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知乎上有視頻說:

元宇宙代表著探索虛擬世界,是唯心主義的終極家園,但最終結果是內捲。

而相應的,現實世界是以唯物主義思想為基礎,象徵著物理世界的拓展,追求的是星辰大海,更加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後面又補了一段,歷史上的諸多事件已經證明:唯心主義不是主流,終將被唯物主義思想主導。

譬如,有著輝煌文化成果的宋朝被元大軍碾壓。

有著文化優勢的古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

崇尚唯心主義的階級被唯物主義無產階級擊垮。

視頻認為,唯心主義倡導的探索虛擬世界終將帶來紙醉金迷,荒淫無度和權力濫用,從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所以有人認為,人類靠“元宇宙”是沒有出路的。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也提到,元宇宙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次內捲,內捲不可避免的朝著“熵”最大值的方向走,最終引導人類走向一條死路,而且他也提到,“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關於人類未來的發展,劉慈欣曾在「不能共存的節日」中提到飛船派和元宇宙派兩個概念。

飛船派,就是說人類要積極探索宇宙奧秘,奔赴宇宙的星辰大海。

而元宇宙派,是指人類構建以假亂真的虛擬現實,深耕虛擬世界。

在劉慈欣看來,人類終將需要向外探索,而向內是沒有希望的。

那麼,元宇宙會否將人類帶向死胡同?

01

無關唯心唯物,

任何新技術、新事物都會引發“熵增”的爭議

先不說元宇宙是不是會帶來內捲,即使內捲,會是因為唯心主義嗎?要知道,我們現在社會一直都存在著唯物與唯心兩派。

就這個問題我們也請教了北大哲學系在讀博士勾翼飛的意見,他提到,發明坐標系的笛卡爾,同時發明微積分的牛頓和萊布尼茨,向康德的先驗理論致敬的愛因斯坦,都可以說是唯心主義,只不過是客觀唯心主義。我們人類一直有類似“元宇宙”類似概念的虛擬精神組織,他們並不都是消極負面的,某種程度上還帶來了認知與知識的更新。

因為生命的有限,人類理性先天地具有超越性——面對的是偶然的、相對的、轉瞬即逝的,所以去探求普遍的、絕對的、永恆的,這就是不斷追求確定性的熵減的過程。

“如果劉慈欣說元宇宙會因為內捲而導致熵增,那也只是階段性的。”

“人類意識的超越性,會對熵減有訴求,如果元宇宙最終做不到,那市場有效性與人類超越性就會鄙棄它。” 勾翼飛說道。

哪怕已經填飽肚子,人類還需要電力,算力來追求更高階的需求,依然會追求確定性的熵減過程。

所以,現在就判斷元宇宙是窮途末路有點過早了。

但從過往的歷史來看,所有新事物產生時,人們都會對其產生懷疑,質疑,甚至詆毀。

譬如,汽車的產生會造成環境污染,也會讓人類運動減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可能將人類帶向死路。

又譬如,電話剛發明時,有很多人會提到人類都不需要面對面了。

電視發明時也有很多人認為不需要廣播了。

新事物被質疑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更何況,“元宇宙”的概念太大了,每個人其實都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目前還沒有人敢確定或者終結元宇宙的終極形態,對於這樣未知的事物,人類天生會產生不安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這也是好事,人類千百年都是盡量遠離生存風險,防微杜漸,對新事物持觀望或者保守態度是好事,小心駛得萬年船。

但我認為也沒必要過分悲觀。

02

元宇宙和虛擬世界的關係

其實元宇宙目前還停留在非常早期階段,而且元宇宙會先是一個技術載體,會影響,並不能決定其中承載的內容與意義。

最終決定意義的還是人類自己。

馬斯洛需求決定了人類終將需要追求精神上的需求。

況且,人類沉浸於虛擬世界也不是一天兩天。

在沒有電子設備的年代,人類依然會沉浸於文字,音樂和圖畫等虛擬事物。

更不用說經濟活動中很多元素也是虛擬的,譬如貨幣,價值等概念

人類不僅需要從物理世界中獲得能量與礪煉,也需要在虛擬世界中找到心靈的認同,利益的激勵與希望的方向。

因為人類是一種有精神意識,需要情感與利益驅動的生物。

如果只有物理拓展,而沒有精神昇華,人類的文明將是沒有靈魂的。

因為物理和物質的拓展在一定時期內必然是有限的,只有物質利益的拓展也會讓人類陷入另外一種內捲– 不斷地戰爭與掠奪。

此外,虛擬世界也會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物理活動,情感活動與經濟活動的邊界。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人類還會有動力探索大自然,甚至有大航海嗎?

如果沒有各種關於月亮的動人故事,誰會好奇和關心是否能登上月球?

如果沒有停下腳步仰望星空,發現星象的變化與留下傳世經典,誰又會去思考探索宇宙的意義?

“失控玩家”中男主角將自己的意識化為人工智能算法,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失控玩家》劇照

人類社會發展不是在單維度上的直線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

當物理世界探索到了一定瓶頸,當人類已經滿足溫飽等基本生存,不是每個人類都需要或者都能夠隨心所欲地探索太空,那麼一部分人類轉向探索虛擬世界也未嘗不可。

要知道,數學本來就是虛擬的,沒有數學等科學知識,我們如何探索星辰大海?

等到基礎科學或者新的技術有進一步突破後,人類自然會探索更深處的物理世界。

但此時的人類在社會與經濟關係,和認知儲備上已經不同。

人類用新的精神力量和科學方法武裝自己,開啟新的宇宙征途。

那麼,如果元宇宙幫助人類挖掘探索到更多知識,大家還會覺得它會讓人類內捲嗎?

03

元宇宙能幫助人類打破內捲嗎?

“脫離責任的快樂,終將是痛苦的。”

如果一味地沉迷於現實或者元宇宙中的感官刺激,群體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卻無法產生物質創新與精神昇華,那人類整體就只會停留在低階的重複上。

所以,人類需要新的技術與新的場景來避免內捲,如何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是利用元宇宙進行“熵減”的關鍵。

首先,元宇宙的底層框架設計者需要明確元宇宙的意義,譬如元宇宙需要在有限的物質投入下滿足更多人的精神需求和解決現實資源擠兌的問題,而不是讓人沉迷或被少數人享受並控制的世界。

這需要元宇宙幫助我們構建更加公平可信的虛擬經濟體系,而不是目前互聯網大平台一家吃完大部分蛋糕的情況;也需要激發人類的創造力,而不是僅僅刺激享受。

譬如,元宇宙中通過區塊鏈技術的身份識別有機會促使現實中的人類更加安全,平等和可信任,讓人們合作,交易可以不通過中介直接進行。

你我在同一個平台上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還是自己的管理者,沒有官僚組織的剝削與不公,解決或至少緩解勞資問題,創造並享受所有收益的自己或自組織團隊成為主流。

譬如,元宇宙中也可以通過NFT等架構保證創作者的利益,讓更多人能享受到現實世界無法獲取的虛擬體驗。

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元宇宙中得到更加真實的場景培訓,遠程學習,緩解教育不公平現象。

此外,元宇宙所形成的虛擬世界沉澱下來的內容,關係,數據,能否協助人類在更好的探索現實世界?

譬如,元宇宙沉澱人工智能所需的大數據,以便於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效率升級。

又譬如,元宇宙提供沉浸式的視角或者場景,改善生產製造,提升想像與設計,優化物流,交通等規劃。

總之,元宇宙不能只是空想的烏托邦,能否進一步優化人類的生產關係,滿足更多人的精神追求和促進提升生產力成為關鍵。

即使不看經濟收益,哪怕提高一部分人的幸福感,也是一件好事。

讓人類沉浸並創造,而不是沉迷並腐朽,成為元宇宙需要成就的使命。

當然,任何事物前進的路上總有很多坎坷,面臨殘酷的鬥爭以及倫理的挑戰,但人類不就是這樣螺旋式前進的嗎?

後記

事實上,目前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太多虛擬的事物包圍,我們很難再純粹分離虛擬和現實。

元宇宙最終創造的或許就是我們整個新的世界,它是好還是壞,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

它只是一個新的世界,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