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層領導表示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區塊鍊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一時間,政策春風吹佛神州大地,“區塊鍊是什麼”登上了熱搜榜,緊接著便開始“區塊鏈能用在哪裡?”的全國大討論。
雖然今年已經是區塊鏈技術面世的第十一年,但這項技術仍然處於發展期,遠未成熟。目前區塊鏈技術也還沒有規模化應用於商業場景和社會治理領域。但將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一直是從業者的目標,業內關於區塊鏈落地場景的討論和探索也從未停歇。
近期區塊鏈瀏覽器Brave公佈了其最新的用戶數據,800萬月活的亮眼表現引起了業內廣泛的關注。區塊鏈應用要迎來爆發了嗎?除了瀏覽器,“區塊鏈+”還鏈接了哪些場景?這些探索區塊鏈落地的“先鋒部隊”真實表現如何?
已有多場景嘗試月活800萬是個例
PAData選擇11月22日CoinMarketCap上市值TOP 100的代幣中,除公鏈幣、平台幣、穩定幣以外的非技術類和純交易類的,且有設想應用場景的項目代幣為觀察對象[ 1]。最終選取了Brave(BAT)、BitTorrent(BTT)、Centrality(CENNZ)、Chiliz(CHZ)、Enjin Coin(ENJ)、HedgeTrade(HEDGE)、Augur(REP)、Status(SNT)、Solve.Care(SOLVE)這9個項目。但必須申明的是,此次觀察是不完全觀察,但依然可以從這些案例中一窺“區塊鏈+”的嘗試。
根據各項目的官網介紹,觀察範圍內的9個項目中,Brave是瀏覽器、BitTorrent是提供種子下載的信息傳輸項目;Centrality和Status是工具類項目,前者是針對開發者的開發工具包,後者是一款針對以太坊DApp應用的推送工具和內容管理工具;Chiliz是應用於體育行業的區塊鏈,允許球隊發行代幣,比如馬德里競技、羅馬、尤文圖斯等;Enjin Coin是應用於遊戲行業的區塊鏈;代幣可以在遊戲社區中使用;HedgeTrade是一款社交軟件,分析師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內容;Augur是一款預測應用,預測被認為是泛DeFi的一種; Solve.Care是應用於健康領域的區塊鏈,目標是改善醫療保健的交付和管理方式。
從用戶活躍度來看,根據Brave官方Blog公佈的最新用戶數據,瀏覽器的日活已經達到了280 萬,月活更是達到了800 萬。其原生代幣BAT的市值已經達到了約3.26億美元,根據PAData《加密貨幣TOP 30系列觀察》3月份的統計,BAT在今年3月底市場剛剛緩暖時就已經進入TOP 30了。從代幣持有地址數量上來看,BAT也已經達到了約20.52萬個,這從側面印證了BAT的用戶確實很活躍。
但其他“區塊鏈+”的嘗試是否也有如此良好的用戶表現呢?
並不然。
PAData在統計其他項目的用戶數據時發現,大多數項目並未公佈具體數據,這很可能意味著這些項目的用戶活躍度還沒有達一定的水平。另外,第三方平台DApp Total收錄了Augur的用戶數據,按照歷史單日最高日活265來算,最高月活也僅有7950,還不到1萬。
可見,Brave如此高的月活僅是個例,而且可能與Brave並沒有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有關。橙皮書曾有文章指出,Brave的用戶體驗較好,其首先是瀏覽器,能滿足用戶遷移數據、屏蔽廣告、保護隱私的訴求,其次才是BAT廣告經濟的代幣模型。而其他“區塊鏈+”的嘗試在數據遷移方面和用戶使用體驗方面並沒有很突出,這為項目拉新增加了難度。
交易仍是主要用途代幣缺乏價值捕獲機制
PAData統計了區塊鏈瀏覽器中餘額TOP 100的用戶地址後發現,不同項目代幣的籌碼集中度差異很大。理論上,持有代幣的地址越多,各地址持有的代幣總量越分散,也即意味著獨立用戶越多,用戶活躍度也越好。
統計發現,SOLVE、CHZ、CENNZ和HEDGE的代幣集中度都很高,其中SOLVE達到了66.32%,CHZ也達到了近60%,這意味這兩個項目的代幣被單個地址壟斷。代幣分散度比較好的BTT,最“富有”的地址也只佔了8.12%,TOP 100地址擁有的BTT數量約佔總流通量的30%。但BTT代幣的高度分散可能與其良好的二級市場流通性有關,尚未有可靠數據源披露使用BTT進行信息傳輸的具體用戶數量。
總的來說,這些“區塊鏈+”的代幣壟斷程度都比較高,有5個項目的代幣,其TOP 100擁有的總量佔流通總量的90%以上。
PAData進一步觀察地址標籤後發現,對於這些已經發行代幣的“區塊鏈+”案例而言,大多數項目代幣的主要用途仍然是交易。在9個觀察案例中,7個項目的代幣籌碼分佈於各交易所的總比重超過了15%,最高的ENJ有近30%的代幣都在交易所中流通。僅有CENNZ和SOLVE這兩個代幣在交易所中流通量佔總流通量的0.2%和6.27%。
但代幣在交易所中流通量佔總流通比重的高低並不是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即比重的高低並不能意味著好壞。比重高低只是展現了一種事實,如果代幣在交易所中流通量佔總流通比重較高,說明代幣流通性好,交易代幣的用戶可能較多,但可能真正將代幣用於實際場景的就會少一些,如果代幣在交易所中流通量佔總流通比重較低,說明代幣的流通性比較差,可能是項目本身不受交易所青睞,也可能是真正將代幣用於實際場景的用戶比較多。
這些項目代幣中的大多數並不算十分主流的代幣,從其主要流通的交易所來看,Binance在小幣種流通性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9個項目中有4個項目代幣都主要流通於Binance。而且這些項目代幣在交易所中的幣價波動較大,平均單日最高振幅達到了12.15%。
根據PAData《加密貨幣TOP 30系列觀察》9月份的統計,市值TOP 30的加密貨幣8月的平均單日最高振幅只有約5%,波動最高的VSYS也只有8.31%,波動最低的HT只有3.72% (除穩定幣以外)。因此,觀察範圍內的9個“區塊鏈+”項目代幣單日波動遠遠高於主流幣。
如果說目前的加密貨幣普遍缺乏價值捕獲機制,或價值內在支撐體系的話,那麼這些嘗試在其他領域落地的,勇於吃螃蟹的“區塊鏈+”項目代幣在這方面無疑更缺乏。但這些代幣與實際業務直接關聯,如果不能給用戶以穩定的價值,那這些代幣就喪失了貨幣的基本職能,也就很難通過“區塊鏈+”的方式革新各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最後這些傳統行業的“區塊鏈+”會淪為和“互聯網+”一樣,只停留在物理連接上。
如何讓代幣有價值,如何讓代幣始終有穩定的價值,是“區塊鏈+”嘗試的重要方向。
數據說明:
[1] PAData按照此標準共篩選出13個代幣,但綜合考慮了代幣鏈上數據和二級市場交易數據的易得性後只保留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