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註意到一個數據,就是隨著最近幾個月不錯的行情之後,鯨魚的數量越來越多,不動的比特幣越來越多。

鯨魚越來越多了。

我看到的比較好的數據分享報告是來自Cointelegraph的這篇報導:

裡面提到,“ 10月20日,有2178個比特幣地址持有至少1000個BTC。到10月25日,這一數字增加到2231。以當前價格計算,1000 個BTC價值約為1300萬美元。”

數據來源是圈內比較靠譜的數據圖表提供商Glassnode,報導裡面接著提到“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推測,鯨魚至少控制了223萬個BTC,這一數字相當於當前供應量的12%。 ”

甚至還有一個更驚人的數據,來源於BitcoinCharts,可以分析出這些鯨魚地址實際上控制著7,902,469個BTC,佔總供應量的42%。

近目前流通量的一半的比特幣都在鯨魚地址裡,安安靜靜地躺著。

當然,這裡面可能有那些許久未動,被認為已經“永久鎖倉”的一部分早期數百萬的比特幣,也可能不包含這些比特幣,誰知道呢?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大量的比特幣被“巨鯨”掌握,並且長期躺在冷錢包裡不動,應該是未來比特幣的一種可能的大趨勢。

這些“巨鯨”地址背後或許是一個企業的資產儲備,或許是一個信託機構,或許是一個託管機構,或許是某些神秘團隊儲備等等,總之,對於他們來講,比特幣買了放著,他們的需求就完了。

炒什麼炒,賣什麼賣,都不存在。

本質上是比特幣慢慢成為了傳統機構新的一個“資產類別”。

比特幣不動,放在那裡,人們就能賺錢,比如我們之前說過的那些個收管理費的信託,那些個基金,那些個靠買入比特幣作為資產儲備股價就能暴漲的企業,都是如此。他們只需要買入比特幣,然後就有人為之買單,豈不美哉?

還比如這段時間最大的新聞,PayPal支持比特幣的新聞的背後,其實就是PayPal只給大家“紙面上的比特幣”:

這是沒有問題的,我依然秉持這個觀點:對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他們並不想真正擁有比特幣,他們只是想獲得比特幣的上漲紅利而已。而一個受監管的合規購買和託管渠道,讓他們比自己持有更加舒服,這應該才是主流。

所以我經常說的一點就是“幫人買比特幣”和“幫人存比特幣”這在未來十年,一定是非常好的生意,不管你用什麼姿勢,給了投資者賬戶裡的數據也好,給了股市裡的憑證也好,給了基金份額也好,反正,只要人們信你,SEC不抓你,那麼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意。

比特幣漲跌與你無關,並且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機構都會傾向於“緩漲”行情,暴漲暴跌都會影響到人們長線投資的熱情。

機構持倉,愛的是茅台蘋果騰訊這種漲跌5%都能上新聞的好東西,畢竟他們的目的從來不是從市場賺錢,而是保住自己能管理的錢。

你們細細品一下這句話。

所以未來十年如果比特幣成為“不動產”(不移動的資產)的趨勢確定的話,我們將看到的或許就會是一個十分穩健的緩漲行情。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說它將來會漲三倍,只要稍微搶點黃金的份額過來就行了,不過我倒是和Tyler一樣觀點,倍數多著呢,時間早著呢。

未來的比特幣和現在全球央行地下的黃金一樣,只要人們認為他在就可以了,它不需要動,人們就可以拿著它賺錢。

這就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基礎。

真,不動,產。

另外比特幣還有一點厲害的地方,相比於黃金來說。那就是壓根沒人有能力去確定美國下邊兒到底還有多少黃金,到底只要機構公佈地址,大家就可以一直在區塊鏈上監控他們的比特幣數量有沒有變化。

區塊鏈,奪好。

當比特幣逐漸出圈,原來小圈子造就的比特幣神話逐漸遠去,比特幣走上了一條穩步發展的路,也越來越難引起人們的FOMO了,因為--漲得實在是太慢了。

但是對於大資金玩家來說,比特幣,漲的已經夠快了。

這就是目前比特幣的現狀:散戶越來越少,大戶越來越多,波動越來越小,能動的比特幣越來越少。

這似乎是一個資產從小眾走向主流的必經之路,也是投資金字塔形成的必然過程。

金字塔頂端,從來就坐不下多少人。小眾的時候,人人都在金字塔頂端,然後慢慢地慢慢地,金字塔越來越大,大屁股的大佬進場把很多人擠了下去,上面越來越多大屁股,小散戶越來越少,逐漸少到看不見了。

賊殘酷的洗牌過程,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

希望你不要丟了你坐在塔上的小凳子,再擠,也別被擠下去。

有時候有個好位子,好過於你折騰多少年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