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0G Labs 正在通过其领先的模块化 AI 链架构在 Web3 领域引发技术变革,其中性能与可扩展性是关键的驱动力。在 TinTinLand 发起的「Web3 + AI 主题共学月」的第三周,第 15 期 TinTinAMA 活动中,0G Labs 向我们深入介绍了其创新技术的核心要素及其潜在影响。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期的干货和精彩内容吧!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 第 15 期 TinTin AMA 邀请到了0G Labs 的创始人兼 CEO Michael Heinrich,与关注区块链和 AI 发展的观众们共聚直播间,深入探讨 0G Labs 的模块化 AI 链技术。本次线上活动共吸引了 1W+ 的观众的参与,不少观众还在直播间与嘉宾们近距离交流互动。

错过直播的小伙伴们可点击回放:

🕹️ Twitter Space:https://twitter.com/i/spaces/1vOGwjMzzzMKB

模块化 AI 链的创新者—— 0G Labs

0G Labs 致力于不断创新,在存储和数据可用性层面上进行突破,并在服务框架方面实现新突破,这些技术进步将推动 Web3 的演进和应用。

———— Michael Heinrich,

0G Labs 创始人 & CEO

0G Labs 是一家领先的 Web3 模块化基础设施公司,专注于开发模块化 AI 区块链。Testnet Newton v2 测试网现已上线,提供每秒 50GB 的超高数据吞吐量,远超现有以太坊扩展方案的每秒 1.5MB。在今年 3 月,0G Labs 完成了由 Hack VC 领投的 3500 万美元种子前融资。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Michael 首先指出,0G Labs 有三个核心产品。第一个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存储网络,支持快速数据检索和处理,并且兼容所有 Web2 数据类型,成本比 AWS 低 80%第二个核心产品是数据可用性系统,其速度比 Celestia 快 50000 倍,成本低 100 倍,确保数据的高效可用性和完整性。第三个是去中心化的服务框架,能够高效处理各种请求,包括推理和存储请求,确保服务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革新区块链架构与性能

0G Labs 的技术突破

传统的区块链架构采用单一结构,将执行层、共识层、数据可用性系统和最终结算过程集中在一个系统内。然而,0G Labs 的模块化 AI 链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法。Michael 比喻道,这种架构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分离开来,从而实现系统的高度优化。这种方法不仅使系统实现了水平扩展,还大大提高了数据吞吐量。例如,与以太坊每秒80KB的数据吞吐量相比,0G Labs 的每个节点现在可以实现每秒10 到 20MB的数据吞吐量,且每增加一个节点,整体数据吞吐量都会增加。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性能与应用场景的跨越式提升

Michael 指出,danksharding 或者类似 Celestial 的系统,其工作方式是将一个区块发送给所有验证节点,然后在那个时间点进行数据可用性采样。每个验证节点都会重复执行相同的过程,这种方法缺乏水平扩展性,整个网络的速度由最慢的节点决定。因此,以太坊的 danksharding 最多可以达到每秒 10MB 的数据吞吐量。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然而,这种数据吞吐量对于某些应用场景是不够的,例如 AI 应用、链上游戏、高频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高频计算等。Michael 强调,通过 0G Labs 的模块化 AI 链,可以实现每个共识层每秒 50GB 的最大吞吐量,这将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中,任何应用都可以完全在链上构建,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系统之间不再存在实质上的权衡。对于用户和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在链上开发和运行应用程序将更加高效和经济。开发者可以构建更加复杂和高效的去中心化应用,而用户将享受到更快、更便宜的服务。

高性能数据存储与处理的领航者

数据存储与传播的技术实现

Michael 提到在数据可用性方面,0G Labs 接收 32MB 的未结构化数据块,将其分解成 300 个纠删码数据块并存储在网络上。每个数据块存储时会发送一个 KCG 承诺到共识层,以证明编码的正确性。同时,在共识层和存储节点之间形成法定人数来确定数据的可用性。一旦数据可用性得到确认,就可以在底层 L1 上写入一个 ZK 证明,确保其完全可验证。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用户只需信任请求来源的底层L1的安全级别。这样的设计不仅保证了安全性,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速度吞吐量,实现了水平扩展。

高性能 DApp 支持与未来应用保障

0G Labs 的系统不仅可以水平扩展节点,还可以水平扩展共识层。Michael 强调,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瓶颈往往出现在共识层的事务吞吐量上。因此,这种设计可以实现无限的可扩展性。就像在 Web2 中,使用 AWS 服务器时,只需按下开关就可以上线新服务器,0G Labs 的系统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此外,0G Labs 还提供了强大的编程能力。开发者可以自行决定数据的存储时间、存储位置、数据类型和所需的安全保证。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0G Labs 架构的应用前景

目前市场上对确保 AI 可验证性和可信性的需求非常大。在中心化系统中,如使用OpenAI时,用户无法确认模型的真实性。而在区块链系统中,可以通过 AI 对齐节点验证结果,确保可信性和透明度。

除了 AI,Michael 还看到了链上游戏的巨大潜力。链上游戏不仅能带来金融化和资产化的机会,还能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和游戏体验。尽管高频 DeFi 需求较少,但链上游戏和 AI 都展示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与现有技术的集成与合作

0G Labs 非常重视与以太坊、Celestia 和EigenDA等现有技术的集成与合作。0G Labs 拥有完全去中心化的存储系统和即将推出的去中心化服务框架,使他们能够实现更多功能。例如,0GLabs 可以成为以太坊的永久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而其他技术通常只提供两到四周的数据存储保证。

在第二层协议上,0G Labs 能提供完整的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包括状态快照和灾难恢复。在应用链和第三层协议上也可以实现类似操作。0G Labs 的独特定位在于其去中心化存储和服务框架,为需要长期数据存储和高可靠性服务的应用场景提供支持,从而提升区块链生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未来的技术突破与新项目规划

Michael 介绍了 0G Labs 的未来计划和技术突破。首先是去中心化存储网络,解决了现有存储解决方案数据检索慢且与 EVM 不兼容的问题,支持高频数据交换的应用。其次,0G Labs 将创建无限可扩展的可编程数据可用性层,并在服务框架方面实现突破,提供快速、安全的数据处理服务。0G Labs 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请求找到最佳路径。

未来,0G Labs 将提供可验证的推理服务,并与GPU 提供商 io.net等合作伙伴合作。这些技术进步将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 Web3 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社区构建与未来蓝图

0G Labs 在社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成就。自今年二月以来,社区从零基础增长到近 20 万关注者,这得益于一系列精彩的互动活动。例如,0G 吉祥物设计大赛吸引了大量社区成员的创意参与,最终选定太空熊猫作为吉祥物,现在互联网充满了各种社区创作的太空熊猫形象。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为吸引零售社区成员和开发者社区成员,0G Labs 举办了扑克比赛和 0G 知识小测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 0G。此外,0G Labs 开放了大使申请,尽管只有20 个名额,却收到了约900 份申请,这显示了社区成员的高度兴趣和参与热情。未来,0G Labs 将与大使密切合作,翻译文档、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参与度。

0G Labs 如何用模块化 AI 链突破性能极限,实现 Web3 生态质变?

同时,0G Labs 非常重视社区的健康发展,并计划推出更多丰富的社区互动活动。此外,0G Labs 计划启动各个国家的版主管理计划,从活跃的 Discord 成员中选拔管理者,协助管理不同国家的社区。在学术和孵化器方面,0G Labs 也有宏大计划。Michael 提到,0G 最近启动了第一次黑客马拉松,为七月的主网上线做准备,并计划每年多次进行孵化器计划,通过生态系统资助和支持,帮助建设者在生态系统中茁壮成长。

活动的最后 Michael 总结道,0G Labs 的愿景是建立一个由社区拥有的 AI 公共物品,创造一个富足的未来,而不是一个 AI 被滥用和武器化的反乌托邦未来。通过持续的社区建设和技术创新,0G Labs 希望实现这一目标。

🔍 点击了解更多 0G Labs 详情:

Website:https://0g.ai/

Discord:https://discord.com/invite/0glabs

X/Twiter:@0G_l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