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你所見,由Open AI開發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驚艷全球,這款聊天機器人可以寫詩、寫小說、敲代碼,幾乎無所不能。
今年1月,ChatGPT剛剛發布兩個月,其月活躍用戶數就已達到1億,這讓它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應用。要知道,“1個億”可不是個小目標,達到這一數字,Facebook用了4.5年,WhatsApp用了3.5年,Instagram用了2.5年,谷歌則用了將近一年。
“ChatGPT的意義不亞於PC或互聯網的誕生”,比爾·蓋茨對這個新風口不吝讚譽。微軟已向OpenAI投資數十億美元,這也足以說明微軟對該技術的認同。
在國內,也掀起了一波類似於2016年AlphaGo的熱潮,一時間,大廠不殺入ChatGPT領域,似乎就落後於時代了。
百度公佈了自家類ChatGPT產品的名字“文心一言”,預計3月推出相應產品,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等30多家媒體已宣布接入“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透露自家的聊天機器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網易有道確認或將推出ChatGPT同源技術產品,應用場景圍繞在線教育……
同時,隨著ChatGPT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社會對其合規性呼聲也愈發高漲,而國家對數據安全的要求或許將成為ChatGPT發展的生死命門。
浪潮下的泡沫
判斷市場對一個概念是否買單,股價是最直觀的晴雨表。
海外,數字媒體Buzzfeed宣布計劃使用OpenAI的技術協助創作內容,隨後股價暴漲近120%,這是該公司股價自2021年12月上市以來的最大漲幅。國內,二級市場上ChatGPT概念股的眾生相令人感慨,國外至少是技術競賽,國內則是股民的狂歡。
一些已然沒落的公司搭上ChatGPT的快車,迎來了一波意料之外的行情。
2月7日,三六零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從2020年開始一直在包括類ChatGPT技術在內的AIGC技術上有持續性的投入,但截至目前僅作為內部業務自用的生產力工具使用,且投資規模及技術水平與GPT-3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各項技術指標只能做到略強於GPT-2。雖然三六零坦承了技術差距,但此消息一出,2月8日,三六零開盤再度漲停。
一些已經從這波炒概念中受益的公司轉而撇清關係,規避風險。
2月6日晚間,雲從科技、海天瑞聲、漢王科技等紛紛發布股票交易嚴重異常波動公告,稱尚未與OpenAI開展合作,ChatGPT的產品和服務未給公司帶來業務收入。以漢王科技為例,春節開市以來,受ChatGPT推波助瀾,這家在2022年預虧損1.4億的公司連續8天漲停,以至於深交所在2月7日向漢王科技發出關注函。但這不妨礙後一個交易日其股價繼續飛升。
圖| 漢王科技股價
包括百度、阿里、騰訊、小米、字節跳動、快手等互聯網科技公司先後發佈在ChatGPT領域的技術佈局。
騰訊方面表示,騰訊目前在ChatGPT和AIGC相關方向上已有佈局,專項研究也在有序推進。騰訊持續投入AI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基於此前在AI大模型、機器學習算法以及NLP等領域的技術儲備,將進一步開展前沿研究及應用探索。
百度版ChatGPT項目名確定為“文心一言”,2月7日上午,百度港股漲幅擴大至15%,創去年2月以來盤中新高。
但如果你真正關心技術的進步,這些狂歡也許說明不了什麼。有基金經理如是總結:“AI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的科技主線,就像之前的AlphaGo引起的投資熱潮,ChatGPT也滿足了大家在業績真空期的一些想像空間。”
目前,國內ChatGPT概念股已經出現分化,鴻博股份漲停,天娛數科、夢網科技、拓爾思等不同程度上漲,漢王科技、慧博云通、嶺南股份等明顯下跌。
想分一杯羹並不容易
和國際大型科技公司普遍適度佈局更遠基礎技術的情況不同,目前國內14家科技公司的研發支出主要方向仍是主營相關業務技術。
為吸納技術人才,股權、薪資、福利等成為當下各大科技公司研發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30強,華為第四、阿里巴巴第十七、騰訊第十八。
但雖然入場的玩家多,大家的產品大多都只能觸及ChatGPT的皮毛,360創始人周鴻禕就坦言,雖然在數據和語料方面並不落下風,但預訓練大模型依舊需要時間來打磨。在ChatGPT領域,美國超過了我們,中國公司和科研人員需要加速追趕。
前阿里雲大模型負責人楊紅霞也評論了目前互聯網公司熱衷於做ChatGPT的現狀。她表示:“僅有參數規模達到100B以上的大模型才有足夠的實力來提供高質量的對話回答。”
畢竟ChatGPT也是在國外用了近10年的時間,從英偉達的StyleGAN模型能自動生成圖片,到DeepMind的DVD-GAN模型能生成連續性視頻,再到OpenAI的ChatGPT模型生成自然能語言文本,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除此之外,中國互聯網大廠即使有錢、有技術能力,背後的性質和願景跟OpenAI完全不同。
大多數互聯網企業一直在追求“風口”,像之前的流量入口、電商、O2O、共享經濟、金融等,最近一年又開始新一輪的“人工智能”風口,包括電商屬性的阿里、遊戲社交屬性的騰訊,都在雲、人工智能技術、無人駕駛方面頻頻發聲,但是這一次風口與以往不同,人工智能需要長久的投入積累和技術沉澱。也是在這樣大環境下,華為、百度、大疆等一些技術屬性更強的企業以一個新的面貌和角色重新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期許。
今年ChatGpt的大火,讓國內互聯網不得不走出舒適區,雖然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我們很期待這種變化的發生。
ChatGPT背後的監管
儘管ChatGPT還算不上完美,但它無疑在重建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也再次喚醒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焦慮。
作為Open AI創始人之一,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給予ChatGPT很高的評價,但他也對人工智能潛在的安全問題表達了擔憂。馬斯克強調,AI安全需要立法保護,無論是飛機、汽車還是醫療,任何先進技術都可能威脅人類安全,而AI對於人類來說,則是一個更大的安全隱患。
在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OpenAI的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表示,歡迎包括監管機構和政府在內的各方力量介入。她指出:“現在正是監管機構介入的好時機。”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旦通過接口平台,問及一些個人、企業等敏感信息的問題,這些信息不僅會暴露給接口公司,還會上傳至Open Al的服務器,這都存在著潛在的暴露隱私的風險。
除此之外,在知識產權方面,ChatGPT被廣泛用於生成專業文檔和代碼,引發知識產權侵犯及歸屬爭議;非法使用方面,ChatGPT可能被用於輔助編寫網絡釣魚代碼、勒索軟件等非法用途。
從全球範圍來看,美歐等法律領域均已關注到這一問題,在其正在研製或起草的規則中也涉及到了相關內容。
在國內,2022年1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自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規定有對類似ChatGPT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生成內容的應用服務提供者、技術支持者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例如標註區分等要求。
美國《華爾街日報》此前刊文,指出中國關於深度合成技術新規的實施,標誌著全球首次有主要監管機構對限制這一“最具爆炸性和爭議性”的人工智能新技術進行全面的嘗試。
除了法律法規,有觀點指出,未來各國政府也有可能通過牌照制來規範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聲明:本文為MetaPost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文章版權及最終解釋權歸MetaPost所有。
圖|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