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儲蓄的後果

強迫所有人活在一個貨幣價值會不斷稀釋的世界裡,創造了一個每況愈下、不斷強化的反饋循環;當儲蓄貨幣無論如何也成不了贏家之後,整體上所有結果都變得更加消極。當貨幣會不斷損失價值,僅僅持有貨幣就變成是一個不可靠的策略了。人們還在這麼做,但只這樣做就鐵定是輸家。這也是為什麼永續的風險承擔會成為對儲蓄的(不情願的)替代品。本質上,當沒人能通過儲蓄貨幣而贏的時候,其實所有人都是輸家。因為,每個人在想要獲得貨幣的時候就已經承擔了風險了。對儲蓄的正向激勵並不等同於獎勵不願意冒險的人,正好相反。這是在獎勵已經承擔了風險的人,讓他們可以只持有貨幣,因為不會有貨幣的購買力在未來必將貶值的承諾。

在一個自由市場中,貨幣的價值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可能漲也可能落,但 明確承諾 貨幣會貶值創造了一個極端負面的結果,就是經濟體中的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會失去儲蓄。因為貨幣會縮水,那機會成本就使人們的行為變成了一條單行道。現在就把錢花出去,因為明天它能買到的東西會更少。持有現金(也即是以前人們所知的“儲蓄”)的想法在主流的金融界已經被看成是一種近乎瘋狂的立場,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貨幣會貶值。但瘋的是誰?雖然貨幣是為著儲蓄價值而得到採用的,但現在沒有願意持有它,因為今天大家用的主流貨幣的表現正好相反!如果不能找出一種更好的貨幣,每個人都只能用投資來替代!

“我依然認為,相對於其他替代品,尤其是那些在通貨再膨脹的時期能維持價值乃至升值的東西,現金就是垃圾。”—— Ray Dalio(April 2020)

即使最有資歷的華爾街投資人,也可能會陷入迷亂,表現得像個傻瓜。因為通脹而去承擔風險,比買彩票好不了多少,但這就是遏制儲蓄動機的結果。當貨幣經濟激勵被打破的時候,機會成本就很難測量和估計出來。但今天人們都學乖了。做出投資決策、購買金融資產,僅僅是因為預計美元會貶值。結果不會僅僅停留在儲蓄和投資上。每一個經濟決策都會受影響,因為貨幣已不再能實現儲存價值的初始目標。所有支出和儲蓄的決策,包括日常的消費,都會受影響。

如果給支出貨幣重新引入一個更明顯的機會成本(也就是有儲蓄激勵的話),每個人的風險計算都必然會改變。經濟決策會變得更敏銳,因為貨幣能夠滿足保值的功能。只要貨幣媒介的價值有可靠的預期、至少能維持價值(就不說升值了),每個支出-儲蓄決策都會變得更精準,並且最終能得到一個更好的、激勵相容的結構的指導。

“評價政策的時候最大的錯誤就是只看它是不是出於好心,而不看它產生了什麼結果”—— Milton Friedman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常常擔心,如果有儲蓄的激勵,就不會存在投資。這種漏洞百出的理論說,如果人們有激勵“囤積(hoard)” 貨幣,就不會有人願意支出貨幣,因此即使“必要” 的投資也不會發生。如果沒人支出貨幣、沒人願意做承擔風險的投資,那失業率就會抬頭!這完全是教室裡空想出來的理論;現實與凱恩斯主義者想的正好相反,儲蓄有激勵的世界,風險也會被承擔起來。

不僅如此,投資的質量反而會更高,因為消費和投資都能從沒有被扭曲的價格信號中受益,而且在自由市場之下,支出貨幣的機會成本能得到更清楚的定價。當所有的支出決策,都是在貨幣在未來的購買力可能上升的預期下考量的,投資就會導向最具有生產力的活動,而日常消費會經過更嚴格的考慮。

相反,如果投資決策都是在不想持有美元的前提下做出的,結果就是金融化。類似地,當消費偏好被貨幣貶值的預期影響時,投資也會被導向去迎合這些扭曲的偏好。最終來看,短期的激勵會打敗長期的激勵,已經進圈的人會比新來者更受歡迎,經濟體會停滯,一樣一樣助推金融化、集中化和金融工程而不是生產性投資。這就是原因和結果;有意的行為,產生了意外但可以預測的結果。

讓貨幣貶值,人們就會做傻事,因為乾傻事的代價更低。原來人們會儲蓄,但現在要去承擔多一份風險,因為儲蓄會貶值。在這樣的世界裡,儲蓄也被金融化污染。而當人們有了不去儲蓄的激勵時,很快就沒有多少人有儲蓄了,你用不著驚訝。經驗證據恰恰證明了這一點,無論一個拿了終身教職的經濟學教授會不會驚訝,(完全可以預測),因為沒有儲蓄激勵導致的儲蓄不足,就是傳統金融系統內在脆弱性的主要來源。

固定貨幣總量的悖論

儲蓄不足和經濟不穩定,都來自底層通貨的扭曲的激勵,而這正是比特幣要解決的原則性問題。消除了貨幣貶值的可能性之後,被打破的激勵措施也會回到相容的狀態;只需總量有上限這一條,就足以扭轉金融化的趨勢。雖然每個比特幣都可以劃分成1 億個單位(就是小數點後8 位),但比特幣的名義數量上限就是2100 萬個。比特幣可以切分成越來越小的單位、讓越來越多人接受它作為貨幣本位,但沒人能任意增發比特幣。

考慮一個所有2100 萬比特幣都在流通的極端情況:技術上來看,人們不可能儲蓄超過2100 萬比特幣,但結果是100% 所有的比特幣都在儲蓄中—— 被那個時候持有比特幣的某個人儲蓄者。比特幣(包括散錢)會在人個人之間、公司和公司之間不斷轉移,但總供應量是不變的(而且是完全沒有彈性的)。

通過創造一個貨幣總量固定的世界(能儲蓄的總量不會更多也不會更少),個人的儲蓄的激勵和情緒就會上升。這是一個悖論:如果總量上沒有更多的錢可以儲蓄,個人層面的儲蓄意願就會上升。表面上看,似乎不過應了一句老生常談,就是人們看重稀缺的東西。但實際上,更好的解釋應該是這樣:只有儲蓄有好處人們才會去儲蓄,即使能儲蓄的數量是有上限的。而且,某人想儲蓄的時候,必須有其他人願意支出自己現有的儲蓄。

不管怎麼說,所有的消費和投資都來自儲蓄;對儲蓄的激勵產生了儲戶,反過來,更多儲戶則使人們有更多工具可以消費和投資。從個體層面看,如果一個人預計一個貨幣單位的購買力會提升,TA 可能會理性地推遲自己的消費和投資(請注意關鍵詞是“推遲”)。這就是為什麼說對儲蓄的激勵創造了儲戶。這並沒有消除消費和投資;它只是保證了決策會經過更嚴密的審視(因為預期未來的購買力會上升)。你可以自己對比一下每個人都在這種激勵機制下行動的情形,和我們今天的情形。

雖然凱恩斯主義者擔心一種會升值的貨幣會遏制消費和投資、會使人們偏向於囤積貨幣並深刻損害經濟體,但實際上,自由運行的市場比運用了凱恩斯主義理論時候的市場更高效。會升值的貨幣每天都會參與消費和投資,因為人們有儲蓄的激勵。正的時間偏好會指引對消費和投資的需求,而且也會有明顯的儲蓄動機;每個人都會嘗試賺其他人的錢,而且每個人每天都要消費商品。

“時間偏好” 這個概念在Saifedean Ammous 的《比特幣本位》一書中有詳細描述。雖然這本書是一本必讀書,但也沒有簡單的幾句話能總結出其全部的內容;我略微解釋一下:個體可能擁有較低的時間偏好(更看重未來的享受,而不是現在的享受)或者較高的時間偏好(更看重現在而不是未來),但每個人的時間偏好都為正。貨幣僅僅是一個工具,用來協調人們日常所消費之物的生產活動。給定時間本身是稀缺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即使那些會為未來做計劃和儲蓄的人(低時間偏好的人),在邊際上也會認為當前的享受比未來更重要。

說極端一些,如果你賺了錢,而且真的從來沒花過一分錢(或者1 satoshi,億分之一個比特幣),這也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所以即使貨幣會逐漸升值,(平均而言)當下的消費和投資也總比未來的更重要,因為正的時間偏好,以及你還有生存(且不說享受)的需要。

70 億人的競爭+ 2100 萬比特幣= 不斷升值的貨幣+ 持續的支出

現在,想像一個,在比特幣數量有上限的世界裡,每個人都遵循同樣的原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70 億以上的人口,只有2100 萬比特幣。每個人都既有儲蓄的激勵(因為貨幣的數量有限),又有正的時間偏好以及日常消費需要。這樣的世界裡會產生對貨幣的激烈競爭。每個人都不得不創造充分有價值的東西來吸引其他人辛勤勞動賺來的錢;而他之所以會這樣做(想賺錢),也是因為他知道角色可以調轉過來,TA 可以買到很好的東西。這就是比特幣提供的契約。

儲蓄的激勵有了,但想要儲蓄就必須生產對其他人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一開始你沒有成功,你可以繼續嘗試。在那些持有這種貨幣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人之間,利益和激勵都是完美相容的,因為在交換中,買賣雙方的角色會不斷輪轉。違背直覺的是,在一個(技術上來說)錢不能變得更多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激勵“儲蓄更多錢”。隨著時間推移,平均來看每個人持有的貨幣名義數量都會越來越少,但每個貨幣單位的購買力都會越來越高。推遲消費和投資的能力會得到獎勵(至少不會被懲罰),就是保證所有經濟激勵能夠相容的關鍵。

比特幣與偉大的反金融化

儲蓄比特幣的首要激勵就是,比特幣代表著一種權利,可以永久擁有一種數量有限的世界貨幣的一個不變的比例。沒有中央銀行來任意增加通貨的供給量並讓儲蓄貶值。通過編程出一套沒有人能改變的規則,比特幣將會成為逆轉金融化趨勢的催化劑。全世界經濟體的金融化程度如此過分,正是貨幣經濟激勵不相容的直接後果,而比特幣會通過重新引入合適的激勵來鼓勵儲蓄。更直接的是,貨幣的貶值一直是金融化的根本動力,現在完全被釜底抽薪了。當產生這些現象的動力被扭轉過來了,反向的運動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如果說貨幣貶值導致了金融化,那麼符合邏輯的推論就是:回到健全貨幣本位將產生相反的效果。金融化的浪潮已經開始褪去,但因為人們還沒看到那不祥徵兆,海嘯才正要開始形成。把大部分貨幣儲蓄都用於投資的做法已經盛行了幾十年,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但隨著世界慢慢了解比特幣,全球央行又發行幾萬億美元的貨幣,以及17 萬億的負利率債務的存在,這些獨立事件之間的關聯漸漸地浮出水面。

“彭博巴克萊全球負利率債務指數的市值上升到17.05 萬億[2020 年11 月],乃是有史以來的最高點,略高於2019 年8 月的17.04 萬億。”—— Bloomberg News

越來越多人開始懷疑把退休金投到有風險的金融資產裡去的做法。負利率的債務沒有道理;中央銀行在幾個月內放水幾萬億,也沒有道理。全世界的人都開始質疑金融系統的整套建構。適應這樣的系統也許已成傳統智慧,但世界非如此不能運行嗎?如果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一種更好的貨幣,而不是每個人都去買股票、買債券、用儲蓄去承擔層累的金融風險呢,我們能回到過去嗎?

如果每個人都有辦法獲得一種編程好了永不稀釋價值的貨幣,而不必去承擔永無止境的風險,那這個失去理智的世界就有可能回歸正常,而副產品就是更好的經濟穩定性。你動動腦子:每個人都去投資大公司的股票、債券和結構化的金融產品,這件事很理性嗎?其中有多少是因為被破壞的貨幣激勵而引起的?有多少退休金是因為想在貨幣通脹下保值才加入這個風險承擔的遊戲的?金融化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其崩潰也是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

雖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貨幣系統的激勵機制缺失導致了經濟體變得高度金融化。很少有人會未雨綢繆,而到了流動性危機的時候人們才明白,貨幣資產和金融資產是有區別的。同樣的事情(流動性危機)在2020 年上半年再度上演。俗話說得好,上當一次該譴責騙子,但同樣的技倆上當兩次就該反思自己了。

根本原因在於貨幣系統的破損,以及由此催生的金融系統所引入的道德風險。這不是什麼誤解;整個經濟體的不穩定,就是貨幣系統不健全的結果;隨著越來越多的後果浮現出來,越來越多的人們會轉身尋找更好、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現在,隨著比特幣走進舞台中央,市場機制會去金融化並拯救我們的經濟。當市場參與者日益偏好持有一種更可靠的貨幣,而不是一堆有風險的資產,金融資產中的價值會逐步轉移到比特幣上。這一過程,原則上可以通過增長的比特幣接受度、比特幣相對其他資產的升值以及整個金融系統的去槓桿化表現出來。以比特幣為計價單位,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會逐漸失去購買力,因為比特幣會被全世界接受為貨幣本位。

而在短期內,比特幣會吃掉近於價值存儲用途的金融資產的市場份額;這些長期充當貨幣替代品的資產,會被慢慢換手成比特幣,這是唯一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系統的規模,相對於比特幣網絡的購買力會逐漸收縮。作為一種健全的貨幣標準,比特幣不僅會導致金融資產的消失,還會影響未來對同類產品的需求。如果你能擁有有史以來最稀缺的資產(以及貨幣),你還要買啥主權債務(收益率近於0)、公司債(流動性差)和股票(帶風險溢價)?

首當其衝的會是那些明顯估價過高的金融資產,比如負利率的主權債務,但其實別的東西也沒啥不同,排著隊看是誰先完蛋而已。等到趨勢逆轉的時候,非比特幣資產的價格會面臨下跌壓力,然後這些資產所支撐的債務工具也會面臨下跌壓力。對信貸的需求會大幅下降,使得信貸系統收縮。而這又會反過來加速對量化寬鬆(增加基礎貨幣)的需求,以維持和吹脹信貸市場,然後進一步推動價值從金融資產出逃到比特幣。去金融化的過程會自我持續和加速,因為金融資產價格、信貸系統和量化寬鬆所組成的反饋循環。

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傳播,個人會越來越傾向於簡單的比特幣(及其2100 萬的硬上限),而不是複雜的金融投資和結構化金融風險。金融資產需要承擔操作風險和交易對手風險,而比特幣是一種不記名的資產,總量嚴格固定,而且容易轉讓。貨幣的作用與金融資產截然不同。一項金融資產只是對一份收入流或者一項生產性資產的索取權,而這些索取權都要以特定形式的貨幣來計價。金融資產的持有者期望能在未來獲得更多的貨幣,但都要承擔風險。但擁有和儲蓄貨幣,就只是儲蓄而已,其意義在於未來能換回商品和服務。一言以蔽之,貨幣可以買回家用雜物;但股票、債券和國債不行。而且其中也是有理由的。

- Michael Sylor:“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都是法幣的工具,其價值是未來的現金流收入以綜合了貨幣通脹和風險溢價的利率折成的現值。他們都不會是好的價值儲存工具,除非其收入流增長得比美聯儲印錢的速度更快。” -

儲蓄和投資之間有亙古不變的根本區別;儲蓄是持有貨幣形式的資產;而投資是拿去承擔風險的儲蓄。其中的界限在一個金融化的系統中已經很模糊了,但比特幣會再次擦亮這條界線。帶有正確激勵結構的貨幣將壓倒對複雜金融資產和債務工具的需求。普通人會義無反顧地選擇由固定數量的貨幣媒介所帶來的安全感。隨著個體出逃金融資產而擁抱比特幣,經濟體將去金融化。這會自然地削弱華爾街的權力,把它還給普通人。

銀行也將不再是經濟體的中心,也不再是尋租的場所,相反,他們會跟其它行業一樣,更賣力地競爭資本。今天,貨幣資本大部分都歸於銀行系統,但在比特幣化的世界裡將不再如此。作為轉型的一部分,貨幣的流動也將越來越遠離銀行業,它會更直接、更自由地在實際創造價值的參與者之間流動。

信貸市場、股票市場和中介的功能都仍然存在,但其規模將回歸合適的水平。隨著金融化的系統所消耗的資源越來越少、創造經濟價值的參與者之間的貨幣激勵也會越來越越相容,比特幣會重構經濟體。打消儲蓄的激勵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後果,但以後,船頭將朝向正確的方向。在未來,人們為股票和投資組合每天撓頭的日子將一去不返,更多的精力將回歸日常生活和真正重要的事情。

儲蓄比特幣(無風險)和投資金融資產(承擔風險)有天壤之別。拿你喜歡(而不是討厭)的貨幣來儲蓄有一種宣洩作用,就像無意間從肩頭卸下重擔。可能不會那麼快顯現出來,但以後會越來越清楚:儲蓄一種健全的貨幣,最終能使個體更少憂慮,不必焦慮於讓錢增值。

如果幾十億人都使用同一種貨幣,那麼每個人都可以專注於創造價值。沒人知道未來到底會怎麼樣,但比特幣將使經濟體去金融化,讓世界重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