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著重討論了Web3信譽體系的定義和發展現狀,即在現有的通用Web2 信譽體系基礎上,新一代Web3 信譽體系應該:

  • 具有數據廣泛、技術準確、監管明確等特性;
  • 涵蓋鏈下鏈上的海量數據;
  • 擁有清晰的用戶身份標準;
  • 使用區塊鏈技術來最大程度上保護數據隱私;
  • 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和條例。

本文,我們將梳理實現這些特性的難點,並通過目前比較成熟的信譽體係來探究其它潛在的解決方案

難點一,獲取完整鏈上及鏈下的信譽數據。

由於區塊鏈上的交互數據是公開可信的,目前涉及信譽分的Web3 項目方大多是圍繞這些鏈上公開數據展開,並且只針對某一特定領域來製定聲譽模型。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圖源:Spectral Finance

比如,Spectral Finance 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訓練出了一個專門針對信用風險(credit risk)的評分模型,並把評分命名為Multi Asset Credit Risk Oracle score(MACRO score)。在最新的公開beta 模型裡,該信譽評分系統針對用戶在以太坊上的交互,參考了4種與信用風險相關行為有關,2種與去中心化數據客戶端歷史有關的維度以及市場宏觀環境的因素,總共有約100個數據源,並支持多客戶端連接。

然而,信譽體係並不僅僅只包含上述數據,還應該納入Web3 其它領域的交互數據,比如Web3 社區內部貢獻交互、是否涉及社區內部詐騙、dApp 交互等等。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但目前還沒有採用這部分數據的原因是,現存Web3 社區數量眾多,使用的社區平台也很多,包括Discord、Telegram、Notion 以及自建forum 等,導致沒有通用數據去完美捕捉用戶社區行為並加觀察分析,並且這部分數據不完全公開透明,成為現有Web3 信譽體系所缺失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數據。

針對這一部分數據,一部分項目方選擇用NFT來記錄用戶行為,比如POAP 和Noox。該形式的好處在於,用戶不同維度的行為均可被記錄上鍊認證,並且項目方可根據用戶是否持有某些指定NFT 來進一步對社區成員進行分級,以及有針對性地進行維護宣傳;缺點是沒有統一的指標來衡量用戶到達什麼標準可以有資格申領,以至於該NFT 很大可能只在該平台閉環使用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還有項目方從DAO的角度出發,根據不同DAO 的特性需求,收集對應的用戶行為數據並製定分數。比如Karma,已為Aave、Bankless、ENS 等多個DAO 定制模型,這些DAO 則可以利用該定制化模型持續觀察成員活躍度,方便發現新的對組織貢獻多的成員;每位成員也可以參考貢獻分進一步提升自己對DAO 的貢獻,以獲得更多收益。鏈上數據難獲取,鏈下數據獲取的難度更高。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由於目前Web2 的數據基本都被掌握在中心化組織(如Facebook、Twitter)手中,Web3 信譽體系很難獲取到最核心的鏈下用戶信譽行為數據。目前,信譽系統只能通過公開的API 來接入鏈下數據,並且還需要用戶授權,這無疑在建設新一代信譽體系中增加了很多障礙

與此同時,信譽體係數據層面的最大難點在於數據量用戶隱私之間的平衡。需要用戶授權的鏈上數據,更因此被詬病。在未來,Web3 信譽體系建設者需要和Web2 應用緊密合作,同時也需要謹慎思考信譽模型架構。

只有擁有了全面一定規模的用戶鏈上及鏈下數據,才能準確地根據用戶行為量化用戶信譽並在各個領域推廣使用同一信譽標準體系。

難點二,鏈上和鏈下身份系統不統一。

眾所周知,鏈上行為與去中心化數據客戶端的地址綁定,同一個人可以註冊多個地址進行交互;而鏈下行為是和每個國家的身份系統綁定,每一個人只有一個唯一的身份識別碼,但是每一個人可以擁有多個Web2 社交應用賬號,所以信譽體系往往沒法捕捉用戶的完整行為,用戶身份的真實性也沒法得到保障。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ont.id

ONT ID作為一個基於W3C DID 規範的去中心化身份標識協議,通過實時記錄與DID 關聯的地址、Web2 及Web3 平台的交互記錄,能夠更好地整合Web2 和Web3 的身份,從而更全面地建設信譽體系。目前如Orange Protocol 等Web3 信譽體系基礎建設項目已搭載ONT ID 作為用戶唯一賬戶使用。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圖源:BrightID

BrightID作為Web3 身份驗證系統,要求用戶參與驗證會議、通過與朋友建立連接以及基於社交關係來驗證身份真實性。其優勢是,不需要收集任何個人數據或者第三方證明,最大程度保護了用戶隱私,但是缺點在於驗證流程比較繁瑣,考驗用戶耐心。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圖源:Gitcoin Passport

Gitcoin Passport集合鏈下鏈上身份信息數據出發,使用戶可以在一個平台上完成多個APP 身份驗證,目前平台已集成Twitter、Google、BrightID 等Web2 和Web3 應用項目,並且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數據進行授權生成VC ,比如用戶可以選擇只驗證Facebook 賬戶名、好友數或者整個賬戶,同樣做到保護用戶數據隱私。這些項目都可以作為新一代Web3 信譽體系的基礎體系和身份驗證工具,融合鏈上鍊下身份系統,進一步擴大信譽系統的可用性真實性

難點三,Web3 信譽體系缺乏監管流程和條例。

這不僅僅是目前信譽領域遇到的問題,也是整個Web3 所面臨的瓶頸。在缺失監管的條件下,信譽系統很難具有權威性真正落地推廣,用戶行為也難以被約束

由於目前區塊鏈領域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個賽道的項目也都在摸索當中,有信譽分需求的項目會根據自己的特色開發利好自己的一套體系,提升自己的增長與留存,並不能做到跨平台領域使用。

發展多年的Web3,為何尚未實現完善的信譽體系?

然而,負責監管Web3 信譽體系的機構應當有不同國家的成員參與,並製定相關條例,符合不同國家國情,使信譽模型能夠擁有“全球共識”。有權威性的監管機構的介入,不僅可以保證信譽體系的公平公正性,也可以進一步改善獲取數據難、身份系統不統一的問題,是促成新一代信譽體系的基礎。新一代信譽體系的建設是剛需。它將在現有Web2 信譽體系的基礎上,隨著Web3 領域的發展,充分發揮Web3 的特性,打造出數據完善保護隱私監管合理的一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