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錢包的現狀、困局、展望
作者:chain.eth|投研公會-研究員
Twitter:@xiaguo19
老韭菜有幾個比較執著,但總是折戟而歸的賽道:錢包、隱私、DAO。
這幾個賽道在老韭菜的觀念裡,總是被寄予厚望,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跑出特別頭部的項目。尤其錢包,兩輪週期下來,幾進幾出,埋了不少人,也還有不少人依然鐵頭堅持己見。
作為資深老韭菜,我試著拋開倉位、傳統觀念、老韭菜守舊思維來仔細思考錢包這個賽道的現狀、困境、展望。
現狀——市值低,名不副實
對於一個普通區塊鏈用戶而言,日常手機端用到最多的兩類軟件是:交易所app、錢包app。而用戶的區塊鏈資產大體也在這類軟件中存放或者呈現。
截至目前,市值排名TOP20的資產中,有一個是交易所資產,即BNB,錢包類資產為0。放大到TOP100,交易所資產佔據5席,錢包類資產依然為0。
在一個時常面臨監管風險的行業,中心化交易所則是被監管的首要對象,每當出現這類真假新聞、“內部消息”的時候,投資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資產從中心化交易所提現到錢包。在老派的行業觀念裡,錢包“存放”資產=鏈上存放資產,而資產放到一個自己唯一擁有私鑰的鏈上地址則是比中心化交易所更加安全可靠的地方。這時候,對於普通用戶,錢包顯得不可或缺:快速生成地址、備份、轉賬、查詢、顯示。
比如,2017年“94”監管風波時,Imtoken一躍成為了當時全球用戶用的最多的錢包,大量中心化交易所(火幣、okex、比特幣中國等)的用戶將資產提到錢包,以規避交易所關停可能帶來的資產丟失。基於此,Imtoken快速積累的用戶,奠定了未來兩年的行業地位,成為了那時的當紅辣子雞。很快,IDG領頭了其A輪投資。
錢包的使用普遍性與行業重要性似乎是共識、有目共睹。這樣的共識,與其市值一對比,往往會被認為嚴重低估,是買入的好機會。
但是,很遺憾,市場並沒有給予我們期待的反饋,錢包類項目的市值始終低迷。
現狀——淪為巨頭的工具
簡單看一組過去的融資信息:
2016年6月,imtoken獲得傳統機構天使灣天使輪融資;隨後,IDG資本領頭了其A論融資。
2017年6月,Blockchain獲得40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8年4月,TP錢包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2018年8月,幣安宣布收購錢包服務商Trust Wallet。
2020年5月,幣安宣布投資錢包服務商Safepal。
2020年12月,麥子錢包(Math Wallet)完成幣安領投的1200萬美元B輪融資。
2021年11月,Coinbase收購錢包服務商Breadwallet。
2018年以前,錢包的融資,基本以機構投資為主。 2018年之後,則主要是以頭部中心化交易所收購、投資為主。
變化的原因,不難理解。隨著加密資產交易用戶和資金規模的暴漲,交易所成為了絕對的行業巨頭,手裡擁有巨量的資金以供買買買。出於利益考慮,平台方擁有足夠的動力去努力維持並加強自己的壟斷優勢和地位。
與此同時,區塊鏈行業本身也在最近幾年高速發展,過去二級市場“交易”是行業唯一的需求和場景。但現在DEX、Defi、NFT、Gamefi、Social的興起,使得用戶的使用場景不再局限於中心化交易所的二級交易,用戶可以選擇將資產提到鏈上(錢包),去玩各類有趣、有賺錢效應的應用、協議、金融產品,並且需求強勁。而錢包則是承載行業此類新需求最好的工具和入口。
中心化交易所不做出改變,而固守CEX,必然帶來用戶和資金的大量流出。
在頭部中心化交易所有錢又有動力的情況下,花錢收購則是最高性價比、最高效的方式。這時候,錢包作為多鏈結構下的用戶使用入口,當仁不讓成為了頭部大所收購、戰投的對象。
對於錢包服務商而言,盈利本身存在的困局,加上被收購後帶來的個人財富變現機會,說不動心是很難的。
困境
為什麼錢包明明很重要,但是就是盈利很難,價值捕獲很難呢?
個人認為,核心還是錢包雖然叫“錢包”,但本質並未真正與用戶的鏈上資產發生關係。
交易所盈利模式清晰,交易手續費、新幣上新費用、Staking、做市商、一級聯動二級孵化、理財、礦池等等,可以說,中心化交易所可以以任何我們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方式盈利。
交易所就像一個大池塘,沉澱了真實的用戶和資產。有了大量的資產在交易所,只要交易所提供了一個可能賺到錢的可能性,用戶就會操作自己的資金去使用、去博弈。如果用戶要提現,交易所甚至可以不審核、延遲審核、封號等操作來應對,換句話說,交易所對於用戶的資產具有強關係強話語權。
而錢包與交易所的最大區別在於,本質上,錢包並不真正沉澱用戶的資產,用戶的資產雖然在錢包裡顯示,但不真正存在於“錢包”裡,資產在鏈上,錢包更像是用戶的資產顯示工具和轉賬工具。用戶可以用這個錢包顯示,也可以用別的錢包顯示,這中間的切換沒有任何門檻和障礙。錢包更沒辦法組織用戶轉移資產的行為。
用戶在錢包裡操作資產,擁有最低的門檻和最自由的支配權。這帶來的問題是,錢包對於用戶的弱相關性和触達感。
當然,我們也看到,眾多錢包也一直在嘗試突破這樣的窘境,比如推出理財產品,嘗試To B輸出安全解決方案,開通資訊業務,賣廣告,甚至賣硬件錢包等等。但多少都感覺雞肋,賺不了大錢,更無法有效捕獲價值,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和壁壘。
展望
用戶使用錢包的初衷是因為錢包比交易所更安全,自己資產的自由支配權更強,如果沿用交易所的邏輯盯著用戶的資產去思考盈利方向,可能最開始就是個錯誤。
我們試著將用戶按照交易偏好進行分類,大體可以分為:炒幣用戶、囤幣用戶、應用衝浪型用戶。
炒幣用戶,在乎流動性,交易頻率較高,這類用戶喜歡將資產放在交易所,隨時準備買進和賣出。囤幣用戶,交易頻率低,在意資產的安全性,一旦買進,中短期不會賣出,購買之後,習慣從交易所提現到錢包,甚至是冷錢包,這類用戶,資金規模通常也較大。應用衝浪型用戶,喜歡嘗試各類新應用、新概念,比如最新的web3、元宇宙、defi、game、nft等,可能還會參與一些早期DAO的捐贈、眾籌,這類用戶對於錢包的使用頻率和時長均較高。當然,這三類用戶並不是一成不變,他們有時候是在不斷轉換的,有時候也是同時存在的。
從大體的用戶變化方向來看,我拍腦袋的看法是,隨著區塊鏈的性能等的整體提高,鏈上應用會越發豐富,成為應用衝浪型用戶的人數會不斷增加。即便,二級市場交易在未來的相當一段時間可能還是佔有最大比例,但整體向上的趨勢是明確的。
錢包作為一個最廣泛的用戶入口,服務好應用衝浪型用戶應該是一個值得去持續探索的方向。錢包,放棄盯著用戶資產,而轉而“盯”用戶行為,圍繞服務好用戶的web3、元宇宙等行為需求做文章。
這類用戶當前存在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如何防止釣魚應用的欺騙?如何識別可疑授權?如何識別零寬字符的誤導?如何快速查看鏈上數據?各類預警,鯨魚的最新動向等。這樣的需求可以羅列出幾頁紙。不一定每一個需求錢包都去滿足,但可以有選擇的滿足用戶的需求,以探索出錢包與用戶、與用戶資產的更密切關係。
往更遠處看,區塊鏈早晚會普及,普及之後的區塊鏈,對於用戶而言,他並不需要知道自己現在用的東西底層是在哪條鏈上,這不是必須的,也不是用戶最關心的,因為鏈都足夠安全和絲滑,用戶需要的是一個友好的入口去找到喜歡的應用。而所有的應用,不管是多鏈的,還是單鏈的,這一整個應用生態組成了用戶無限衝浪,實現各種可能性的元宇宙、web3。用戶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方便的、統一的入口。錢包在手,web3暢遊。
站在未來的錢包形態看現在,也許“錢包”這個名詞並不貼切,甚至容易讓人局限和誤解。
曾經有一位做錢包的朋友辯論稱,錢包就應該堅持簡單乾淨功能單一,因為錢包的核心目的就是為用戶的資產存儲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做成一個加密資產的支付寶。
這應該是大部分人對於錢包的固有思維,錢包就是對標支付寶。但是,錢包可能永遠也成不了支付寶,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資產形態,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資產流動方式。
用戶的確是需要一個錢包,但是並不是僅僅需要一個錢包,用戶需要的是一個鏈上資產的顯示和轉賬工具。而工具,可能是有用的,但不等於這個工具就能獨立成為一個有估值價值的東西。
淪為工具的錢包,不管是頭部交易所的備用工具,還是用戶顯示資產的工具,都不具有太高的估值空間。而有望成為未來元宇宙、web3入口的“錢包”,也許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媲美交易所估值潛力的“錢包”。
至於,如何成為這樣的未來入口,我目前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它可能是:
錢包做DID身份系統,在多鏈地址之上,用一層統一的身份系統管理各個鏈的錢包地址。
錢包通過自身強大的工具開發能力,成為了用戶最可靠最安全的web3訪問門戶。
通過投資、孵化打造現象級應用,應用流量反哺錢包流量。
定位為門戶、應用商店,而非資產工具,著重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
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保持在這個大方向上去篩選、觀察、追踪錢包們的發展,也許是能抓住一些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