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引用了Michael J. Casey 在文章Money Reimagined: Bitcoin vs. Gold Is a Battle of Narratives 中的觀點。

要點總結

● 黃金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實際上比黃金的物理屬性更為重要,人們的價值共識使得黃金成為了一種普世的價值儲藏模式。

● 投資品的價值來源不僅來自於其自身的特有屬性,更是基於廣泛的社會共識,當人們相信投資品有價值的時候,它們就是“有價值”的。

● 與民間對“數字黃金”的追捧相比,央行更傾向於實物黃金,並試圖借助黃金打造基於主權數字貨幣的價值共識。

● 未來社會對投資品的態度是開放的:人們會接受黃金,也同樣樂於接受“數字黃金”。

數字資產試圖顛覆的理念和技術,並不僅僅是幾年或幾十年前的事情。它們可以追溯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

以黃金為例。隨著比特幣價格飆升至歷史新高,黑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與對沖基金大佬斯坦利·德魯肯米勒等一批知名投資人士都在談論比特幣作為一種具備稀缺性的避險保值資產的前景。這引起了黃金信徒與比特幣粉絲之間的爭論。

以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貴金屬交易商人彼得·希夫為代表的黃金擁躉指出,比特幣是一種投機性工具,缺乏實物屬性,這導致一旦出現極端情況(如數字資產市場發生危機),投資者將會血本無歸。而黃金則由於有實物保障,抗危機能力相對更強。

比特幣粉絲們不這麼想。他們從支付手段角度出發,認為比特幣具備的加密性與不可複制性,使其相較於黃金更加安全,且易於存儲和攜帶;其社會認可度也在逐步趕上黃金。

但歸根結底,投資品可以擁有許多有價值的屬性,但如果沒有被社會所接受,不被人們所信任,那麼其價值就只是紙上談兵。不論是對黃金還是比特幣,都是如此。

黃金:從古至今的王者

“貨幣天然不是黃金,但黃金天然是貨幣。”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黃金之所以是一種可靠的保值手段,是因為可用於對沖法幣貶值的風險。在社會的普遍認知中,黃金不可破壞,價值恆定,可根據需要分解,且一定程度上便於攜帶。但最重要的是,黃金在自然界中存量稀少,供應有限。

然而,這些屬性對於比特幣來說也同樣成立。對於其他貴金屬,比如說銀,鉑,都具備類似屬性。與比特幣的機制相同的數字資產也不只是寥寥數種而已。黃金和比特幣脫穎而出的原因,是社會的價值共識:在人們普遍相信它們是“有價值”的時候,黃金和比特幣就具備了價值。

對於黃金而言,這種共識已經在人類社會中存在了幾千年,黃金成為了公認的權力與財富的代名詞。但黃金的價值是基於文化建構與社會普遍邏輯的:有證據表明,黃金在成為貨幣之前就被用作珠寶。黃金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實際上比黃金的天然屬性更為重要,人們的價值共識使得黃金成為了一種普世的價值儲藏模式。

比特幣:來自數字時代的挑戰者

近年來,傳統的財富共識中開始出現了“新成員”的身影。誠然,法幣和黃金依舊是財富的象徵,但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數字黃金”這種新觀念。

“數字黃金”基於數學模型產生。以比特幣的“工作證明共識模型”(Proof of work)為例,用戶需要在一個龐大的數據集中尋找一串隨機選擇的數字。比特幣的存量是有限的(只有2100萬個),因此,隨著更多的比特幣被“挖掘”出來,尋找剩餘的比特幣變得越來越難,而所需的資源(也就是支撐礦機運行的電力)與成本(電費、人工費等等)也隨之不斷上升,導致比特幣供應有限整體供應趨勢且隨時間遞減,從而帶來了比特幣的稀缺性。

但是,這不是比特幣價值儲藏職能實現的主要原因。比特幣的算法和源代碼是可複制的,類似於比特幣的分叉項目也已經數不勝數。

比特幣之所以是比特幣,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比特幣的計算(也就是“挖礦”)與比特幣系統的維護是一件大量人類參與和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的事情。隨著越來越多人相信比特幣,投資者越來越多,而這種信念與價值共識使得無數開發者加入了維護比特幣網絡以保護比特幣價值的隊列,這使得攻擊並控制比特幣的成本越來越高,以至於任何人都難以承擔。這使得比特幣越來越安全,而這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比特幣稀缺性的信念和價值共識。

因此,價值共識才是比特幣挑戰黃金的資本。就像電子支付一樣:當人們相信電子銀行賬戶裡的數字可以交換、提取的時候,這些數字就有了價值。

中央銀行:黃金依舊,數字可期

金融新聞機構Fingold的一篇報導可能反映了目前主要經濟體官方對於黃金和數字貨幣或者數字資產的一些態度。通過對全球12個最大經濟體的調查,該機構發現,美國、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央行在今年3月至12月初期間囤積了高達208.34噸的黃金,而其他八國的黃金儲備則共計淨流出12.78噸。


世界主要經濟體近9月黃金儲備變化圖。來源:finbold.com


這看起來無可厚非:在新冠疫情成為全球危機的當下,央行將黃金視為抵禦經濟和貨幣壓力的對沖工具,因此大國會自然而然選擇囤積黃金。但考慮到這幾個大國各自的不同情況,它們囤積黃金可能不只是出於抵御風險的考慮。

美國和印度囤積黃金相對較好理解:對美聯儲而言,其大規模的中期貨幣擴張必然需要建立龐大的資產負債表,而黃金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印度方面則由於傳統文化因素影響,一直是黃金的大買家之一,因此其黃金儲備的增長可能並無特別意義。

對於另外兩個國家而言,囤積黃金可能是為了更為長遠的事情。通常情況下,它們會通過購買美國國債,以國債形式持有美元資產。但今年,中國人民銀行連續減持美國國債並囤積黃金,這可能表明其對美元的共識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但這些黃金的作用可不止於此。

有專家指出,某些國家的央行很明顯一直在大幅增加黃金儲備,但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持有多少黃金。他推測這些黃金是為主權數字貨幣(CBDC)準備的:目前,黃金依舊是貨幣的堅實基礎,也是優先級較高的避險資產與價值背書。而人們對於黃金的共識和信念也可以為主權數字貨幣在國際上的推廣提供足夠背書,從而鼓勵其他國家使用。在主權數字貨幣鋪開後,就可以逐步建立基於主權數字貨幣的共識——就像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美元,和現今比特幣所嘗試實現的那樣,只不過路徑有所不同。

央行會接納數字資產嗎?也許在未來比特幣共識達到一定規模後,比特幣也會被納入儲備體係作為價值背書,與主權數字貨幣互相強化彼此在社會上的共識。但就現階段而言,黃金依舊是央行的首選,且央行更傾向於打造基於黃金和國家信用的數字資產(如主權數字貨幣),而“數字黃金”的共識則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停留在民間層面。

價值共識的建立、替代與融合

回望歷史,從貝殼到金銀,再到紙幣、比特幣和主權數字貨幣,隨著科技與社會的進步,價值共識經歷了由特定物品到貴重實物,再從實物到價值共識符號的過程。價值共識不是永久的,新舊共識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存,但新的共識替代舊共識是必然的趨勢。

從比特幣出現至今,時間不過十二年,基於新的“數字黃金”的價值共識已然初步形成。但截至目前,黃金的地位依舊不可撼動,而基於比特幣或其他數字資產的新共識,很多時候也需要與目前的黃金共識相互補充,在融合中漸漸迭代。

一部分社會群體已經接受了比特幣,而另一部分群體和央行依然在擁抱黃金。這意味著並存時代的開始:未來人們對於投資品的態度是開放的,他們會接受黃金作為避險保值的投資品,同樣也會接受基於社會廣泛價值共識背書的比特幣作為投資品,或者俱有類似特徵的其他數字資產作為投資品。儘管這離“數字黃金”真正替代黃金還很遙遠,但毫無疑問,黃金不再是唯一選擇。

參考文章:Michael J. Casey, Money Reimagined: Bitcoin vs. Gold Is a Battle of Narratives

原文鏈接:https://www.coindesk.com/money-reimagined-bitcoin-vs-gold-narratives

風險提示

防範各類金融平台打著“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等旗號的非法集資活動,TokenInsight將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和監管規定,堅決抵制利用區塊鏈進行非法集資、網絡傳銷、1C0及各種變種、傳播不良信息等各類違法行為。

如發現內容含敏感信息,請後台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