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澤龍編輯| Tong 來源| PANews

熊市漫漫,冬季清冷,跑路的跑路,套現的套現,區塊鏈行業成了看似一地雞毛的地方。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在冬天嘆息或者扼腕,總有一些人是在這個季節積蓄能量,而後逆勢生長,一眾正規軍——頂尖高校為我們呈現了這樣的可能性。


近日,據麻省理工學院新聞網站,該學院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加密貨幣Vault,這是一種擴展性極高的加密貨幣,原文中給出了一個亮眼的數據,由於對需要驗證的區塊數量進行了精簡,同時以新型的分片(sharding)技術取代了默克爾樹(Merkle Tree)這一數據結構,Vault在實驗條件下,能將用戶涉及的相關數據量相較比特幣減少99%,較以太坊減少90%。


1.jpg

@MIT News

這個項目有趣的地方在於,Vault並非是從零開始做出的成果,正如該學院自己的新聞網站上所指出的,該校研究人員是在一個名為Algorand的公鏈上搭建的。

The researchers built their system on top of a new cryptocurrency network called Algorand — invented by Silvio Micali, the Ford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at MIT — that's secure, decentralized, and more scalable than other cryptocurrencies.

而Algorand這個項目,是麻省理工的教授、圖靈獎獲得者Silvio Micali帶領MIT的一眾明星學者創建並推進,Algorand項目也於2018年10月份獲得了高達6200萬美元的融資。

2.jpg

@Coindesk

如果我們按圖索驥,就會發現,MIT在加密貨幣/區塊鏈領域,有著更大的企圖心與作為。對於業界多有討論的區塊鏈的Layer 2——閃電網絡(the lightning network)方案,MIT親自上陣,參與了該項目產品管理;


此外,麻省理工還依托旗下的MIT Press 與MIT Media Lab 推出了《數字貨幣計劃》(digital currency initiative),對加密貨幣或者區塊鏈領域內重要的、前沿的技術/問題進行評述,例如前文所提到的閃電網絡,再例如法定數字貨幣,都在該計劃的評述範圍內。可以說麻省理工建立了從底層公鏈,到上層的應用,再到區塊鏈研究、分析、評論這一系列框架的基本搭建,彰顯了一個牛校的出色研究與應用能力。


東海岸的MIT並非獨領風騷,因為西海岸的斯坦福也做出了非常漂亮的成績,後者甚至在Coindesk給出的美國區塊鏈十強高校中,名列第一。


據彭博社報導,斯坦福最近在加密貨幣領域的一則消息是,由其領銜,同另外六個頂尖院校合作,開發一種新的加密貨幣Unit-e,該貨幣定位自身為日常使用的貨幣。它設定的TPS是10,000,相比較之下Visa的TPS為1700。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Unit-e這個項目還得到了Pantera Capital 投資,後者為該項目帶來了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南加大、華盛頓大學等大學的專家,覆蓋了經濟、計算機科學與加密領域,為該項目的實現錦上添花。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推進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研究,斯坦福大學甚至推出了一個CBR(Center for Blockchain Research),即區塊鏈研究中心,組織加密學、計算機、經濟學的教授/博士生研究成果,為行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3.jpg


令人稱道的是,該中心的Bunz研究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數據結構——RSA累加器,能夠有效解決UTXO數據集過度膨脹的問題:以比特幣為例,要運行一個完整的比特幣客戶端需要160G的存儲空間;


利用了RSA累加器進行優化後,UTXO整體的大小會降低到1.5KB,這相當於將存儲的佔用縮小為了之前的千分之一的規模,極大地提升了運行全節點加密貨幣的普適性。


有趣的是,最近大熱的Grin項目的核心開發者、深度參與Mimblewimble協議的開發人員,Ignopeverell在官方論壇上指出,RSA累加器是一項令人激動人心的項目,我們當然要對其保持關注。


"We should definitely pay attention......But this could be very exciting"


此外,斯坦福區塊鏈研究中心比較知名的研究成果還有子彈證明機制(Bulletproofs)、恆星幣共識機制(The 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可驗證的延遲功能(Verifiable Dealy Funtions)等,這些都在Coindesk、 Breaker等知名媒體上得到了深度報導並引起業界廣泛的關注。


相比MIT,斯坦福的區塊鏈研究也基本覆蓋了從底層公鏈,到上層應用的完整架構,但不同的一點是,斯坦福同業界的聯繫更加緊密,如Ethereum Foundation、Protocol Labs、Polychian等知名機構與基金,都對斯坦福的CBR進行了資助。


除去這些自上而下(top-down)的研究計劃或者項目,部分高校還由學生自發組織(bottom-up)了相關的研究項目或者社團,推廣區塊鏈與加密貨幣。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B@B(即Blockchain @ Berkley)社團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據自媒體矽谷密探報導,綜合整理B@B官網信息後發現,作為一個早在2016年成立的學生組織,迄今為止,B@B已經成為一個集授課(面向全校)、研究、設計(主要是UI/UX等,目的是推動區塊鏈的大眾化)、諮詢(面向灣區的企業)於一身的組織。甚至21歲的社團學生領袖已經有足夠的資質擔任講師,且由其擔綱的相關課程還會計入學分。並且,學校還會組織灣區的企業、風投基金同B@B對接,使該社團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4.jpg

Logo@Blockchain at BERKELEY

中國方面,頂尖高校也嘗試著推進一些區塊鏈的項目,最為知名的莫過於2018年開始,由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姚期智教授領銜的Conflux項目,該項目致力於打造更好的公鏈,提升區塊鏈的擴展性,實現以太坊為實現的遠景——世界計算機,據彭博社,該公鏈目前TPS可達6500,未來可以支持至少20000以上的TPS。同時,該項目還獲得了紅衫中國、順為資本、F2poo、火幣等頭部資本或幣圈企業的投資。再例如,清華同阿爾山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在清華校園內試驗了一款法定數字貨幣錢包,該錢包中的數字貨幣同法幣是一比一的錨定比值,並在清華校園內的一個咖啡館進行了實驗。


此外,中國地區還有60餘家區塊鏈實驗室,一般由政府或者企業或者高校、企業聯合創辦,地域範圍上基本集中在北上廣深杭成等城市,內容上也基本覆蓋了從研究到應用再到創投等領域,基本形成了一個相對健全的體系。相對知名的有人大的“大數據區塊鏈與監管科技實驗室”、清華大學區塊鏈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北大光華區塊鏈實驗室等。

不過,國內高校的區塊鏈項目也好,研究也好,儘管在觀感上有一定的體系,但是同美國同類高校相比,依然存在明顯的短板:1.同業界力量的合作不夠,以斯坦福的區塊鏈研究中心為例,其同以太坊基金、Protocol實驗室等業界領先項目或公司有著十分密切的合作,無論是資金支持還是技術研發上,相比之下國內的項目或者實驗室則缺乏這類合作;2.國內由頂尖高校領銜的項目十分稀少,方向也比較單一,目前筆者根據公開信息所查到的的國內頂尖高校區塊鏈項目僅有Conflux,以及上文提到的法定數字貨幣錢包實驗,而相比之下無論是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還是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學,其從教授到學生,創辦或參與了多個區塊鏈項目,例如Algorand、Unit-e以及最新的Vault,同時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閃電網絡也是他們的傑作。

宏觀來看,自去年Coinbase發布《The rise of crypto in higher education》報告顯示42%的全美Top 50 高校開設區塊鏈課程以來,前不久鳳凰科技顯示,全美開設區塊鏈課程的高校已經由23所上升到了52所,美國前十的高校包括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均已開設相關課程。且今年各校的課程,已經由原先傳統的、強調技術為導向的密碼學課程,轉向涉及大數據、AI、金融、商學、法學及其他基礎學科的綜合性科學,授課形式也從授課轉變為了授課與研究並重。相比之下,據鏈塔智庫報告,中國的高校共8所開設了相關課程,數量較少,角度也比較單一,基本都是計算機方向的課程,且基本都面向研究生,受眾較小。

總結來說,愈發多的高校進軍區塊鏈領域,且強調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與產學研的結合,一方面說明頂尖高校的作為給其他高校產生了示範,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界愈發地重視區塊鏈的價值,而無論數字貨幣的行情如何。而在這漫漫熊市中,國內高校也尤其應該目光高遠,瞄準世界的一流水平,將自身的區塊鏈教學、研究水準努力向上提升,爭取在下一個牛市來臨之際,做執牛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