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就來到了2020年的第四季度,回顧今年的整個加密貨幣市場,其中最惹人注目的無疑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了。從六月份的突然崛起到九月份的暴跌,再是現在的一蹶不振,狂歡來得快,去得更快。

隨著越來越多DeFi項目的真實面目顯露在用戶面前,用戶們也紛紛從瘋狂恢復到理智,甚至懷有質疑,DeFi到底怎麼了?

潮漲與潮退

2018年DeFi市值停滯在600萬美元,2020年1月份DeFi總市值還不到7億美元,4月份總市值達到20億美元,8月中旬總市值已經飆升到了100億美元,速度可謂是十分驚人。

DeFi其實是一個範圍比較寬泛的概念,包括:貨幣發行、貨幣交易、借貸等。

尤其是由Compound在6月份開啟的“流動性挖礦狂潮”,讓DeFi狂歡達到了最高點。 9月份時,流動性挖礦直接佔據了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焦點視野,它憑藉低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收到了用戶們的追捧。

從COMP開始,Curve,YFI,YFII,YAM……各種流動性挖礦教程與幣種分析文章充斥著社交媒體和媒體網站,一個個暴富故事時刻挑逗著用戶們的神經,就連睡覺彷彿都是致富的攔路虎。

但隨著DeFi挖礦熱度的不斷攀升,各種問題也不斷顯露。 DeFi挖礦對於資金少的用戶來說門檻高且過程複雜,不少用戶都出現過轉錯地址、買錯幣等情況。就算操作沒有失誤,挖礦成功了,用戶好不容易賺到的可能就只夠付手續費,竹籃打水一場空。

9月,Sushiswap事件宣告著DeFi暴跌的開始。

SushiSwap的一夜躥紅再度詮釋了“DeFi一日,幣圈一年”的瘋狂。 Sushiswap開始當天從不到1美元沖高至12美元,部分交易所瘋漲到15美元。然而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二日價格就腰斬,緊接著在SushiSwap的匿名創始人Chef Nomi拋售代幣後,價格最低跌至1.5美金左右。

SUSHI事件就好似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引發DeFi 項目下跌模式,且觸目驚心。

暴漲暴跌、剽竊代碼、圈錢跑路等等好戲接連上演, DeFi 總資產也難逃暴跌的命運。

一切事出有因

時間很快來到了十月份,DEFI PULSE數據顯示,DeFi的鎖倉資產總價值已經突破了100億美元。


從整個走勢圖來看, DeFi 市場出現了疲憊萎靡的狀態,但始終沒有跌破100億美元。一方面,近期市場反饋 DeFi 單日暴跌25%,疑似“泡沫破裂”。但從數據來看,流動性挖礦的魅力不減,資產入場持續。另一方面, DeFi 暗藏的“陷阱”已經讓不少用戶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大致來說, DeFi 存在五大風險。

系統設計風險:大量 DeFi 協議運作時間不長,但提供了大量的激勵措施,比如Balancer,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漏洞,FTX就獲得了超過50%的收益。

智能合約風險:沒有經過安全審計匆匆上線,存在漏洞且容易被黑客攻擊或利用。 YAM因為漏洞問題代幣增發8倍,價格暴跌;bZx、Curve被黑客攻擊過。

清算風險: DeFi 協議中的加密抵押資產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並存在債務頭寸在市場波動中出現抵押不足的風險,繼而誘發清算機制,造成用戶遭受進一步損失。

泡沫風險:一些底層網絡代幣(比如COMP)的價格動態會呈現自反性(relexive),因為預期的未來價格通常與網絡普及應用程度相關,而網絡使用情況又受到網絡激勵代幣未來價格的影響。

人性風險:騙子無處不在, DeFi 領域中好像格外的多。 DeFi 節奏快玩法多,騙子抓住了用戶怕自己跟不上的心理,一割一個準。

DeFi 智能合約種類、玩法花樣百出,面對各種新型合約的交叉出現,不論是對合約開發還是安全審計來說都會是新的挑戰,同時還存在著讓人猝不及防的騙局。因為各種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不是小數目了。

真的會走向破滅嗎?

小編覺得不會,至少目前不會。

有加密貨幣市場分析公司發現,一些DeFi 巨鯨已經在本次市場開始下跌期間囤幣,包括Synthetix(SNX)在內的若干去中心化金融資產都出現了巨鯨的身影。另一方面,加密貨幣市場波動似乎已經是一種 “正常現象” ,DeFi也不例外。

DeFi 是“新鮮血液”,誕生至今的時間其實很短。很多資產並沒有經過太多的市場考驗,例如YFI和UNI,訂單深度不夠深,面對突然拋售的抵抗力當然也會較弱。與此同時,DeFi市場裡依然有一些較為成熟的項目/協議,比如MKR和KNC,他們都沒有出現暴跌。

話雖如此, DeFi 仍未成熟,危機重重,想要火中取栗,就一定要步步為營,謹防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