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振翅,掀起AI巨浪。據瑞銀集團的報告顯示,ChatGPT推出僅兩個月,它的月活用戶就已突破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最近幾週,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中,關於ChatGPT的話題層出不窮,有人玩梗驚呼打工人將被取代,有人千方百計找漏洞意圖“打臉”AI,也有人用ChatGPT寫論文、郵件、工作總結——“訓練”ChatGPT為自己打工。
ChatGPT爆火的同時,一些問題和隱憂也隨之浮現,ChatGPT到底是什麼?它的“創作”是否有著作權?使用它有哪些風險呢?本期文章,將為你解開謎題。
什麼是ChatGPT?
ChatGPT全稱“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按照其自我介紹,它是由OpenAI 公司訓練的一種語言模型。它使用了GPT-3 技術(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3),是一種大規模的自然語言生成模型。
ChatGPT 可以被用於各種語言生成任務,如對話生成、文本生成、文本分類等。它通過學習大量的文本語料(根據OpenAI發表的《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論文,文本語料主要來自CommonCrawl、WebText、維基百科和書籍語料庫等),並通過預先訓練的方式來實現語言生成。
ChatGPT 可以對用戶的詢問進行分析,生成相應的回答,從而實現人機交互。它已經廣泛應用於客服機器人、問答系統、智能助理等場景。
總的來說,ChatGPT 是一種強大的語言生成技術,可以為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提供幫助。
毫無疑問,ChatGPT具備低門檻、易用性,開放性、跨領域及通用性的特徵,其既是互聯網的終端、入口,也是AI技術的關鍵基礎設施。可以說,AI技術從未具備如此廣泛的實用性、如此貼近普通人的生活。
ChatGPT的“創作”是否有著作權?
01 ChatGPT是否能成為著作權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條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和符合條件的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享有著作權。
由此可見,在我國現行法律框架下,包括ChatGPT在內的人工智能等“非人類作者”還難以成為著作權法下的主體或權利人,不對其“創作”享有著作權。
關於這一點,ChatGPT的自我認知也很到位:“生成的文本的著作權歸使用者所有。作為一種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 只是生成文本的工具,並不擁有生成的文本的著作權。”
02 ChatGPT的“創作”是否是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
基於ChatGPT的工作原理,在通常的、一般運行狀態下或一次性的“你問我答”的情況下,其生成的結果可能僅僅是摘錄或複制的信息或其拼湊組合或者乾脆是基本信息的引用(比如,提問“今天幾號”,ChatGPT輸出“今天2月22號”),並不一定是“具有獨創性並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
事實上,當被問及“你生成的內容是作品嗎”,ChatGPT也承認,“我可以根據輸入的提示來生成文本,但是這些生成的文本並不算是作品,因為它們並沒有蘊含創造性、獨創性、藝術性等元素,僅僅是根據預先訓練好的模型對輸入的提示進行生成而已。因此,我生成的內容更類似於工具或輔助工具,可以幫助人們自動生成一些文本,但是它們不算是創意作品或原創作品。”
在上述情況下,ChatGPT僅僅是按照OpenAI所預先訓練好的模型、既有邏輯進行抓取、組合信息並output,並無提問者的智力投入及參與,不具備獨創性,不能認定為作品。
03 ChatGPT“創作”的提問者能否成為著作權人?
再進一步,討論一種複雜的情況,ChatGTP所輸出的結果是由其提問者通過一系列算法、策略的巧妙設計,或者是通過提問者經反複調適,編輯、輸入變量、優化提示詞及文字表述等創造性的操作,使得ChatGPT生成的內容的價值遠大於其在一般運行狀態下生成的內容,具備了獨創性、反映了人類的智慧成果,則我們理解,此情況下提問者應擁有ChatGTP生成的作品的著作權,能夠成為著作權人。
關於這一點,在司法實踐中已有體現。在騰訊公司與上海某科技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2019)粵0305民初14010號】中,爭訴的作品《午評:滬指小幅上漲0.11%報2671.93點通信運營、石油開採等板塊領漲》為AI所創作。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認為,該文章外在表現符合文字作品的形式需求,具備一定的獨創性。文章在數據類型的輸入、格式的處理、觸發條件的設定、框架模板的選擇等方面均係由主創團隊人員選擇和安排,且上述選擇和安排符合著作權法關於創作的要求。最終法院認定AI生成的作品具有著作權,由其擁有者享有其作品的相關著作權利,即騰訊公司可享有相關信息網絡傳播權。
使用ChatGPT可能存在哪些法律風險?
關於這個問題,ChatGPT自己的回答中包括了知識產權侵權、隱私洩露、信息誤導、侮辱、誹謗等風險。現針對其中最常見的知識產權侵權、隱私洩露風險予以簡要說明如下:
(一)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ChatGPT可能在聊天時產生一些侵犯他人著作權、商標權或專利權的信息,而用戶卻毫不知情,當用戶使用這些信息時,可能就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並招致知識產權訴訟。
因此,對普通用戶而言,在使用ChatGPT時應首先意識到上述風險,並考慮通過限縮聊天請求等措施,來避免獲得趨於精確、狹義的可能來自特定作品的輸出內容;得到輸出結果後,也要注意甄別ChatGPT所輸出的信息,做交叉核查,避免出現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風險。
(二)用戶隱私洩露風險
首先,使用ChatGPT前(需要註冊)用戶需要提供一些個人信息。其次,根據ChatGPT和OpenAI官網的《隱私政策》,用戶在使用ChatGPT時,會被採集有關用戶訪問、使用或互動的信息,這意味著,在用戶和ChatGPT交互的過程中,包含用戶隱私以及用戶對話的大量的數據可能會被OpenAI採集並存儲在其數據中心,其中不乏個人的私密信息、商業秘密乃至國家機密等信息,毫無疑問存在隱私洩露的風險。
因此,用戶在使用ChatGPT時,要注意保護自身隱私,採取對可能涉及個人信息的數據進行匿名化處理等方式,避免在交互過程中主動洩露私密、敏感信息乃至商業秘密。
 
綜上所述,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潮,但作為新生事物,其尚待釐清的法律問題以及存在的法律風險不容忽視。現階段無論是運營方、還是理論界乃至監管層面,都在消化、磨合併嘗試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將ChatGPT的相關法律問題予以歸類、理解和適用。因此,現階段對普通用戶而言,ChatGPT可以使用,但首先要認識到它的工具屬性及局限性,也要有規避相關法律風險的意識和措施。這樣,在使用ChatGPT娛樂或“訓練”ChatGPT為自己所用時,才能規避法律暗礁,輕鬆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