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來源 | Pexels
來源 | 證券日報網
作者| 姜楠
《區塊鏈藍皮書:中國區塊鏈發展報告(2020)》指出,當前全球主要國家區塊鏈政策及監管重點呈現三方面主要趨勢。
2020年11月14日,北京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北京中科金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區塊鏈藍皮書:中國區塊鏈發展報告(2020)》。
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進入人們的視野,目前其應用領域已大大擴展,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數字貨幣應用的延伸,統稱數字資產;另一類則為在實體經濟政務、醫療、金融、農業、供應鍊等各領域的應用。監管部門對第二類應用多采取積極探索和支持的態度,並推出監管沙盒、制定相關標準、出台政策規劃推動技術應用創新和行業規範發展;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普遍較為審慎。
藍皮書分析指出,當前全球主要國家區塊鏈政策及監管重點呈現三方面主要趨勢。
(一)對技術的支持加大,數字貨幣監管趨向成熟。
除了英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加拿大、日本等以外,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推行沙盒制度。 2019年,土耳其發布了“2023年數字戰略”,計劃在雲計算、物聯網(IoT)和開源項目中建立“國家區塊鏈基礎設施”,該計劃還包括試點的測試環境和允許項目成長的監管沙盒。部分對區塊鏈持謹慎和觀望態度的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嘗試創建沙盒進行試點,如俄羅斯曾嚴令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此同時,俄羅斯經濟發展部正在起草法案,計劃創建區塊鏈的監管沙盒以支持區塊鏈技術和商業創新探索。
日本、韓國、法國等採取漸進式監管措施的國家,隨著對他國經驗的學習和在數字資產領域監管經驗的積累,監管更加規范成熟。
(二)聯合監管進程加快,並影響各國政策制定。
為了跟進研究區塊鏈技術及應用最新發展情況,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安全應用。近幾年,國際行業自律組織紛紛成立區塊鏈專門機構,如歐盟區塊鏈觀察站和論壇、世界銀行區塊鏈實驗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科技高級顧問小組等專門組織,並且各國際組織也在加強對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的研究,以推進對其全球化的監管。國際組織在跨境及聯合監管方面將發揮更重要作用。目前,部分國際組織的監管要求對各國政策制定已經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聯合監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應對全球穩定幣的發行,促成監管的協同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是聯合反洗錢、反恐怖組織融資。
受Libra全球穩定幣這一新資產形態的影響,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對穩定幣給予了高度關注和警惕,並加快了對相關監管政策的研究。
(三)監管框架逐漸形成,監管特色初步顯露。
2020年2月,歐盟委員會廣泛收集歐盟公民、企業、監管機構和其他有關方面的反饋意見,以建立針對歐洲範圍內加密資產和市場的監管框架。可以預見,隨著歐洲範圍內加密資產和市場的監管框架的建立,歐盟內的跨境聯合監管機制將逐漸形成。
另一個有待觀察驗證的趨勢是美國在加密領域的“長臂管轄”傾向。 2020年5月,Telegram創始人發佈公開信,因沒法滿足SEC的監管要求,結束區塊鏈項目TON。 2020年1月1日,紐約南區聯邦法院法官拒絕了Telegram向非美國投資者銷售Gram通證的請求,Telegram被明確禁止向世界上所有地區的用戶銷售Gram通證。 SEC認為Telegram即便只向非美國投資者銷售Gram通證,其通證也會流入美國投資者手中。這體現出了美國“長臂管轄”的特點,這在加密領域雖然只是個例,但不排除後續成為慣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