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洪流的衝擊下,那些富有激情的聲音還能持續多久?我們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遺忘這些聲音,甚至連區分事物的美醜都變得困難,逐步淹沒在敘事的漩渦中?我們需要一個工具,將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進行標記和記錄。
文/ 翁浩,歪脖三觀聯合發起人
編輯/ 卡卡
01、從羅剎海市說起
聽說刀郎的新曲《羅剎海市》播放量已破80億。相當於每個地球人都聽了一遍。我也貢獻了兩次播放量。但我得坦白,開始所期望的刀郎的歌聲,並沒有讓我那麼“入迷”。但歌詞的故事,又是另一碼事了。
蒲松齡的原著裡,詳細描繪了一個羅剎國的故事,與龍的國度相對。這其中還有一個勇士——馬驥,飄洋過海的他,經歷了兩個王國的風雲變幻,最終選擇回歸故土。而這個羅剎國的人們有一種獨特的審美——他們認為醜就是美。換句話說,這是一個一切都被顛倒的世界。
故事雖然聽起來荒誕,但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裡,卻一點也不罕見。在這個社會風氣日益浮躁的時代,每次看到綜藝節目可愛靦腆的當紅流量歌星,卻穿著奇裝異服在自己的音樂會上唱著改變後稀奇古怪的歌曲,就讓我大惑不解。
很多視頻和文章解讀都說,《羅剎海市》是刀郎對樂壇那些大佬們的“開火”。沒錯,他的歌詞刀刀見血。但在我看來,這首歌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大的共鳴,關鍵在於它觸動了大眾的內心。 99%的勞苦大眾,在這首歌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齊刷刷地投出了贊成票。那些為生活忙碌奔波、為家庭拼搏的人們,他們可能在流量平台上,鎂光燈下沒有發言權,無法誇誇其談。但他們的感受、經歷和努力卻構成了社會的基石。 《羅剎海市》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聲音,一個能夠與之共鳴的旋律。
而那1%的“精英們”,無疑是被這歌中的信息所驚擾。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和大眾並不完全相符。他們可能習慣於從高處看人,但這首歌提醒了他們,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普羅大眾。
在即將到來的時代,在音樂、藝術甚至在生活中,真實的情感和共鳴遠比表面的稱號和地位更為有力。
02、大眾的智慧
“民眾需要精英來領導”,這一敘事被不少自視為精英的人群奉為圭臬。但真相是這樣嗎?難道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得依賴於少數“天才”而非廣大民眾?
James Surowiecki於2004年寫了《大眾的智慧》,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藻、而是用實實在在的事例告訴我們:在特定條件下,大眾的判斷甚至可能超越專家。其中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故事是關於猜測公牛重量的公眾活動。
故事發生在1906年,來自英國的Francis Galton、一位著名的統計學家和達爾文的堂兄,參觀了一個鄉村市集。在市集上,有一個競賽活動,邀請公眾猜測一頭被展出的公牛的重量。那些參與的人需要付費,然後寫下他們的猜測,最接近的猜測者會贏得獎品。
Galton對這個活動感到好奇,並決定對其進行分析。他收集了所有的猜測,希望通過這個實驗驗證“大眾的愚蠢”。但是,當他計算所有猜測的平均值時,卻驚訝地發現,這個平均值(1208磅)非常接近公牛的實際重量(1198磅)。自己“驗證大眾愚蠢”的實驗,最後成為了推翻這一判斷的鐵證。
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提及那本經常被引為群體愚昧的反面教材《烏合之眾》。單是這個標題,就彷佛是個無形的大錘,砸向那些試圖表達自己觀點的“普通”人。但事實上,書中所描述的群體,實際上都是被特定敘事洗腦後的群體。
例如,在《烏合之眾》中,描繪了一個例子,當時報紙上報導兩個小女孩在塞納河溺水身亡的報導。於是許多目擊者紛紛表示他們認出了這兩個孩子,所有的證詞似乎都高度一致,以至於預審法官毫不猶豫地簽署了死亡證明。但是,在葬禮的前夕,突然發現那兩個被認為已經死去的小女孩其實還活著。因為媒體的引導,從普通人到專業人士出現了群體性誤判。
臭名昭著的戈培爾有一句名言: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複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許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但如果缺乏公眾性平台,允許具備批判性思考的人發聲,又如何能夠戳破謊言呢。
一旦敘事權力被高度把控,大多數的人在這樣的群體中,原先的個性便會消失,他不再能夠獨立思考,而是隨大流,無意識佔據上風。這些是典型的群體心理特徵。他們的行為,恰恰說明了一個事實:當個體失去了批判性思考,變得隨波逐流時,他們才可能淪為那“烏合之眾”。
因此,我在之前關於《數據共鳴:重構信任體系》的論述中,表述了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個體集結成的群體,它們所蘊含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反觀那些被單一敘事所操控的群體,往往才是真正的“烏合之眾”。
03、敘事的權力
坐在沙發上,手中捧著一杯熱咖啡,看著手機屏幕上滾動的信息流。 Google的搜索結果,ChatGPT的AI答案,Facebook的朋友分享,CNN,美聯社,路透社等主流媒體,在不停給我餵入“多彩”世界。我毫不猶豫地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要理解這背後的力量,首先要看看那些控制這些信息源的巨頭們。
目前主流互聯網媒體:
- Google的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
- Facebook的創始人Mark Zuckerberg
- YouTube的CEO Susan Wojcicki
- Instagram的CEO Adam Mosseri
轉到傳統媒體:
- FOXNews,泰晤士報的擁有者Rupert Murdoch
- CNN的CEO Jeff Zucker
- 路透社的創始人Paul Julius Reuter
- 美聯社的創始人Moses Yale Beach
- 法新社的創始人Charles-Louis Havas
- 再比如好萊塢的電影公司:
- 米高梅的Marcus Loew
- 華納四兄弟
- 哥倫比亞影業的Coen兄弟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了近期備受矚目的OpenAI和World Coin的Sam Altman。 AI很有可能主導未來的敘事權力。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這個群體掌握著這個世界的敘事權力。
不久前,澳洲前總理Kevin Rudd對Murdoch控制的澳大利亞News Corp發起了國民請願,超過50萬人簽名,點明了這家媒體帝國在操縱輿論、壓制不符合其利益的報導方面的行為。當政府有不利於這個跨國集團的言論時,所有News Corp控制的地方報紙都會在頭版頭條對其發起攻擊。真相,或者說我們對真相的理解,往往由這一小部分的機構和個人所塑造。
我想說,當你下次看到一個新聞或故事,不妨問下自己:“這是真實的麼?”我們都應該追求真相,而不是接受別人為我們提供的敘事。
04、真相的守護者
在資本和大數據盛行的今天,我們這99%的大多數,面臨一個挑戰:如何從淹沒我們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出一粒真實的沙粒?雖說每個人都擁有一雙獨立的眼睛,但在這廣闊的虛擬沙灘上,我們的視野又如何避免被這強大的資本和數據雙重陰影遮擋?
隨之,另一個問題跟隨而來:這一粒真實的沙粒,我們應當如何保存它?
這讓我想起了歌手刀郎的歌詞,充滿了對時代的挑戰。然而,在數據洪流的衝擊下,那富有激情的歌聲還能持續多久?或者說,我們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遺忘這些聲音,甚至連區分事物的美醜都變得困難,逐步淹沒在敘事的漩渦中?
這個時代,真相的燈塔是何其重要。我們需要一個工具,不僅能幫助我們篩选和解析信息,還能將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進行標記和記錄。這個工具,應當能反制敘事的操控,提供給我們一個聽到大眾聲音的選擇。
而這個的工具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 時間戳和驗證:每當你遇到某條新聞或傳言,這個工具會賦予信息一個時間戳和驗證機制,確認其來源和時效,就如同為它打上品質保障的標籤。
- 不可篡改性:想像下,一旦某條信息被廣大有批判性的大眾認可,它就會如同歷史中的里程碑,堅不可摧,歷久彌新。
- 分佈式存儲與去中心化:這個系統能夠確保每個人都持有信息的一部分,確保其不被任何單一的實體掌控或篡改,增加了信息的信譽度。
- 透明度與公開性:這一技術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公開、自由地查看和驗證信息,使真相不再被某一方遮掩或操縱。
最最關鍵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訪問這個網絡,存儲蓋有時間戳的信息。這就是區塊鏈的魅力所在,也是我願稱之為所說的“真相網絡”。在這裡,每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批判地挑戰和記錄每一個現象,追尋真相,守護我們的歷史。
比如說,當你看到一個新聞標題宣稱“巧克力可以幫助減肥!”你不禁心生疑惑,問道:“真的嗎?”若有這樣的工具,各種獨立的研究可以匯聚在區塊鏈上,具備批判思維的大眾直接查看與這個聲明相關的所有研究,了解其背後的真相,最終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並且逐漸匯聚成為群體的共識。
尋找真相絕非易事。單憑淺嚐輒止的手機瀏覽和隨意看的視頻,真相往往會與我們漸行漸遠。維護真相的責任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它需要我們的深入思考。每當我們開始質疑、核實或分享信息時,我們其實都在為真相網絡增添價值。
最後,我想問你一句簡單的問題:你願意存儲一份真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