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正在飛速發展。
然而,滿足Web3構建的需求並非易事。這其中包含了技術、設計、運營等多個環節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個分散化的網絡環境中獲得用戶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有效的方式喚起用戶“當家做主”的意識,參與到Web3的構建中,共同創造出一個對所有人都有價值的網絡。
這就引出了“ co-builder ”概念。
當前多數Web3項目通過權力下放、通過Token賦予用戶治理權投票權等方式,激勵用戶參與網絡的構建或者社區的治理。相對的,用戶參與共建不僅可以幫助項目實現去中心化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它將賦予每個用戶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使他們真正成為網絡的主人。
然而,由於區塊鏈的誕生更偏金融屬性,導致當前Web3用戶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各類幣價波動以及賺錢方式上,而非共建。加之,在習慣了傳統互聯網“提供什麼產品,使用什麼功能”的背景下,項目方很難引導用戶進行共建。
困境
當下的Web3,即使是共建模式較為成熟的DAO賽道,用戶活躍度與參與治理的意願也很低。以最為知名的MakerDAO為例,
根據Dune數據追踪,自2021年5月後,該項目活躍度逐漸降低;與此同時,活躍個人用戶的幣種逐漸緊縮,尤其到2022年5月後,活躍個人用戶的數量逐步將至歷史最低。
除DAO以外,另一些需求活躍用戶的賽道,諸如GameFi亦是如此。以知名項目Axie為例,
儘管我們可以看到Aixe的用戶量在不斷增長,但近2年來交易量卻一直保持歷史低水平。顯然,這個數據更能說明整個產品的用戶活躍度。
包括NFT賽道,
根據NFTGo的數據,NFT市場的持有者不斷增加,但交易者數量則隨著NFT熱度下降而迅速下跌。
種種跡像都在表明,Web3早期“用愛發電”的共建模式已到達瓶頸。項目方需要尋找激勵用戶積極參與的新方式,而筆者認為Web3營銷增長平台將會是引導用戶成為Web3 Co-Builder的重要工具之一。
解決方案
Web3營銷增長平台不僅能滿足Web3構建需求,而且可以通過一套“組合拳”分別進行用戶教育、品牌曝光提升以及社區建設。
Step 1,品牌曝光
對於初創Web3項目來說,品牌曝光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樹立品牌形象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吸引潛在用戶。
經驗來說,傳統做法中通過PR去宣傳,效果及性價比遠不如使用營銷增長平台創建品牌曝光活動。
隨便在Galxe和TaskOn上找一個以推特曝光為主的品牌活動,
活動 | 獎勵 | 參與數 |
NFT | 26.3K | |
CAP | 22.7K |
這些活動提供了一系列增加品牌曝光的任務,如關注項目推特、與項目推特互動以及分享項目的社交媒體帖子等- 不僅能提高項目的知名度,也能通過變相的裂變吸引更多的潛在用戶。在用戶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項目的品牌信息和價值主張被廣泛傳播,從而提高了項目的品牌影響力。
Step 2,用戶教育
當用戶接觸項目後,用戶教育將是最為重要的環節- 一方面可以快速承接用戶試圖了解項目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用戶的迅速流失。再加上通過教育,可以篩選出早期忠誠用戶。而這些用戶將是項目能夠持續向上共建的關鍵。
比如,TaskOn本身就為自己設置了新手引導模式,並設置了兩個最簡單且依然有豐富獎勵的活動去提升用戶參與的興趣。
通過Web3營銷增長平台,項目可設計一系列教育性質的任務,如學習項目背景、理解項目的技術原理、價值主張以及收集建議等。通過完成這些任務,用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項目,提升參與興趣,更好地參與後續項目的共建。
Step 3,社區建設
當項目擁有第一批早期用戶後,就可以持續探索社區建設,不僅方便用戶了解項目動態,還可以通過社區引導用戶參與更多的治理與建設。
Web3營銷增長平台可以基於社區設計一系列參與建設的任務,如參與社區討論、提供項目反饋、參與項目的決策等。這些任務鼓勵用戶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增強了社區的活躍度和凝聚力。同時,用戶的反饋和建議也能幫助項目團隊更好地改進項目。
結合以上三步,通過Web3營銷增長平台,項目可以更有效地制定”Buidl2Earn“策略,全面、有效引導用戶參與共建。
結語
在Web3的世界中,營銷增長平台如Galxe、TaskOn等正展現出其巨大的價值。它們以創新的方式滿足Web3構建的需求,通過激勵機制使用戶參與到Web3的構建中,推動了Web3項目的快速發展和壯大,也讓用戶的貢獻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和獎勵,使得他們願意持續地、積極地參與到Web3的構建。
隨著更多Web3項目的出現,營銷增長平台的作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一方面,營銷增長平台需要進一步創新,提供更多元化、更個性化的任務,以滿足Web3構建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營銷增長平台需要進一步完善其激勵機制,以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到Web3的共建中。
總的來說,營銷增長平台在Web3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Web3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項目借助營銷增長平台獨特的方式實現用戶共建,滿足Web3構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