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Bankless
作者| Donovan Choy
編譯| Jordan,PANews
過去幾個月,加密行業遭受的打擊可謂史無前例:身家數十億美元的加密貨幣銀行面臨破產危機、最大的對沖基金通過拋售NFT來以應對清算、中心化加密機構面臨崩盤……但令人驚訝的是,在經歷了這場風暴之後,DeFi卻依然屹立不倒,相信這也正體現了加密社區一直對外宣揚的價值主張——打造一個面向全世界的開放、公共、可訪問的金融生態。
正因為如此,DeFi永遠不會消亡。
為什麼會說DeFi永不消亡?
設計一個強韌的經濟體系,首先要認清這個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並接受人類貪婪無知的本能。此外,你還要明白經濟體系的強韌度與牛市表現無關,主要取決於在沒有監管機構或是巨頭乾預的情況下是否有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其次,判斷一個經濟系統是否能在金融市場中有足夠的強韌,以下幾個問題也至關重要:
1、系統是否能有效清除壞賬?
2、對於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系統是選擇淘汰還是支持?
3、在系統性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前,能否做到以上兩點?
4、當系統性風險出現時,能否能通過最小化積極管理(active management)和負面外溢(negative spillover)來解決問題?
事實上,與中心化金融系統相比,去中心化金融系統與以上這些目標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無論從協議代幣經濟體系的設計角度來看,還是從日常財務管理以及資產負債表的健康狀況來看,DeFi體系中的一切都在區塊鏈上,而且是公開透明的,任何人都能觀察並實時監控到,每個人都能清楚了解巨鯨的投資動向和潛在風險。
我們常常看到主流媒體會將DeFi描述為“金融領域的狂野西部”,但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因為DeFi自我監管機制其實非常完善——
DeFi的自我監管
以Lido Finance和Solend為例:
由於Lido質押了近三分之一的ETH總供應量,在過渡到權益證明後,可能開始對以太坊構成中心化威脅。因此,Lido發起了治理提案投票,決定是否該限制存入流動質押協議的ETH數量。結果,該自我限制的治理提案未通過,隨後便新增了8個驗證器,用於進一步加強Lido驗證器集的去中心化程度。
作為Solana鏈上最大的借貸協議,Solend面臨著更為急迫的處境。人們發現,假如SOL價格繼續下跌,那麼對某個巨鯨的保證金頭寸(1.7 億美元)進行清算將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並對整條鏈造成嚴重影響。為此,Solend開發人員向社區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提案,比如接管巨鯨賬戶並執行安全清算,但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引入一項新規則——將藉款額度限制在5000萬美元以內(該巨鯨借了1.08億美元)。
當然,儘管在採取相關治理後Lido和Solend很可能還是無法走出困境,但僅憑這兩家平台的治理過程就已經能感受到DeFi的獨特之處了。
得益於區塊鏈規則和鏈上活動的透明性,由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社區目標一致,共同致力於問題的解決。以上提到的這兩個案例都是社區成員在發現危險信號後及時跟進,經過深度的技術探討最終給出解決方案,防患於未然。
反之,假如人們對這些風險選擇視而不見,那麼系統勢必會遭到惡意攻擊,後果將不堪設想。那麼對於此類問題到底有沒有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呢?對此,TradFi(傳統金融)的回答是這樣的:“政府會通過法律來解決”,而DeFi的回答則非常酷:“一切都讓代碼來決定。”
中心化金融的衰落
相比於DeFi的積極自救,在過去一個月裡如多米諾骨牌般紛紛倒下的加密銀行就顯得被動許多。事實上,這場風暴的中心就是加密領域最重要的對沖基金——三箭資本其流動性問題早在6月中旬就暴露了出來,當時三箭資本已經遭到場外交易平台的清算,總額高達4 億美元。
很快,三箭資本的清算事件又揭露了加密銀行其他高風險影子交易問題:挪用儲戶資金,比如BlockFi向三箭資本提供了10億美元的超額抵押貸款,Voyager Digital向其提供了約6.7億美元的貸款。儘管Voyager Digital的資本比率相對比較安全(貸款利率僅為4.3%),但由於做了一個錯誤決策,將超出其資本總量兩倍的集中貸款提供給了三箭資本,最終導致其也身陷困境。
當然,金融領域的風險交易無處不在,而不僅僅只發生在加密銀行。問題的關鍵在於當風險來臨時,系統該如何治理和處理他們。
與DeFi處理風險方式不同的是,由於加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是中心化的,因此社區無法進行獨立調查,而加密銀行這些過度槓桿化和冒險的交易也只有在紙包不住火的時候才能被外界所知,而到了這個階段,一切都為時已晚。這種“中心化”加密銀行的最大問題,就是大部分交易都是閉門進行的雙邊場外交易,只有內部人員才能知道,他們只會在發生流動性危機後才公開信息,因為這是在法律上取回資金的唯一條件。
DeFi的公開透明可以避免“中心化玩家”帶來的風險
如果想深入了解DeFi的比較優勢,那麼可以看看中心化參與者如何進行去中心化交易。
讓我們來看看三個例子——
示例一:Celsius
Celsius問題被首次曝光,其實是因為他們在一系列鏈上貸款中有資不抵債的跡象,比如在Maker金庫內有一筆17,900枚WBTC的質押交易無法償還,Celsius急忙補充資金,避免因比特幣價格下跌導致抵押物遭到清算(這筆貸款已在7月7日足額還清),很快Celsiu的其他貸款問題接踵而至,包括一筆在Avalanche鏈上45.8萬枚stETH質押,還有在Compound和Oasis上的貸款質押。
一開始,Celsius首席執行官還信誓旦旦表示不會出現問題,但由於Maker、Avalanche和Compound在區塊鏈上的交易都是公開透明的,因此加密用戶很快便發現了潛在風險,也開始對社區進行預警。果不其然,Celsius很快就宣布暫停提幣,雖然警鐘敲得略晚,但如果沒有DeFi的公開信息,可能會有更多人遭受損失,問題也會持續更長時間。
示例二:Terra
其實,Terra這場災難最初也是因為DeFi的透明性才被發現,因為Terra的流動性在Curve協議上快速枯竭,“UST兌換率在5月7日週日第一次受到壓力,主要源於USTw -3CRV Curve資金池的一筆8500萬美元的UST到USDC的兌換……這單大宗交易更加動搖了公眾對資金池流動性提供者的信心,人們紛紛迅速提取他們的3CRV,導致5月8日資金池UST:3CRV降至77%:23%。”
之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
數百萬Terra投資者開始恐慌,Do Know在推特上發表了“將部署更多UST” 的知名言論,而Terra背後的中心化實體Luna Foundation Guard則開始轉手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來穩固其算法穩定幣。所有這些操作,都沒有基於智能合約規則,結果當Anchor的“洪水”傾瀉而出,Terra崩盤了。
示例三:三箭資本
就三箭資本而言,許多分析師都知道其資產負債表不健康,因為鏈上數據清楚地證明他們於今年五月在LUNA鎖倉中損失了5.6億美元,之後又在七月份下架了stETH頭寸。 3AC 破產的謎團並不完整,但一些碎片信息足以讓我們推測出其問題所在。
最終,你會看到這些中心化玩家紛紛快速臨近破產,為什麼要走到破產這條路呢?因為CeFi 平台之間的高風險和槓桿閉門雙邊交易只能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也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而且說不定能在法庭上為自己博取個比較好的結果。相比之下,DeFi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因為在公開透明的前提下,你無法和智能合約爭辯。
以上三個示例都證明了一點:Celsius、Terra和三箭資本都不是真正的鏈上DeFi,我們也只有在黑夜來臨之前才了解到風險,這種危機的確很難徹底規避和預防,但如果他們是真正的DeFi,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結語
貪婪和愚蠢或許是人類的本性,正如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大衛·休謨所言,真正有彈性的政治經濟體系應該建立在人性基本事實之上,他這樣說道:
“每個人都應該被認為是一個無賴,在他的所有行為中除了個人利益之外沒有其他目的。我們必須通過這種利益來管理他,儘管他依然貪得無厭和野心勃勃,但卻會願意為公共利益而尋求合作。”
DeFi的優勢,其實就是利用了人類的本性,然後圍繞這種本性設計了冷酷無情的智能合約。在DeFi中,代碼就是清算人,代碼就是結算引擎。所以你會發現,Celsius、Terra和三箭資本倒下了,而Aave、Compound和Maker等主要DeFi協議卻運轉良好,比如2022年6月,Compound、Aave和Maker就順利完成了“9位數”的清算交易,其中Compound清算額約為990萬美元、Aave清算額約為260萬美元、Maker清算額約為4900萬美元。
在DeFi中,沒有閉門談判,沒有將問題推遲到法院,沒有遊說監管機構,大家只做一件事:遵守智能合約,而這其實不就是一個彈性經濟體應該有的樣子嗎?
這,就是De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