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he dull substance of my flesh were thought,
Injurious distance should not stop my way;
For then despite of space I would be brought,
From limits far remote where thou dost stay.
No matter then although my foot did stand,
Upon the farthest earth removed from thee;
For nimble thought can jump both sea and land
As soon as think the place where he would be.
But ah! thought kills me that I am not thought,
To leap large lengths of miles when thou art gone,
But that so much of earth and water wrought
I must attend time"s leisure with my moan,
Receiving nought by elements so slow,
But heavy tears, badges of either"s woe.
在《十四行詩》的第四十四首中,莎士比亞幻想自己拋棄掉笨拙的身軀,化作輕盈的思緒飄向身在遠方的愛人身邊,而山高水遠,空間的阻隔讓夢想化作泡影,尋尋覓覓,到最後只能在悲傷中虛度時光。
距離始終是愛情的最大障礙,無論是空間上的距離,時間上的距離,還是心靈上的距離,都是催生慾望最重要的因素。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蘇格拉底這樣說道,愛情不在於佔有,而在於追求。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追求愛情中留下了動人的篇章
跨越千山萬水,張九齡寫下,海上昇明月,天涯共此時;
穿越十載光陰,蘇軾為亡妻悼念,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雖然距離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距離的主觀判斷卻一直在改變。
正如前篇所說,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正是混亂讓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成為了可能,萬物始於混沌,初始狀態的雜亂無章,才讓消除混亂、建立秩序的努力有了意義。信息需要物質來承載,而信息的傳遞同樣需要媒介,信息傳遞媒介的發展一次又一次打破了古老的阻隔,讓舊時無法逾越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及,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信息傳遞的進化史,技術的發展讓媒介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而媒介的迭代也對文明的形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依照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整理出各個時代的物理媒介,並逐一解析。
1. 口語傳播時代——以聲音為媒介
語言是何時產生的,至今仍未有定論,普遍的觀點認為人類的先祖在10萬年前第一次學會了說話,在3.5萬年前形成了語言。語言誕生的契機有各種各樣的理論,目前最被廣泛認同的理論來自於恩格斯的“共同勞動”假說。人類可以在勞動中積累經驗、獲得知識,隨著生產力的逐漸發展,勞動量變得更大,種類也變得更加複雜,個體之間的合作以及工具的運用自然而然成為了進化的方向。
為了滿足複雜活動的協同合作,個體經驗通過語言在群體中得到共享,群體的共有經驗也可以由後代繼承,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從量變完成了質變,各種技術、工具不斷湧現,又再次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
人類傳播媒介的進化史並非新技術取代舊技術,而是彼此疊加。
時至今日,口語傳播依然是最常見的信息溝通方式之一,如同John Peters在《對空言說》中的吐槽,“人類甩掉尾巴後已經過去了幾萬年,但是我們交流的媒介還是源於叢林時代滿足叢林人需求的語言”,憑藉著高度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在短距離面對面溝通中,口語仍是最優先選擇的交流方式。
當然,受限於功率,口語無法長距離大範圍傳播,更加無法突破時間的限制,而隨著早期部落人數的增長,口語漸漸無法滿足全部需求,文字也便應運而生。
2. 文字傳播時代——以符號為媒介
文字誕生伊始,信息的傳遞第一次突破了時間,拋棄了口耳相傳、心記腦存的方式,既可以“通之於萬里,推之於百年”,也可以保證信息在傳播中不被扭曲、變形、重組和丟失。
就像語言一樣,文字也不是先在一兩個地方形成的,形成的也不是只有幾種文字,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是從古老的圖畫或洞穴圖畫經驗中演變而來。易言之,文字源於圖畫。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和中國大地上就最先出現了“圖畫文字”和“形象文字”,它們一畫一“字”,一“字”一意,幾個畫組合在一起則構成一個故事或事件。到了商代,中國人創造了“象形文字”,而那些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則叫“甲骨文”。這些文字基本上仍是圖畫的和表現性的,有的就是簡單的圖畫(如日、月、山、川等字),進一步發展才形成後來的指事、形聲、會意等文字形態。
自從有了標準化的文字,人類既可以用它來記載口語、描繪事件、傳播信息,也可以通過它反复閱讀、慢慢譯解那些超越時空的來自遠方的信息或早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信息,並用它來保存和繼承人類積累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而不必費盡腦汁去銘記,從而將較多的時間用於處理現有信息和為未來製訂計劃。
書寫媒介則經歷了從沉重的石頭、泥土逐步向較輕的龜甲、獸骨、木板、竹簡和軟綿、便攜的羊皮、絹帛、紙張的轉變,而書寫工具則經歷了從劃字的樹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鐵刀到筆的轉變。
隨著內容的增加,印刷術誕生了。
3. 印刷傳播時代——以紙張為媒介
印刷術的發明,給整個世界的文明帶來了曙光,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來覆去的巨大變化,並引導人類傳播真正步入了一個嶄新的大眾傳播時代。
以往,由於媒介笨重、符號複雜、複製困難和傳播壟斷,書本知識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竹簡、帛書等書寫媒介也只在上流社會流傳。只有印刷術的產生和流傳才打破了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和在傳播上的特權,衝破了黑暗的中世紀宗教牢籠,開始了文藝復興,進而又導致了工業革命。
隨著印刷業的飛速發展,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整個歐洲的主要城市幾乎都有了印刷所,印刷傳播業日益興旺。印刷品的大量出現,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慾望,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文化的普及和科學啟蒙、社會進步;反過來,公眾文化知識的提高又導致了對宗教、科學、哲學、文學書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於是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也加速了歐洲封建主義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的誕生。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Charles在《社會組織》一書中的觀點,報紙、書籍和雜誌作為新的大眾媒介,它不僅消除了人們相互隔絕的障礙,影響到社區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推進了社會的組織和功能的重大變化,甚至永久地改變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結構。一句話,印刷傳播革命使人類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
在社會生活上,信息傳播更加便捷,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在文化上,更多璀璨的文學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改變了以往好的文學作品“推廣困難”的局面,由此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養。在政治上,促進了政務信息流通,政治民主化進程加快。印刷術的普及和發展,無疑是工業時代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4. 圖像傳播時代——以膠片為媒介
文字不能看,也不能聽,是人類從現像中抽像出來的符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卻需要學習的門檻,理解也不夠直觀。從遠古的壁畫開始,人類便已經走上了圖像傳播之路,當然,抽象的繪畫在精確性方面還不如文字,我們可以在圖畫中尋求情感的共鳴,但並不能獲得準確的信息。從記錄性的角度來說,繪畫在
文藝復興時代便已經走到了盡頭,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把寫實繪畫推到了頂峰,之後的藝術探索變向著更抽象的方向進行了。
但人們對於真實世界的記錄仍然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攝影術走上了歷史舞台。 1835年英國發明家塔爾博特開始使用塗有氯化銀或硝酸銀的圖紙作為感光材料,在照相機裡拍成負像,然後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為卡羅法。 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公佈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這種技術以碘化銀感光,用汞顯影,用食鹽定影,感光速度很慢,在陽光下需15至30分鐘。 1851年,英國雕塑家阿切爾發明了濕版攝影法,又稱火棉膠攝影法,該法以鹵化銀感光,雖因版乾後不再感光,但成本較達蓋爾銀版法低很多,且感光速度有較大提高(5-15秒),在此後30年獨領風騷。
1888年,柯達伊士曼發明以明膠為基底的膠卷後,拍攝連續運動的圖像才成為可能,視頻成為了最接近真實的信息載體,人們擁有了複製現實的工具,直到今天,載體可能發生了變化,但圖像仍是最直觀的傳播媒介。
語言傳播是人類的重要特徵,也是社會的凝固劑,它拯救了人類,使人類可以交流信息、積累知識,從而由動物世界進入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社會。書寫傳播使人類可以將事件和自己的經歷、見聞、思想固定或記錄下來,並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傳播。印刷傳播打破了少數人的傳播特權,導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使人類由人際傳播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圖像傳播進一步擴大了信息量,將真實世界完成了複製,沉浸性第一次有了可能。
信息傳遞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狀態發展,從動物傳播進化到人類的語言傳播用了200萬年,從語言傳播進入書寫傳播用了9.5萬年,從書寫傳播跨入印刷傳播花了約4千年,而從印刷傳播邁進圖像傳播只用了1200年。可見,傳播革命的步伐、傳播技術和手段的革新在時間上是以逐步加快、越來越快和間隔越來越短的情勢發展的。
新的傳遞媒介誕生之後,人類在舊的傳播革命中所使用的傳播手段不會被隨之拋棄,而總是以一種新的面貌又出現在新的傳播活動之中。它們的生存與發展似乎不遵循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法則,好像更符合互動互助、共進共演的原理。因為,書寫傳播並未淘汰口語傳播,圖像傳播並不排斥印刷傳播。
信息和知識的增長和積累隨著媒介的發展呈金字塔狀態發展。據統計,圖書館的規模每14年增加一倍,每一世紀增加140倍。 14世紀初,巴黎大學圖書館藏書1380冊,當時是歐洲最大的圖書館,現在世界上已有12個圖書館藏書超過800萬冊。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50萬種圖書,平均每分鐘就出版一種新書。
科學知識的增長愈來愈快,過去每隔10—15年人類知識就要翻一番,如今3—5年就要翻一番。有人曾對美國化學文摘作過統計分析,發現文摘的數量達到第一個百萬條花了30年,第二個百萬條花了18年,第三個百萬條花了4年,第四個百萬條只用了2年半……還有人統計得知,人類全部科技知識總量的80%以上都是本世紀產生的。
本篇主要介紹了物理媒介的發展史,而電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從物理媒介到數字媒介,我們完成了最重要的跨越,在下一篇,我們將走向現代,進一步探討數字信息的前世今生。
本文版權所屬ArtGee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