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白話區塊鏈的第1437期原創

作者|

JackyLHH

出品|白話區塊鏈(ID:hellobtc)

有網友發微博稱跟朋友吃飯三個話題不能聊,其中之一便是區塊鏈。確實區塊鏈對很多人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新概念,僅有的一點認知也是來源於各種良莠不齊的媒體報導和以訛傳訛的道聽途說。

事實上,對於區塊鏈的誤解非常多。今天,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最常見的幾個誤解。

比特幣=區塊鏈/ 區塊鏈=比特幣

將比特幣和區塊鏈混為一談是很多外行人常犯的錯誤。事實上,是先有比特幣,後有區塊鏈。

2008 年,中本聰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2019 年比特幣誕生。 2011 年,吳忌寒翻譯比特幣白皮書時,將白皮書中的“chain of blocks”翻譯成了“區塊鏈”。

隨著比特幣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後來人們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底層技術稱為“Blockchain(區塊鏈)”,“Blockchain(區塊鏈)”一詞也在2016 年流行開來。

所以,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區塊鍊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在《區塊鏈有三層含義,第一層來自比特幣》一文中,我們用過一個比喻來說明兩者的關係:

如果把區塊鏈比作麵粉,那麼比特幣就是用麵粉做出來的麵條。麵粉當然還可以用來做饅頭,做花卷,只不過用麵粉做出來的第一種食物是麵條。

區塊鏈不可篡改,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在很多媒體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區塊鏈不可篡改,保證數據的真實性”等類似語句的描述。這其實是不夠嚴謹的描述。

事實上,任何區塊鏈都存在數據被篡改的可能性。

對於採用PoW 共識機制的區塊鏈,通過算力來競爭記賬權,比如比特幣、萊特幣。如果你掌握或是控制的算力,佔據了該區塊鏈全網算力的51% 及以上,就可以篡改歷史數據了。這稱為”51%攻擊“。

對於採用PoS 共識機制的區塊鏈,只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節點聯合起來就可以做惡,篡改歷史數據。

所以,並不是區塊鏈上的數據不可篡改,而是篡改的難度大。對於比特幣這種算力非常大的幣種,個人發動“51%攻擊”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另外,區塊鏈可以保證鏈上數據不可篡改,但不能保證上鍊的數據是真實的。舉個例子,在一個運用區塊鏈技術做產品溯源的場景中,如果一位農民伯伯把昨天摘的綠色水果填成是今日採摘的並將數據上鍊,消費者或是供應鏈中的其他人通過區塊鏈溯源,看到的也是今天的日期,區塊鏈不能判斷上鍊數據的真實性。

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投機,炒作虛擬貨幣

提到區塊鏈,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投機,炒作虛擬貨幣。目前,區塊鏈技術還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再加上相關政策的不完善,投機、炒作虛擬貨幣的行為非常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投機。

任何一個新技術,從產生、發展、成熟到最後的大規模落地應用,都需要花費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區塊鏈技術亦是如此。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科技巨頭在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實際的商業問題,比如支付寶:

對於新技術,誤解是不可避免的,關於“區塊鏈”,你還知道哪些誤解?歡迎在留言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