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Larry | BinaryDAO
本期嘉賓:Tim | .bit創始人
最近在DID賽道的研究上,BinaryDAO有幸請到了.bit項目的創始人Tim Yang,他們在Web3 DID賽道深耕兩年,對DID研究頗深,今天我們跟著專業的視角來游覽DID這塊加密世界的新版圖。
以下是對話記錄:
Larry:對任何一個項目的產品定位,市場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和觀點,而市場的雜音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往往會對用戶造成乾擾,所以我們首先想對產品定位正本清源,如果用一句話精確概括.bit的產品定位,從官方視角你會如何描述?
Tim:其實我們對於這款產品的定位自己也換過很多次了,為了讓大家好理解,從去中心化的域名到Web3的身份,到現在我們的官網上首頁看到的“Cross-chain Web3 identities for you and your community -為您和您的社區提供跨鏈的Web3身份認證”,目前市場上講DID的太多了,我們講的核心是一個跨鏈的Web3的ID,其實這裡有很多限定詞,首先它是個identity,它還是Web3的ID,而且它是跨鏈的,這是兩個最好的限定:Web3和跨鏈,同時它服務的對像是個人和社區。
我們跟很多做所謂ID或去中心化域名的項目不一樣,不一樣的點就是我們在講community這個事情,因為我們覺得ID接下來很重要的點其實就是用在community上面。 .bit做的不光是個人的身份識別,它還是一個社群,一個組織的身份識別工具。
最簡單的概括其實就是我們的slogan:“Cross-chain Web3 identities for you and your community”。
Larry :好的,你們團隊在設計這款產品的時候,一定是先定位好產品和用戶,釐清這個產品的目標用戶是誰,按你所講,我理解的用戶應該就是個人和社區,你能給我們清晰的去描述一下你們的目標用戶是誰?實際上的用戶畫像又是怎麼樣的?目標用戶和實際的用戶之間有沒有錯位?現在累計有多少用戶了?既然是跨鏈的,用戶在各條鏈上是怎麼分佈的?
Tim:我先回答後面的部分,其實對區塊鏈產品來講,是沒有辦法去知道它準確的用戶的,我們只能用一個相對有水分的數據,就是這個獨立地址。因為一個人會持有多個地址,然後一個地址可能是有多個賬號,我們現在賬戶數是22萬,獨立地址數是6.5萬,Twitter粉絲是10萬出頭,Discord也是有近6萬的社群用戶。
我們現在支持四條鏈,分佈最多的是BSC,它用戶量最多,大概佔了一半以上,因為用戶成本很低;其次是以太坊,還有Polygon , 最少的是波場。關於目標用戶,我覺得其實所有最終使用Web3應用的用戶都是我們的目標用戶。
Je nny:那slogan裡提到的“you and your community”這個有什麼區別嗎?是一個to B, 一個to C嗎?
Tim:對你自己來講,可能你有個名字,比如jenny.bit,你可以自己用來收款,也可以在社交網絡上使用jenny.bit,但是your community是指說你可能是一個Dao,或者說你是一個小的研究小組,那我怎麼樣算這個Dao的成員呢?
今天其實有幾種方式,一種是我持有你的NFT ,我就是你的成員,但是NFT數量往往都是有限的,NFT雖然是非同質化的,但人們有地板價這個概念出來之後,其實NFT更多還是投機和炒作。
然後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我持有你的代幣,我就是你Dao的成員,並不是所有的Dao一上來就會發代幣。另外,就是這個代幣可以被買賣,代幣作為一種投票權,這個事情它是不是最終的終局是有待討論的,而且我覺得大概率會不是這樣的,例如前幾個禮拜出現了一件事,一個黑客把一個Dao的幣偷了,同時這個幣又有Dao的投票權,結果黑客又用這個代幣去發起了一個提案,自己再去投票,讓人哭笑不得。所以持有代幣作為你這個Dao組織成員的判別,不是一種終結的方式。
那還有一種更傳統的方式,我在你的群裡,我就是你的成員,我在你Discord群我就是你的成員。
總結起來就是,當下市場沒有特別好的能夠去識別成員身份的一套系統,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SubDID,也就是類似於傳統域名的子域名。如果我是你這個Dao的成員,比如說我有這個DID Dao,這個DAO的主域是.bit,那我擁有team.did.bit,我就是你的成員,至於說我怎麼樣去擁有它,那是另外一件事情,可能是我曾經做了某些貢獻,可能是我捐了錢,可能是我參加了一些翻譯工作、技術工作,所以分配給我的,這個子域就是我最好的身份憑證,有了這個子賬戶之後,我可以去發起提案,可以去參與投票,最簡單的版本是一個子賬戶一票。
大家可以看到NameDAO現在已經把這個東西給用起來了, 例如Digit的Dao,這是我們做的dao,你看這裡面所有的成員,它都是0x .bit。只要有0x.bit的賬戶,他就是這個Dao的成員,只有擁有這個賬戶之後,他才能去打開某些頻道,才能在某些頻道去發言。當你發起提案時,是需要有0x.bit的子賬戶才能去參與討論,或者是才能去參與投票。
所以子賬戶是一個非常好的Dao成員身份管理工具,講到這個可以展開一點,我個人非常看好Discord這個產品,雖然它很複雜,但是它其實是Dao的一個操作系統,因為你會發現它很靈活,它的身份組其實就是Dao成員結構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你只要加入這個discord,你就是這個組織的成員,然後管理員給你分配不同的身份組,你就有不同的權限,你就能看到不同的頻道,這些身份組就慢慢形成了Dao成員之間的社會結構。
其實我們對Dao的理解,我覺得Dao有幾個要素,就是任何Dao無論做什麼,它一定就有這幾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使命。要能回答我們為什麼要聚集到一起,任何一個Dao都有一個使命;
第二個要素,Dao的成員以及成員結構。我怎麼樣算這個Dao的成員,以及誰的權利更大,誰的權利更小?
第三個要素,Dao的財政。財產怎麼來,它的財政體係是怎麼樣的?
第四,我們才會談到它具體的一些提案工具,決策工具,一些事務的具體的事情。
我們產品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成員和成員結構,其實discord已經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能用的解決方案,就是你在我這個discord裡面,你擁有某些身份組,就是Dao成員,然後你才擁有某些權利。
但Discord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呢?當有一天你所在Dao的discord服務器被封了,這個Dao就不存在了,所有人都不存在了,你的成員結構也消失了,因為全部記錄在中心化的系統,但如果基於子賬戶,就是你完全獨立於任何應用系統,可以去構建自己的Dao的成員結構、成員身份識別。
Larry:那它的關係發生在哪裡?現在是發生在discord,我們很容易理解,如果完全是基於這個子賬戶,那怎麼去建立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Tim:我提出一種說法,就像我們之前在講not your key, not your coin,就是說你如果不管理你的私鑰,那你就不擁有你的代幣。那對一個Dao來講,如果你不擁有你的成員結構,那你就不擁有這個Dao。那怎麼去用這個成員結構就是靠子賬戶這種方式去擁有你的成員結構,以discord為例,你可能就是通過機器人把你的成員結構導入到discord,對其他工具也是如此,我覺得這會是未來的格局。
現在的DAO中,我在discord裡面給某些人劃分了一些權限,比如說翻譯工會等標籤,但是這些身份信息,這些成員信息不能同步到Notion上面,然後如果你要在Notion上協作或者是發布東西的話,你又得去問這些人你們的Notion賬號是什麼,我要給你們某些人去賦予這個編輯權限,或者給某些人賦予發布權限,導致這個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每個系統它的賬戶系統都是獨立的。
所以在未來,它一定是通過某種方式,先有一個獨立的地方把你的成員結構給劃分好,然後再導入到不同的應用當中。
Larry:意思是這個基於子賬戶的成員結構是可以獨立在各個應用之外的Layer2 ,同時又可以和各個應用直接兼容是吧?
Tim:是的。
Larry:這聽上去真的很酷,聊到這裡,我想回溯一個問題,記得我們2020年見面的時候,你就說有一個叫ENS的產品,一年有200萬美金的收入,用戶願意付費,現金流很好,請問你們當時下場做這個賽道時除了良好的業務模型,還有沒有其他選擇邏輯?
Tim: 2017年,在ENS剛上線的時候我就看到了,作為一個程序員出身,這種項目一看就很清楚,毋庸置疑它的價值是很大的,在17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問一個問題,就是區塊鏈除了炒幣還能幹什麼?那時候確實除了炒幣什麼也不能幹,那時候搞得最火的就是ICO,然後直到突然有個應用出現,就是加密貓。它出現後人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做NFT,真的發現有些東西是只有區塊鏈來做才行,而中心化系統做不了的,當然加密貓最終它還是一個龐氏。
我為什麼願意買那隻貓,是因為我想高價賣給你,你為什麼願意買,你想高價賣給別人。那時候我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存不存在一種東西,它既使用NFT,又具有實用性。正好ENS就出現了,我覺得這個東西非常厲害,毋庸質疑是未來的基礎設施,後來在19年初的時候,我們內部其實就嘗試做過,代碼都寫完了,但我們最終還是把這個項目給斃掉了,原因是在我們看來其實不存在任何與ENS差異化的點,而且我們沒有ENS團隊優秀,這種優秀更多是指沒有他們團隊成員那麼有行業的影響力,對方都是谷歌出來的,以太坊基金會出來的, 對方的產品做的又很早,如果在定位上我們沒有任何差異化,我們是出不來的,所以我們就自己把它斃掉了。
後來就是了解到Nervos這條鏈,我們就把手上所有的事情都停了,然後來做這件事情,重啟這件事情的原因就是我們認為找到了一種可以跟ENS正面去較量的機會。首先它是很賺錢,毋庸置疑的,這是少有的,就是在Crypto裡面不用發幣也有大量現金流的一個業務。那我們就all in到這個事上來做了。
那我們產品的核心特性就是跨鏈,我們能講出不同的敘事,大家都知道在Web3裡面敘事非常重要。 ENS的敘事是web3以太坊的域名服務,它的名字就是以太坊的域名,在它看到我們之後,他們的口號也在慢慢發生變化,變成了你的用戶名,變成了你的Web3的ID。那我們從第一天起,我們就是要做一個服務於整個Web3的ID系統,我們的官網就是did.id,我們敘事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從功能上前期看會沒有太大的差別。
Larry:從DID到Web3的DID系統基本面是有很大差異的,你覺得怎麼定義當下你們和.eth的關係,以及未來和它的關係,你認為它算是競爭對手嗎?如果他不算是競爭對手,還有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如果他算是競爭對手,你覺得將來我們差異化的策略在哪裡?
Tim:首先他就是唯一的競爭對手,市面上其他的域名基本沒有什麼創新之處,很多項目就只是代碼改過,甚至代碼都不捨得把人家的變量名改掉。
就整個領域裡面,我覺得目前就三個玩家,而且是三種風格不同的玩家。一個是ENS,毋庸置疑,在當前階段,他是這個行業的老大。但是他們太佛係了,底層一堆bug不改,而且他們代碼我們都很熟悉,他們底層那些漏洞我們也都非常清楚,只是我們沒有去公開。
還有就是以folk ENS為代表的一類玩家,每條鏈上都有一個,而且你會發現一件搞笑的事情,就是一條鏈其他什麼都沒幹出來,域名先乾出來了。因為現在開發者確實沒什麼事幹,只能搞域名,幣又發不動,只有域名賺錢,比如APTOS要上幣了,然後N個Aptos ,APT等等域名都趕緊衝上去,這種土狗是不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
還有一類就是Unstoppable Domains也算,他們聲勢做地很浩大,全球150多號員工,這還是之前的數據,可能現在團隊更大,他們做的事情是完全中心化的事情,我們會把它不視為競爭對手的一個原因,就是說他們跟我們根本沒什麼關係,他是非常中心化的。他的那些數據經不起推敲的,就是都躺在他的服務器上,而不是躺在這個公鏈上的。而且基本上很搞笑的事情就是說當.bit和ENS大戰大家還會在社群裡經常互噴一下,但是一旦大家開始討論Unstoppable Domains的時候,.bit社區和ENS社區就會一起去噴它,所以我們唯一看到的競爭對手就是ENS。
ENS開創了這個賽道,我覺得最牛逼的不是去做產品,最牛逼的是做賽道。就像Mirror一樣,你只要開創了這個賽道,你能享受巨大的紅利,你不用做什麼你就會躺贏,就像Mirror一樣,對吧? Mirror其實沒有什麼產品迭代,但今天你要去做一個去中心化的博客,人家就會問你,你跟這個Mirror有什麼區別?如果你的產品講不出任何區別之處,那你絕對涼涼,ENS也是這樣的,就是你去做同類產品,人家都會問你這個問題,你跟ENS有什麼區別嗎?我們當年19年自己把項目斃掉,就是我們自己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就斃掉了。
那現在我們可以說我們和ENS的區別是我們可以跨鏈,解決了跨鏈的問題,我們可以把.bit的資產從我的比特幣地址轉移到你的以太坊地址,你可以從你的以太坊地址轉移到別人的波場地址,其實跨鍊是大家更容易理解的一個概念,但從底層的技術上我們可以做到,即使你不是一個區塊鏈的用戶也是可以的。我可以直接把一個.bit轉移到你的蘋果手機的硬件上面,因為你的硬件裡面是有私鑰的,儘管這個私鑰不是一個區塊鏈的私鑰。
其實任何非對稱加密算法的私鑰的管理器,都可以去持有一個.bit。那跨鏈具體對用戶有什麼樣的感知呢?那第一個感知,我剛才講的就是說,我可以把.bit在不同鏈接地址之間去做轉移;那第二感知是說.bit他不挑用戶,使用ENS你有前提條件,第一呢,你得有以太坊地址,第二呢,你得有以太坊,你才能去擁有這個ENS,那你擁有.bit的話,你無論哪條鏈的地址,無論你支付什麼數字貨幣都可以。
第三個差異化的點是,比如說今天,當然你有一個以太坊地址,我送了一個.eth給你,但是你沒有以太坊你也用不了,你必須得有以太坊,你才能去操作這個資產。那對於.bit而言,如果你沒有任何數字貨幣都沒有關係,我直接可以把.bit送給你,而且你可以直接去操作它。從用戶的感受來講,他後續的使用是不需要支付Gas費的。
那這個底層原理是什麼呢?就是你可以把以太坊的NFT想像成一個沒有油箱的車,我送了一輛車給你,但是你每次開那個車就要自己拎桶油上去,這個油用不完了,就要把油扔掉;那.bit是一個自帶油箱並且加滿了油的車。我把這個車送給你之後呢,你直接開就好了,你不需要那麼麻煩,那我們其實本質上就是我們在.bit裡面內置了操作所需要的gas,這個里面內置的gas大概足夠你做1萬次操作。即使你沒有任何區塊鏈基礎知識,你都可以去擁有並且操作一個.bit,這三個就是產品功能上的差異化。
Larry:好的,其實我一直也有一個困惑,今年uniswap在前端封禁了部分俄羅斯的賬戶,tornado cash被封禁,但是我們發現這些鏈上產品只能封禁HTTP協議的網頁前端,鏈上後台依然可以使用,.bit是否可以解析到基於ICP的去中心化網址前端呢?這樣一個鏈上產品前端和後台就可以完全去中心化了。
Tim:可以的,但老實講,我覺得這個真的是被ENS帶偏了。對我們來講,我們根本不在意這件事情。就是ENS不是做什麼都是對的,只是大家覺得ENS這麼成功了,所以只要我抄他,那肯定是對的。我們有這樣的功能,但我們並不去推,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說過我們是去中心化域名,官網上寫的非常清楚我們不是域名。
為什麼是這樣呢?就是這根本就不屬於域名。其實我們怎麼去命名一個東西。決定了我們怎麼思考這個東西。當我們說這個東西是域名的時候,無論是開發者、合作夥伴,還是用戶,大家思考的時候永遠都是在想你在瀏覽器裡面可不可以訪問?你是不是可以去中心化的訪問?說實話這個概念把人給帶到溝裡面去了,現在的域名系統其實工作的已經非常好了,ENS相比他們之下,相比現有的DNS系統不存在什麼特別牛的優勢,真的從技術上角度來講。我們就講ID,那什麼叫ID對吧,如果是域名的話,沒有人會在推特上,會在極客上把自己的公司的域名,改成自己的暱稱,沒有人會拿公司的域名來作為個人身份的一種標識。
Jenny:我覺得Tim可能是一個架構師,是個developer,是做技術出身的,你要解決的是各個ID之間的生產關係對不對?你要把這個架構建立起來,但對於客戶來說,就比如說我跟Larry,那對我來說其實前端更重要。
Tim:其實不是的,對你們來講是更重要,但對用戶來講,對於廣大用戶來講沒有那麼重要。
Larry:其實是我們所要的需求,不是你們所提供的供給。從某種程度講,我就不是你們的用戶,或者說不是目標用戶。
Tim:也不是,我剛才在表達的是說是他順便能解決這個問題,但不能是說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終點了,這不是他最重要的問題。
Larry: OK,另外,我一直覺得Web3 DID類的產品想存活下來,最終的壁壘不在C端,而在B端,因為目前同質化的競爭下,C端的遷移成本很低,而B端生態形成的網絡效應才是留下用戶的關鍵因素,你認同這個觀點嗎?你們在B端生態有哪些佈局或進展?
Tim:我理解你的意思,就是B端才是基本盤,就是說這個.bit,.eth在到底在多少應用裡面能用,這是基本盤。對,所以你會看到到現在我們的賬戶都沒有全部開放,我們反而是在做很多應用的集成,今天應用集成度上可能也就是.eth和unstoppable domain和.bit的這三家走的比較前,然後ENS走的是最靠前的。然後很多項目之所以大家稱之為他為土狗的原因是說,他就壓根就沒有去花時間去做集成,然後他就拉了一些群,就開始去賣他的名字,賣完之後他就跑了,不干了。
我非常認同B端是基本盤,但B端是不是核心壁壘呢?嗯,我覺得它會是壁壘的一部分,真正的壁壘是品牌,某種意義上用Crypto的話說,就真正的壁壘是共識,而這個共識其實是組合了C端共識和B端共識的,就是C端和開發者共識。
那怎麼樣去講好這個品牌的故事,說實話,你比如說.bnb,大家都知道背後團隊是誰,用戶在為.bnb買單嗎?不是的,用戶在為Binance生態買單。部分用戶來自於幣安,他一定能把.bnb的這個變成他的用戶的符號,但他能不能走出這個事呢?我認為很難的。 .eth在賣什麼呢?其實賣的是整個以太坊的生態。因為它名字取得好,而且有一定的正統性。所以我覺得B端和C端的共識都很重要,而C端的共識,包括B端的共識其實都是在看你的敘事到底是什麼,你到底在售賣什麼。
Jenny:所以.bit售賣的是什麼?
Tim: .bit售賣的是整個Web3的ID系統,敘事上就是這樣的,整個Web3的ID,它是服務於個人和服務於組織的一套ID系統。我們的一個邏輯就是說,Web3不僅僅是區塊鏈,區塊鏈不僅僅是EVM兼容,EVM兼容也不僅僅是以太坊這一條主網,或者BNB這一條主網,所有項目都在做每條鏈上的域名系統,那我們真正做的是面向整個Web3的ID系統,這就是我們在售賣的故事。
Larry:你們的Web3 ID做了分類嗎?分了哪些類別?現在是按照什麼方式釋放的?接下來釋放計劃是怎麼樣的?
Tim:我們其實簡單粗暴,我們不是按類別去分的,我們是按那個字符的長度,然後按一定的算法比例去分的,比如larry.bit,它到底能不能開放呢?其實我們也不知道,我們這是一個隨機算法,larry.bit作一次哈希,然後呢,哈希是一個結果,哈希的結果本質上是一個數字,可能把這個數字除以100,然後取它的餘數,餘數肯定就是0到99,如果你小於60,那你就可以註冊,你大於60你就不能註冊,就通過一種隨機算法去限制的。
然後數字是現在全開放了,就是四到九位的數,四位以上的數字全開了。然後其他的類型的字符是部分開放的,新的釋放計劃老實講沒有,要根據市場成熟度來。我覺得很多項目他們可能沒有想明白,就他們今天全開放了,他們錯過了什麼。我們一開始這種漸進的釋放,堅持了一年多了吧,就是被用戶罵了很多,就是說搶不到這個名字,不夠Web3。
Larry:我看你們預留了一批域名給特定的B端用戶,只有他們才能claim,這個有沒有人去詬病不夠Web3?
Tim:有啊。
Larry:那你們怎麼看待這個不夠Web3的質疑呢?
Tim:這個本質上不是夠不夠Web3,這個本質上是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的一種衝突,他之所以罵,很重要的就是他自己沒得到,憑什麼apple.bit沒到我手上,到我手上我就能賣個好價格,但其實從整體的利益上來講,今天把apple.bit給到Apple ,Apple把它啟用了,和你把它給到一個用戶,他搶到了,那他掛一千萬美金要去賣給Apple,你覺得哪件事情對整個生態是最有用的呢?
我們會去為用戶創造真正的價值,而不是簡單的迎合,簡單的迎合肯定能讓一部分人滿意,但是在我們看來,像前兩天harmony官方來認領了harmony.bit,那這個事情所帶來的影響,一定會讓所有已經持有.bit的人手上的.bit的價值整體抬升一點點。
但是如果說harmony.bit被一個不知名的人卡在手上,甚至他也賣不出去,最終的結果是他拿到harmony.bit之後,他就會問你項目方怎麼不做事,導致我這麼好的名字現在都賣不出價格。他的心理就是這樣。他並不會說我拿到harmony.bit的時候,我去勸harmony官方說,你快來,我把這個名字送給你,你把它用起來,不會的,其實這是人類社會當中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衝突的,我們會逐步放開一些ID,人們其實關心的是說你把這些優質的名字是不是留給.bit團隊自己了,我們並沒有留給自己,我們是給到那些官方團隊了,如果最終給不出去的,可能到一定時間之後,我們再把它開放註冊,讓更多的人來搶。
說實話,真的如果我第一天上線就開放100%,我們今天沒有機會在這里溝通的,因為.bit的所有優質的名字就被少數幾個人全部擼完,整個項目直接涼涼。
Larry:最後一個問題,把ENS、unstoppable domain和.bnb放在你們的視野裡,覺得這個Web3ID的終局會是怎麼樣的?那.bit的終局又是怎麼樣的?
Tim:終局其實很難講,但我們是有信心做到第一。雖然我們比ENS晚了四年,雖然也有很多人質疑中國的團隊,但是質疑的最多的其實是中國人自己。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和決心的。首先,我們比ENS團隊勤奮太多了,我們沒有停下來過,ENS團隊已經躺平,儘管他有個龐大的社區,我覺得他今天的發展完全依賴於整個社區慣性,我覺得終局的話會像傳統互聯網域名的格局啊,會像.com一家獨大。其他的就是有很多弱小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吧,但第一梯隊只有一個,我覺得可能是完全會復刻這種模式。
Larry:所以你覺得你們會是第一梯隊的那一個對嗎?
Tim:我們的目標一定是做第一梯隊!
非常感謝Tim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了一幅不同於市場視角的Web3 DID全景,也祝愿.bit早日躋身crypto世界中Web3DID生態的第一梯隊。
關於我們
BinaryDAO是一個專注項目研究的半封閉式DAO組織,源於幾家WEB3投資機構的聯合投研,主要面向VC和研究員,以研究項目為抓手,熊市注重深度,側重二級結構性賽道龍頭;牛市注重廣度,傾向一級趨勢性熱點。
至今我們已經在DEFI2.0,衍生品,ZK,NFTFi, SocialFi等多個板塊進行了超過50個項目的研究和探討,我們計劃在這個熊市對各個板塊200個代表性項目進行相對的深度研究,歡迎有意向和我們一起完成這200個項目的研究員和VC朋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