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coin 之外,風起的 DID 可能為 Web3 帶來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Worldcoin」作為由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創立的加密貨幣公司,吸引了圈內外的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由於Worldcoin 允許其他組織使用其虹膜掃描和身份驗證技術,也導致其開始面臨越來越多國家關於隱私安全的監管壓力,相繼傳出在多國被調查或暫停業務的消息,發展前景頓時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Worldcoin 背後的 DID 浪潮
其實 Worldcoin 風起的背後,本質上是 DID 賽道日漸受到重視的映照——DID 被廣泛認為是 Web3 的核心基建,可以把個人的隱私權、數據權交還給每一個人自由掌控。
因為在傳統賬戶體系中,當下互聯網巨頭手握本該屬於用戶的隱私、數據,自己卻去融資、上市、進行殺熟等商業活動,而用戶作為貢獻者卻並沒有享受應有的回報。
而DID 能夠給區塊鏈世界的用戶一個對應的身份,並利用區塊鍊等技術讓數字身份真正為一個個用戶所擁有並支配,真正把個人的隱私權、數據權交還給每一個人自由掌控,不再由互聯網巨頭手握本該屬於用戶的隱私、數據,並以此牟利。
最關鍵的是DID 可以構建一套Web3 原生的身份體系,是未來在去中心化社會的身份憑證,也可進一步拓展Web3 創新邊界,是在現有的DeFi、NFT、GameFi 等賽道之外實現更廣泛Web3 應用場景創新的核心支撐。
Gavin Wood 曾在《為什麼我們需要Web3 》中寫道:「Web3 是一組包容性協議,為應用程序開發者提供搭建程序的全新方式」,從這個角度看,DID 充當了Web3 網絡中去中心化信用計算和身份生成的底層驅動協議,可創建一個透明的、可擴展的和開放的個體身份認知體系,進而成為Web3 網絡中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
尤其是對亞非拉等廣大不發達地區的用戶來說,DID 可謂是天然需求——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與地區,本就缺乏成熟可用的身份體系,從而難以大規模普及金融、娛樂、社交等Web2 工具應用。
而DID 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讓數字身份真正低成本、便利地為這些欠發達地區的「白戶」用戶所擁有並支配,從而享受金融、娛樂等一系列服務,且不再有任何中間人(即使是DID 技術供應商)完全擁有用戶的身份和數據。
DID 的想像空間?
除了給用戶提供現實世界和 Web2 世界中亟需的身份及一系列衍生服務之外,DID 在 SocialFi 以及更廣泛 Web3 世界中的想像空間也不可忽視。
在 Web3 裡,價值的載體是我們的數據,也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的一切鏈上行為都是未來的身份認證:
無論是使用Uniswap、1inch、Compound、Aave 等簡單DeFi 產品,還是購買過CryptoPunks 等NFT,抑或是玩過Axie Infinity 等區塊鏈遊戲,在Snapshot 上面進行過治理投票,為憲法DAO 等捐贈過ETH 等等,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生產大量的數據資源。
這些數據資源是我們個人的資產,且沉澱會越來越厚重,而 DID 就可以使用戶在鏈上積累下來的這些數據,以及數據背後的身份信用都被利用起來。
這樣面對不同的DApp 的個性化需求,DID 可以直接幫助有需求的DeFi、NFT、GameFi 等項目方,隨時隨地將各自需要的關係圈子嵌入自己的既有產品中,實現靈活可變化的鏈上社交網絡賦能。
譬如參照信用卡體系的諸多評判維度,根據對應地址的鏈上的資產狀況和行為數據等最直接的考量因素,分為不同的風險等級,從而享用不同的鏈上信用權益。
像目前在傳統的DeFi 範式中,Compound、Aave 等借貸金融場景的核心都在於「無需信任」——通過超額抵押+風險清算的保障,來解決鏈上信用因素的匱乏問題(無法統籌鏈上數據對用戶進行信用畫像),使得用戶可以純粹憑藉加密資產抵押完成全流程的鏈上借貸操作。
而引入DID 後,Compound、Aave 就可以對用戶提供基於信用的多樣化借貸服務:普通用戶一直看似無用的鏈上資產狀況和行為數據就能夠發揮信用槓桿的作用,憑藉個人分值的高低不同程度地降低抵押率,貸出資產的靈活性會增大。
最直接的就是通過鏈上信用體係為用戶的鏈上資產狀況和交互行為進行綜合評分定級——多少評分的用戶可以享受信用貸款模式,或者對傳統的超額抵押貸款提供不同等級的優惠利率。
一言以蔽之,只要有了DID 這個載體,結合全面的統計維度、區分度詳細的篩選機制,就可以在未來衍生鏈上原生的風險信用體系,DeFi、NFT 等DApps完全可以為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等級的服務。
除此之外,不只局限在區塊鏈上,個人的社交賬戶、郵箱、個人簡介、個人偏好等任何願意公開的數據都可以添加到DID 賬戶中,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徹底抗審查的個人信息主頁。
這等於有了一個相對全面的身份體系——也意味著可以對個人進行「大數據畫像」,進行不止局限於鏈上資產記錄,衍生出涵蓋鏈上+鏈下的信用評估,可以說是鏈上的「芝麻信用體系」。
也就是說,借助 DID 賬戶可以打通鏈上鍊下數據,將信用因素甚至一整套完善的信用機制引入 Web3 世界。
這也是 DID 所能帶給 Web3 用戶 Web3 世界的更大可能。
各大公鏈的 DID 佈局
目前各大主流公鏈上的 DID 佈局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以太坊上的以太坊域名服務 ENS 無疑是目前的 DID 龍頭。
以太坊上的 ENS
從數據層面看,ENS 成立以來總協議收入約 6747 萬美元,總註冊域名超過 258 萬,唯一用戶數超過 74 萬個。
目前加密世界的項目方購入對應項目品牌的 ENS 域名幾乎已經成為標配,連傳統 Web2 項目方也開始購入對應的 ENS 域名:
百威啤酒以 30 枚 ETH 購買 beer.eth;奢侈品品牌 Gucci 以 12 枚 ETH 獲得 gucci.eth;珠寶品牌蒂芙尼以 29 枚 ETH 的價格購買 tiffany.eth 域名。
另一方面,個人層面由於ENS 域名支持DIY 註冊和創建,且可使用戶的區塊鏈地址簡化體現,從而像Twitter 等社交媒體一樣設置具有辨識度的鏈上名稱,因此它也往往被視為Web3 時代的個人鏈上名片。
像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的 vitalik.eth、以太坊核心開發者 Tim Beiko 的 terence.eth 等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ENS 在上線至今5 年多的時間裡,已從最初的以太坊地址解析逐步發展為Web3 世界的名片,並且隨著ENS 的發展採用以及Web3 的變革極有可能成為Web3 中的核心基礎設施。
OP Stack 的 Worldcoin
5 月 11 日,Worldcoin 生態錢包 World App 從 Polygon 遷移到 Optimism 主網,World ID 協議也在 OP 主網上可用。
隨後Worldcoin Foundation 和Worldcoin 的主要軟件貢獻者Tools for Humanity 宣布與Optimism Collective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構建基於OP Stack 的可擴展區塊鏈生態系統,此外Worldcoin ID 宣布將基於OP Stack 搭建應用鏈,圍繞鏈上身份系統進行相關生態構建。
因此 7 月 24 日 WLD 代幣發放之後,也直接助推 Optimism 的鏈上日交易數量一度突破 80 萬筆,超過 Arbitrum,創下歷史新高。
BNB Chain 上的 SPACE ID
SPACE ID 是BNB Chain 鏈上全鏈域名服務商,用戶可以綁定自己多個鏈的身份,讓用戶可以在不同的鏈上使用同一個域名,簡化操作,社區可以通過SPACE ID 的網絡構建自己的頂級域名服務。
2022 年8 月,SPACE ID 1.0 在BNB Chain 上推出了「.bnb」域名服務,並在6 個月內迅速獲得了約36.1 萬次註冊和16.8 萬名唯一域名持有者;而今年2 月SPACE ID 2.0 推出,支持更多頂級域名;而就在上個月,SPACE ID 3.0 正式發布,正式升級為一個面向所有Web3 社區的無許可域名服務協議。
Cardano 上的 CNS
CNS(Cardano Name Service)則是 Cardano 上的社交與 DID 服務,由 Cardano 的商業化孵化公司 EMURGO 和 Cardano 生態官方全球孵化器 Adaverse 提供支持。
就在本月上旬 CNS 與 Adaverse 達成最新合作,專注於推動 CNS 在非洲和亞洲的擴張,旨在為亞非洲等欠發達地區提供去中心化身份基礎設施。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流公鏈之外,更多公鏈也紛紛佈局於此,比如 Algorand 推出 NFDomains、Dfinity 上線 IC Naming、Telos 的 Telos Name Service 以及 Terra 上的 Terra Name Service 等等。
小結
總的來看,DID 是一門大生意,其實就是在 Web3 中扮演關鍵的「新基建」角色:
從去中心化的身份框架,到數據管理應用,再到數據交換平台,基本可以在邏輯上形成閉環,從而讓用戶徹底擁有屬於自己的完整去中心化身份,掌握自身數據,有效地利用和發揮數據的價值,為更多的多元化應用場景奠定基礎。
在 Web3 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的背景之下,DID 正開始構建一個基於個人身份的全新網絡體係與創新玩法,成為 Web3 時代不可或缺的核心組件與行業關鍵「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