可以將所有應用的資料都同步在裡面,從而實現了資料的流通。例如Lens 版twitter、Lens 版Youtube 都可以透過一個NFT來實現資料的互通。
  3. 去中心化程度高:Lens 協議中的內容、社交和身分都上鍊,是一個非常crypto native 的社交協議。

基於Lens 協議,也誕生了許多有趣的產品,例如Lenster 和Phaver。其中Lenster 在功能和互動體驗上和X 差不多,可以近似的理解為去中心化版的X。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另一方面,Phaver 的模式值得一提,稱之為“點讚即獎勵”,用token 來給優質內容質押,如果質押的內容後續有更多人質押,則獲得獎勵,同樣,質押的獎勵也會分成給內容的創作者。而為了避免用戶全都質押已經流行的內容,會給意見很流行的文章的質押獎勵變得很少,從而激勵用戶去作為優質內容的早期發掘人,某種程度上和風險投資人比較類似,在最早的階段發現最好的標的。總的來說,一方面解決了創作者激勵的問題,內容的價值取決於用戶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激勵了用戶去不斷尋找好的內容標的。

2)friend.tech

friend.tech 是前陣子爆火引爆市場的socialfi 項目,目前累計交易量達到了1248萬,單日最高交易量在9月13日達到了53萬,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Source: Dune)

friend.tech 專案本質上將是個人的影響力代幣化,來實現粉絲經濟:

  • 從粉絲的角度來說,一方面,KOL 的followers 可以在friend.tech 上購買KOL 的key,從而可以加入KOL 的私聊小群,和關注的KOL 進行聊天;另一方面,當買該KOL 代幣的人變多之後,key 的價值也會增加,粉絲也可以將其賣出來獲得收益;
  • 從KOL 的角度來說,followers 每次交易時會收取10%的手續費,其中一半手續費會歸KOL 所有,因此KOL 擴大影響力之後也有了金錢的激勵,希望更多人來買自己的token從而獲取更多的手續費。

簡單來說,friend.tech 實現了KOL 的影響力價值變現,KOL 越有聲譽,來購買其份額的用戶越多,其身價越高,購買價格就越高,賣出價格也會變高。

friend.tech 在八九月的火爆也引起了中外Crypto 圈子的熱議,許多播客、視頻和社區都在討論相關話題。其爆火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面向:

  1. 創新的模式:用token 購買KOL 的key 的方式實現粉絲經濟,模式上比較創新。雖然經濟模型依舊是龐氏,但KOL 喊人入局,粉絲購買,KOL 再喊,粉絲再購買,能夠形成很絲滑的正向循環。 KOL 和粉絲成為了利益共同體,共同實現(3,3),成為能推動起來的必要因素。
  2. 資本助推:friend.tech 在8月19號官宣了獲得Paradigm 的5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官宣的一天后交易量翻了4倍多,用頂級VC 的加持消息來助推市場熱度。
  3. PWA:friend.tech 沒有採用行動裝置應用的方式,而是用PWA(Progressive Web App)。透過行動裝置上的網頁瀏覽器來實現類似應用程式的體驗。使用PWA很好地避免了用戶必須從App Store 或Google Play 下載應用程序,以及需要交給這些平台通常的費用,在應用不復雜的情況下是一種可選擇的策略。

此外也有邀請碼飢餓行銷、Web2 登入方式用戶友好等常見的專案冷啟動的策略,共同助力了friend.tech 的飛輪。

雖然在高峰期之後friend.tech 一直呈現下滑趨勢,但其在粉絲經濟和價值反哺用戶方面做出的創新嘗試,也給許多從業者和專案方帶來啟發。

3)Bodhi

Bodhi是最近出現的一個很有趣的Socialfi 項目,發布一天後就在華語區產生了很大的水花,交易量和參與人數直線飆升。在發布後的第二天凌晨TVL衝到了165個ETH。其中作者寫的第一篇文章(也是產品的白皮書)最高交易到了4000+美元,最近仍在2000+以上。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Source: Dune)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Source: Bodhi Top Assets)

簡單來說,Bodhi 的本質是內容資產化,和friend.tech 的KOL 聲譽資產化有相似之處。差異點在於friend.tech 是將整個創作者的聲譽資產化,每次購買是對整個創作者的key 進行交易。而Bodhi 是將創作者的單獨的一個內容進行交易,從而讓交易的量級擴大,交易的標的更聚焦。而Bodhi的內容都儲存在Arweave 上,實現去中心化儲存。

正如Bodhi 白皮書中所提到的,內容激勵之所以在Web3 都這麼難做,本質上是一個公共財的資助問題。如果內容儲存在中心化伺服器上,依然面臨著隨時消失的可能性。

如果把內容儲存在鏈上,透過內容付費來設定存取權限,就需要進行加密和解密。但目前大部分的解密過程仍然是發生在中心化的伺服器裡,和直接託管在中心化伺服器的本質上沒有差異。而如果透過區塊鏈機制解密,本質上仍然是公開的。

深入探究後可以發現,鏈上的內容具有的兩個重要特點也決定了其歸屬於公共物品: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它,並且你的訪問不影響其他人的訪問。可以看出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這也正是公共財的定義。雖然Bodhi 在爆火之後因為經濟模式等原因沒能繼續維持熱度,但其對內容誘因的探索和嘗試為social 領域帶來的新的創新。

4)現況分析小結

總的來說,在資料價值反哺用戶方面,無論是協議層的Lens Protocol,還是應用類的friend.tech 和Bodhi,都在從不同的角度來嘗試解決這一需求。

Lens Protocol 採用NFT 化用戶社交圖譜數據的方式,允許個人資料和內容數據作為NFT 進行DID 控制,並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為高價值帳號創造交易機會。同時,Lens的模組化元件為社交Dapp 開發者提供了資料流通性,實現使用者資料在不同應用之間的同步和流通。而friend.tech 則將KOL 的聲譽代幣化,允許粉絲透過購買KOL 的「key」加入私聊小群,並獲得KOL 帶來的影響力和金錢激勵。這些項目透過價值貨幣化機制,讓使用者和創作者能更公平地分享其數據和內容的價值。

這種新型社交產品將用戶資料價值回歸給用戶本身,並透過一些機制實現資料價值的可流通性和交易性。雖然目前Bodhi 等專案在探索內容激勵方面可能遇到了一些挑戰,但它們為社交領域的數據價值回饋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嘗試,推動了社交平台向更公正、用戶友好和創新的方向發展。未來,隨著科技和社群的進步,以及一些新的激勵曲線的誕生,Web3 社群產品將繼續影響社交互動方式,為用戶和創作者帶來更多機會和回報。

2、抗審查

除了數據價值激勵之外,抗審查也是目前Web3 專案中非常重要的發力點。傳統Web2 社群平台通常會受到中心化管理,對內容審查、言論限制等方面有各種各樣的限制,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抗審查的重要性。 Web3 社交則傾向於去中心化,減少了對平台的依賴,降低了審查和封鎖風險,並提倡更開放的言論自由。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兩個項目就是Farcaster 和Nostr。

1)Farcaster

Farcaster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協議,供開發者以使用者為中心開發社交應用程式。計畫的創始人Dan 和Varun 都曾是CoinBase 的高層,而這個計畫一直得到了Vitalik 的力量。目前除了Farcaster 協議之外,官方還推出了前端Warpcast 產品,目前日活維持在2,000人左右,總用戶數4萬多。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Source: Dune)

整體來說Farcaster 最大的兩個特點在於:

去中心化身分:Farcaster 在將使用者的身分資訊儲存在了鏈上,來確保使用者身分的去中心化。和Lens 類似,資料是和使用者的身分綁定的,因此使用者在使用Farcaster 生態中的各個應用程式的遷移成本很低。

鏈上鏈下結合來提高用戶體驗:除了身份資訊之外,Farcaster 將用戶的發佈內容、用戶之間的互動數據等高頻數據都存在了鏈下的Farcaster Hub 中,從而實現快速數據傳輸和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某種程度上是犧牲了部分的去中心化來換取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從數據表現來看,雖然在日活和總用戶數量方面比Lens 少一個量級,但是在每日發文數(7000)和互動數(19000+)方面均高於Lens,體現出Farcaster 的用戶黏性。不過兩者與Web2 的社群平台相比,使用者量級仍處於嬰兒階段。此外,Farcaster 的官方前端產品Warpcast 需要1美元訂閱才能使用的收費模式,在尚未大規模價值驗證的情況下,對於習慣了免費使用產品的Web2 用戶來說,有一定的遷移成本。

2)Nostr

Nostr 是一個匿名團隊開發的開源的去中心化社交協議,最核心希望解決的問題就是抗審查,創始人Fiatjaf 是比特幣和閃電網路的開發者。

Nostr 採用獨特的服務框架,由客戶端和「中繼器」組成。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中繼器,中繼器之間保持獨立,只與使用者通訊。每個使用者都有公鑰和私鑰,可以簡單理解為自己的信箱地址和打開信箱的鑰匙。每個人知道別人的地址後,可以發送訊息,獨一無二的私鑰簽名確保了發送者的身份,同樣代表「信箱鑰匙」的接收者的私鑰,也確保了自己能夠收到訊息。

說到Nostr 協議,不得不提到的標誌性項目就是Damus,相信很多讀者聽說Nostr 也是從Damus開始的。今年年初,X 前CEO Jack Dorsey 宣布Damus 上線App Store,Damus 開始席捲全球。

Damus 的玩法非常像X,最大的區別在於其是去中心化。基於Nostr 協定構建,Damus 的每個使用者都是一個客戶端,透過無數個中繼器來組成彼此通訊的網路。如同上面提到,任何人都可以無需許可的運行中繼器,這意味著X中官方屏蔽用戶發帖信息的事情在Damus 中難以發生,用戶可以選擇任意的或者是自己的中繼器來發佈內容,從而最大程度的實現了抗審查性。雖然整體玩法仍然十分簡陋,但十分滿足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

雖然最近Nostr 和Damus 有一些偃旗息鼓,但每次馬斯克在X上進行禁言封號等一系列亂操作的時候,一些Web3 擁護者就會再次投奔抗審查社交的懷抱。 Damus 的爆火,也讓Nostr 的開發者們意識到抗審查的需求始終被使用者所牽掛。

雖然目前Farcaster 和Nostr 協議上沒有誕生出持續活躍的應用,但如果我們把Farcaster 和Nostr 當做社交領域的Layer1,無論是像以太坊的Farcaster 還是像比特幣的Nostr,都在等待下一個殺手級的應用。

3)現況分析小結

在傳統的Web2 社群平台中,中心化管理常導致內容審查和言論限制。 X等平台頻繁封號、審查內容,令人們越來越關注抗審查性質。在Web3 之前,就有長毛象這樣的產品希望能打破審查的限制。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Web3 專案開始希望打造抗審查的X、Facebook 等社交專案和協定。

無論是Farcaster 還是Nostr,都是十分值得關注的嘗試。雖然目前Farcaster 和Nostr 協議未孵化持續活躍的應用,Farcaster 的用戶量級與Web2 社交平台相比仍較小,但其高發文數和互動數顯示出用戶的黏性。然而,它的收費模式可能勸退部分用戶,尤其對於習慣免費使用產品的Web2 用戶來說,遷移成本較高。 Nostr 協定上的Damus 爆火之後,用戶並沒太多地沉澱。

但當時Damus 的爆火與朋友圈的滿屏刷屏,也展現出人們對於一個Web3 抗審查社交產品天然的好奇與嚮往。這些項目在抗審查的探索和嘗試方面為Web3 社交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也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程式的出現帶來了更多的經驗和希望。

3.Web3帶來的原生社交場景

除了數據價值反哺用戶、抗審查這兩個核心切入點之外,區塊鏈技術也帶來了一些Web3 的原生社交需求。有一些專案開始著力於細分場景開始切入原生社交需求。這裡主要介紹一下社群賽道的明星應用程式DeBox。

DeBox

DeBox 最核心解決的問題是“持倉聊天”,在傳統的群聊中,無論是token 還是NFT 的holder 和信仰者,都比較難避免在群聊中混入其他的人,從而導致可能會出現很多騙子和別有用心的唱空唱多者存在。而Debox 的群組聊天功能可以設定成擁有特定的NFT或Token 且達到一定數量的成員進入社群,從而建立了這種共識。

根據官方在今年8月公佈的數據,DeBox 的註冊用戶數超過110 萬,用戶登陸次數已突破1,300 萬。在Web3的專案中人氣頗高,最近的BOX 也引起人們熱烈討論。

DeBox 早期透過幾套NFT 進行冷啟動,吸引了大量用戶,並以持​​倉作為共識,來凝聚有相同看法和觀念的社區成員,從而更好地形成自發的社區治理機制,減少信息噪音。由於內容儲存和邏輯都在鏈下,使用者體驗比較好,比較類似Web2 社群產品的使用體驗。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

在探索Web3 社交領域,除了數據價值反饋和抗審查之外,區塊鏈技術帶來了一系列原生的社交需求。解決這些需求成為專案們的焦點。例如剛剛提到的DeBox,致力於解決「持倉聊天」的問題,建構了一個持有特定NFT 或Token 的成員進入社群的共識機制。由於其對社群治理機制的聚焦,Debox 吸引了大量用戶,形成了自發性的社群。透過持倉作為共識機制,促進了相同觀點和理念的社區成員凝聚,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更好的框架,減少了資訊噪音。

除了DeBox,還有許多專案在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社交這個領域,例如Cyber​​connect 協議專注於構建用戶社交圖譜,官方推出的Link3 項目聚合用戶的鏈上鏈下數據,使得用戶的鏈下活動能夠在鏈上得到認證,從而豐富其社交形象;Mast Network在推出了X插件後,也推出了firefly 聚合器,聚合了Lens、farcaster、X 等項目的內容,成為Web3 一站式社交平台。

這些項目的出現反映了Web3 社交領域的多樣化和創新性。伴隨著Web3 的原生場景,它們試圖解決不同面向的社交需求,建構更為多樣化的社交環境與場域。

四、為什麼Web3 社交相比其他賽道相對冷清?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項目,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許多Web3的社交項目開始嘗試創造新的解決方案,在數據價值反哺用戶、抗審查以及解決特定社交場景來build,然而大部分的專案仍處於比較低迷的狀態,即使少數專案爆火了一陣,但也很快就沉寂了下來。 Web3 社交至今仍未出現大規模應用,背後的挑戰和限制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點:

1.去中心化與使用者體驗的權衡

目前的Web3 社交專案遇到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使用者體驗。

一方面,大部分Web3 社交平台的使用者介面和操作相對複雜,與傳統的Web2 社交平台相比,一些Web3 的社交項目需要錢包登錄,對於沒有錢包的Web2 用戶來說比較陌生,阻礙了普通用戶進入Web3 社交產品,限制了其發展和普及。而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等概念還相對陌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許多人對區塊鏈的工作原理和價值仍缺乏理解,這也影響了Web2 用戶對Web3 社群平台的接受程度。面對這種情況,一些Web3 社群產品採取Web2 帳號登入的方式來減少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間也存在著天然的矛盾,如果所有的行為和資料都需要上鍊,也會使得使用者操作和體驗的路徑變長。各個社交項目也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發展,例如全部內容、社交關係和身份全部上鍊的Lens,選擇取捨只將身份上鍊的Farcaster,除了NFT 或token 外全部在鏈下的Debox、friend.tech等等,大家在不同層面上進行了使用者體驗和部分上鍊的抉擇,來滿足特定的社交需求。

全部上鍊會帶來成本和速度的壓力,少部分上鍊會帶來用戶的"Web2.5"社交的質疑,目前的Web3 項目仍然處在不斷拆分和重組上鍊部分的探索階段,如何取捨來既滿足使用者的體驗,又解決實際的使用者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社交產品的替換成本很高

在我們常用的社群產品中,無論是Facebook、X、Instagram、或微信,都有很高的遷移成本,這種成本可以包括時間、努力、學習成本、資料遷移和重新建立社交網路等。一旦我們在某個平台上建立了穩定的社交關係、上傳了大量數據並適應了該平台的功能和介面,我們更傾向於留在該平台,而不願意輕易切換到其他平台。

新產品的價值往往=(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而由於社交產品的替換成本在產品類型中屬於高頻使用的產品,可以發現社交產品有極高的網絡效應,一定用戶對一些現有的產品產生了依賴之後,替換成本之高讓使用者很難願意轉到使用其他的產品。

因此,如果Web3 社交項目只是照抄Web2的項目,再加上一點點去中心化的元素,是很難吸引到使用者的遷移的。尤其是一般使用者對於去中心化儲存的感知是較弱的,但是對於使用者體驗和直接遷移的成本的感知是顯性的。因此Web3的社群產品想要吸引使用者或成為大規模應用,需要在新體驗方面做出更多的創新,結合不同的玩法來滿足和現有產品差異化的需求。

3.數據價值反哺用戶的可持續性

由於Web3 產業的金融屬性,許多Web3 的社群專案或是說socialfi專案開始結合各種經濟模型來累積使用者的影響力或內容。然而目前出現過的項目大都仍處於龐氏的階段,基本上都需要後面的人給前面的人接盤,沒有實現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很多時候演變成了一個純投機的取向。

如何找到合理的代幣經濟模型和函數曲線,來平衡金融屬性和永續發展,對於解決數據價值反哺用戶的社交產品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4.社群的目標使用者與Web3使用者畫像的重疊度較低

從Messari 的數據可以看出,2023年Q3的融資數據中,Social 類項目的融資在1000萬美元左右,顯著低於Defi 項目的2億和Gaming 項目的1.5億美元;在融資項目的數量方面, Social 項目6個,也比Defi 項目的67個和Gaming 項目的25個少。究其背後的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社群的目標使用者與Web3 使用者畫像的重疊度較低。

許多用戶來到Crypto 領域是被造富效應所吸引,所以通常會帶有投機和致富的需求和目的。而社交最需要的是真實的用戶,需要這些用戶來到這裡進行社交的行為。與一些其他賽道可以透過空投吸引擼毛用戶、刷TVL 來吸引流量不同的是,社交項目如果希望解決真實的社交需求,十分需要拉新和留存住真正有相應社交需求的用戶,而不是投機的一次性用戶。

相較於社交的用戶畫像,熱愛遊戲的玩家中許多也擁有賭性、競爭性等特質,因此Gamefi 和遊戲項目方從Web3 各類平台吸引來的用戶,相對更高程度地轉化為了遊戲用戶;同樣,DeFi 專案也很容易吸引到有投資和投機需求的用戶,用戶畫像完美匹配;最近很火熱的BRC20 銘文的爆火,也與其巨大的造富效應離不開關係,而社交用戶和Web3 用戶的需求差異性天然比遊戲和金融更大,這或許也是社交賽道相比遊戲和Defi更加冷清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相比DeFi 和Gaming賽道,社交的目標用戶離錢、賭性和競爭性更遠,與Web3 的用戶畫像重合度更低。如何吸引目標用戶,對於社交專案來說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旅程。

五、社交的商業模式

最後,也和大家一起探討下關於全鏈遊戲的商業模式思考。

社群產品的商業模式演進歷史可分為幾個關鍵階段:

早期Web 1.0階段(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此階段的社交產品主要以論壇、聊天室等形式存在。商業模式主要是基於廣告和會員費用收入。有些論壇透過廣告展示賺取收入,而聊天室會收取會員費用。例如AOL(美國線上)基於收取會員費,用戶付費才能使用,Yahoo Groups 透過展示廣告來獲取收入。

Web 2.0社群產品階段(2000年代中後期到2010年代):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社群媒體和網路平台逐漸嶄露頭角。這一階段的商業模式主要圍繞著廣告展示和用戶資料收集。社群媒體平台透過廣告展示和精準投放獲取收入,而用戶數據成為了寶貴的資產,被用於個人化廣告和行銷,Facebook、X、Tiktok基本上都是這種模式。

Web3 的興起(2010年代末期):Web3的到來帶來了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思維的應用。社群產品開始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如數據價值回饋、代幣經濟、NFT 化的數據資產等。用戶得到更多的數據掌控權,可以透過參與治理和分享數據來獲得回報。例如Lens 將數據資產NFT化,friend.tech、Bodhi 透過賦予影響力/內容價格來實現數據價值回歸用戶,Farcaster 仍採用傳統的會員付費訂閱模式等。

探索Web3社交未來:從定義到商業模式,再到AI浪潮的影響此外,由於社交產品本身也有地域性的市場環境差異,Web3 社交產品切入時也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因素。例如在數據價值反哺用戶這一塊,有很大一環是在解決創作者經濟問題。

目前創作者的主要收入模式依舊是ToB 為主,ToC 為輔。由於許多國內外的平台給予創作者的內容觀看和點擊激勵較低,大部分創業家必須選擇透過累積大量的流量資源,來接廣告從toB 側賺錢,也有一些創作者開始嘗試帶貨這類toC 的方式,但這兩種收入模式對於創作者本身的品牌和聲譽都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許多Web3 社交專案希望嘗試從toC 的模式入手,讓創作者能直接從優質的內容中獲得應有的回報,這也是friend.tech 和Bodhi 的思路(透過影響力激勵和內容激勵)。

差異的是,在國內市場,社交和創作者平台的流量是高度壟斷的,微信、抖音、快手佔據了絕大部分,平台極其強勢,創作者對於平台的議價權較低,分成微薄,創作者很難靠平台的流量激勵營生,所以不得不選擇Tob 的模式來獲得商業收入,包括廣告中插,直播帶貨等等。但由於平台的強勢,很難導流到私域。所以國內的創作者更偏向研究平台的推薦策略-做能推高流量的內容類型-起量-然後進行商業變現。

而海外市場社交平台的壟斷性情況比國內好一些,公域和私域的流量流通性相對高一些(國內是因為公域太強勢才有了私域的概念),所以ins、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創作者有了follower 之後就可以導流到自己的獨立站或網頁,來養活自己。這也讓許多海外的創作者可以相對自由地創造自己喜歡的小眾內容,也能比較好的導流到私域。

因此面對傳統社交產品在不同地區的競爭格局,Web3 社交項目在切入時也可以考慮不同的策略來發力。

總的來說,目前Web3 的社交專案的商業模式還處於百花齊放的階段,仍在商業模式的探索和驗證中。回顧社群產品的歷史,商業模式演變表現出從單一的廣告收入模式、會員收入,再到資料壟斷後的廣告精準投放,再到透過token/NFT 進行資料價值反哺使用者的發展趨勢。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更加重視使用者資料價值、使用者參與度和社群治理,以及更多元化的商業模式。

六、社交的未來探索:Web3社交與AI浪潮的碰撞

在最近科技的發展浪潮中,Web3 和AI 是兩個備受關注的明星領域。對於社交的探索也是如此,除了Web3/Crypto 的社交項目之外,最近也有很多AI 項目嶄露頭角,包括一些傳統的Web2 團隊,也開始將社交和AI 進行結合,在匹配、翻譯以及虛擬人方面都有很多應用場景。

例如在國內市場,Soul 推出智慧對話機器人“AI苟蛋”,來與用戶進行個性化的溝通;同樣,百度也推出了AI 社交APP“Skyclub”,來借助AI 重新切入社交賽道。在海外市場,Meta 透過將AI 和社交資訊流推薦結合,增加了用戶的活躍度。去年推薦演算法的優化,讓Facebook 的用戶停留時長增加了7%,Instagram 的用戶停留時長增加了6%。從國內外產品的發展可以看出社交產品與AI 結合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AI 作為生產力的提升工具,在社交領域進行了賦能,其中非常值得關注的領域就是社交和AI Agent 的結合,透過AI 來創造虛擬女友、男友、夥伴,來滿足人類對於陪伴和情感支持的需求。例如A16Z 投資的Character.AI 可以產生類似人類的文字回應並參與情境對話,從而實現智慧聊天機器人,來與使用者互動。

如前文所提到的人類對社交的核心需求之一:滿足情感和情緒上的需要,建立親密關係並獲得支持。目前AI+社交的計畫基本上都是從滿足人類情感需求的點切入,開始從虛擬陪伴的方式來去解決真人無法即時滿足的陪伴需求,來探索這種需求滿足的新的可能性。但人類情感的陪伴需求是否需要AI 虛擬人來實現,目前仍在一個市場和價值驗證的階段。

而在社群產品的發展中,我們發現Web3 和AI 在社交方面有互補的潛力。有別於AI在生產力上的提升,Web3 在生產關係和金融激勵方面的特性也能很好地為社交產品賦能。例如,幣安孵化的Myshell 將AI 與Web3 結合,讓用戶可以打造自己的AI機器人,也推出了基於Telegram 的語音聊天機器人Samantha,來滿足人類的情感陪伴需求,其代幣shell 用於激勵整個產品的生態循環,包括內容消費者進行功能付費以及創作者使用代幣增加流量曝光等等。

此外,還有最近Solana 生態上的Siya.AI,目標在於建立一個AI 和真人共同存在的社交伴侶平台,希望將AI Agent 作為網路和Web3 用戶的流量入口。此外,透過接入Realy 提供的SDK,為創作者經濟和AI 伴侶引入了激勵機制。將AI和Web3結合,來解決社交中情感陪伴的需求。用戶透過與AI 男友和AI 女友對話,也能實現聊天挖礦和NFT 孵化。

總的來說,AI 和Web3 作為新時代的兩股浪潮,在社交的領域從不同角度發力。前者發力於情感陪伴與支持,後者發力於數據價值反哺使用者與抗審查,如今都處於早期的階段。但無論是切入哪個需求點,也都是希望在不同程度上更好的滿足人類對於社交的原始需求。在社群產品探索的道路上,也產生了AI 和Web3 的合作和互補。十分期待在新科技和模式的誕生下,下一個大規模社交應用的誕生,或許AI 和Web3 能在社交領域碰撞出新的火花,來更好地滿足人類在社交方面的多樣化需求。

七、總結

社交作為每個人的剛需,無論年齡上的男女老少、還是場景上的熟人陌生人,社交產品在Web2 產業中佔據了流量的閘口,也是DAU 裡也是最高的一類。因此Web3 social從概念誕生以來,就一直被Web3 的從業人員寄予了Mass Adoption 的厚望。

從積極方面來說,一方面,Web3 社交在數據價值和用戶回饋方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相較於傳統的Web2 社群產品,Web3 將用戶資料視為一種有價值的資產,透過代幣激勵和NFT化等方式,將資料的價值回饋給用戶,建立在用戶資料分享、創作者激勵和社區共識的基礎上。

另一方面,Web3 社交產品的抗審查性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隱私保護。透過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特性,這些產品降低了審查和封鎖的風險,並提倡開放的言論自由。這為使用者創造了更安全、開放的社交環境,使得社交互動更加真實和自由。

然而,目前的Web3 社交始終面臨一些挑戰,至今都沒有出現大規模應用。替換成本很高和網路效應是其中非常大的挑戰。傳統社交產品已經在用戶中建立了強大的網路效應,用戶習慣、資源投入和平台依賴度使得他們難以遷移到新的Web3 社交平台,這使得複製Web2 的新產品難以擴展其用戶基礎和成長。另一個挑戰是關於永續性和用戶體驗的平衡。一些Web3 社群產品為了強調去中心化和資料控制,卻犧牲了使用者體驗和便利性。在追求創新的同時,維持產品易用性和吸引力對於使用者的留存和吸引力至關重要。

正如Tom Standage 的《社群媒體簡史》這本書中提到,人類從誕生以來就有社交的需求,無論科技怎麼演變,人類始終需要資訊的互通。從古羅馬政治家用來交換資訊的莎草紙信,到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宣傳冊,從報紙、廣播、電視再到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人類始終在多快好省和言論自由與在審查之間的張力中進行變革。

相較於電話、簡訊和報紙,Web2 的社交產品Facebook、X、WeChat 使得人們能夠更快、更好、更便宜地進行交流和傳播,而Web3 核心發力的點在於抗審查的言論自由和數據價值回歸用戶,雖然目前並沒有像Web2 產品的大規模應用,但是對於抗審查和數據價值回歸的訴求依然存在在用戶的心中,等待著某一刻的爆發。

對於未來的發力點,未來可以考慮的是社區屬性:因為社交一定不是廣播式的,而是總是在中心化和去中心之間擺盪的。社群是Web3 社交非常重要的特點,而資料主權和開放性的特質也和社群十分匹配,社群可以實現多向的,互動式的社交,或許可以成為未來Web3社交類產品的發力方向之一;此外,和遊戲等其他方向的交叉結合或許也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正如在Web3 社交中的挑戰和限制中提到,Social 賽道在用戶畫像上存在的困境,導致相比BRC20 賽道目前的火熱,Web3 Social 賽道稍顯冷清,但Web3 社交的發展前景仍然寄予了很多人的期望。不斷湧現的新項目和技術不斷推動這個領域向前發展。在科技不斷演進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更多針對永續性和使用者體驗的探索和改進。這個領域正不斷成熟,尋找自身的發展路徑,將更多的創新帶給了用戶,並對整個社交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