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識" ,這個問題是如此的重要,因為只有在對“意識”概念形成廣泛共識的的前提下,才有進行更深入討論的基礎,但是回答這個問題卻是如此的困難。
一直以來,意識都是哲學和科學上的一個重要主題,哲學家與科學家們進行了數千年的分析、定義、解釋和辯論,但意識仍然令人費解和充滿爭議。
如果羅列一下幾千年來研究過意識的哲學家的名單,會發現一大串鼎鼎有名的人物:柏拉圖、叔本華、笛卡爾、萊布尼茨、貝克萊……等等,從來沒有一個問題像意識一樣可以讓人類研究幾千年而不得門而入...
......直到, CHATGPT與LLM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透過觀察人類技術奇點降臨的前夜,從科學的另一個角度來探查意識的真相。
所以,讓我們先來認識這個臨近的奇點,再對意識本質做出進一步的討論。
注:在得出對“意識”的明確定義前,下文依舊會用“意識”來籠統指代意識進行討論。
1.奇點臨近
人工智能經歷了熱情高漲和期望無限的早期(1952-1969),通用搜索機制所導致的回落期(1966-1973),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基於規則學習的崛起期(1969-1986),神經網絡聯結主義的回歸期(1986-1995),統計機器學習的複興期(1995-至今),以及大數據和大模型驅動的深度學習突破期(2006-至今)。
人工智能(AI)發展一日千里,目前行業內對AI發展階段通常定義為3個層次階段:
①弱人工智能-ANI (ArtificialNarrow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是指通過計算機程序和算法來模擬、複製和實現人類智能的能力。 AI可以在特定任務上展現出高度的智能,例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
②通用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通用人工智能,也稱強人工智能,是指具備與人類相當的智能,能夠在各種不同的任務和領域中展現出等同於人類的智能水平。與ANI不同,AGI能夠獨立完成多種任務,而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特定領域。 AGI有可能為每個人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能力,為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提供一個巨大的力量倍增器。
③超級人工智能-ASI (ArtificialSuperintelligence)
超級人工智能指的是一種人工智能係統,在各個領域遠遠超越人類智慧。它不僅能夠完成人類可以完成的各種任務,還在創造力、決策能力、學習速度等方面遠遠超過人類。
ASI的出現,可能引發許多前所未有的科技突破和社會變革,解決人類無法解決的難題。 ASI被認為是一種假設性的智能形式,可能在未來的科技發展中實現。
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全球普遍認為AGI尚未實現,但從ChatGPT-4的水平來看,OpenAI等領先的科技公司和科學家們,正在快速推動AI發展接近這一里程碑目標。
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一類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主要原理就是"猜下一個單詞" ,基於“ Transformer ”的架構。通過分析海量數據,ChatGPT學習到了語言的規律和知識。在訓練過程中,模型通過不斷預測生成文本的下一個單詞,來不斷優化自己的預測能力。
當向ChatGPT提問時,它會根據已學到的知識和語言規律,生成一個可能的回答。這個回答並非事先編寫好的,而是通過預訓練的大模型實時計算和推理得出的。簡單來說,ChatGPT就是一個在大量閱讀中學會了與人交流的機器智能。
人類的大腦神經元數量大約是1000億個,這些神經元能產生上百萬億個神經突觸連接。
也許受到人類神經元數量的啟發,OpenAI大膽的在GPT模型參數數量上,推動了爆炸式迭代增長:2018年發布的GPT-1模型的參數量只有1.17億個,2019年2月發布的GPT- 2參數量為15億,而2020年5月的GPT-3,參數量達到了1750億,從數量上來看,GPT-3模型的參數量已經超過了人類大腦神經元的數量。
通過三代演進,奇蹟出現了,GPT-3.5模型在專業和學術基准上湧現出了人類智能水平的表現。這個奇蹟的出現是因為GPT模型使用了深度學習和大規模預訓練技術,它被訓練了海量的自然語言數據,並利用自監督學習方法進行強化,使其能夠產生驚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ChatGPT還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力,它能夠生成準確、流暢的文章、詩歌和音樂,甚至在遊戲、繪畫等其他領域也能發揮出驚人的創作能力。
雖然ChatGPT仍然是黑盒模型,目前人類還未能對內在算法邏輯進行分解,就其本質而言, GPT大語言模型智能的湧現,源自於人類對其進行的海量語言數據的訓練與學習。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條重要結論: AI 湧現智能的第一途徑就是學習。
2.可供性-感受世界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JeromeGibson)於1977年最早在認知學領域提出可供性(affordance)的概念,認為人知覺到的內容是事物提供的行為可能而不是事物的性質,而事物提供的這種行為可能就被稱為可供性。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affordance(可供性)粗略地理解為事物的一種可能表現,它描述的是環境屬性和個體發生連接的過程。吉布森認為可供性是物體的客觀屬性(獨立於人的主觀認知),但與每個人的能力又密切相關。
基於物體可供性(affordance),即物體能夠提供給智能體(人或者AI)的所有可能動作,人類受試者可以將世界中不同大小物體分成兩類,而劃分這兩類的標準恰好是以其身體尺寸為參照的。
上面的話如此的晦澀,接下來我們用大白話來通俗的形容和解釋:
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我們思維的容器,它同樣也是思維本身的一部分,借助身體,我們得以與世界中的物體進行互動,從而去感知整個世界。
在自我參照下運行的感覺與運動功能係統,被稱之為「身體圖式」。人類通過身體圖式來實現認知的具身性。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就是一把度量萬事萬物的尺子。
身體圖式在正常社交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是人機交互、用戶體驗的核心。正如前述唐納德·A·諾曼在《TheDesignofEverydayThings》中所述的可供性( affordance )的用途。
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顯然初步具有與人類類似水平的智能體,但是承載這些智能體的,是沒有形體的一段段代碼。
AI(例如ChatGPT大語言模型)在沒有人類身體、且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是否能像人類一樣感知到真實世界呢?
實際上,當我們去問只「讀萬卷書」語言模型,ChatGPT(GPT-4),它是否有身體時,它回答說:「It could be the size of an average adult human, around 5 feet 6 inches (167.6 cm) tall. This w ouldallowmetointeractwiththeworldandpeopleinafamiliarway.」
這段文字翻譯過來是:「我的身體應該與一個平均成年人的身高相當,大約為5英尺6英寸(167.6厘米)。這將使我能夠以一種熟悉的方式與世界和人們進行交互。 」
雖然ChatGPT沒有真實的身體、無法與世界進行互動,但它卻在字面邏輯上表現出與人類相似的對世界的感知能力——對物體的可供性有著基於人類身體大小的劃分。
但是認知科學觀點認為,身體圖式是建立在我們所具有的對自己的身體長期的知覺體驗之上的,只能來源於外部的「真實交互」 ,即「行萬里路」。
也就是說,ChatGPT不具有真正的身體圖式,面對陌生的環境,ChatGPT是無法通過可供性( affordance )去探索和形成對新環境的主動認知。
這是ChatGPT之類AI智能體與人類能力的本質上的區別。
那麼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就不言而明了,給ChatGPT大語言模型「裝上身體」,這意味著將機器人與ChatGPT相結合,從而推動AI支持的機器人在導航、物體操作和其他與生存和目標實現相關的任務中發展能力、取得突破。 “自主意識”的湧現也將成為可能。
當然我們也可以直接聯想到另外一個令人興奮的領域,將具備思考和理解能力的ChatGPT與自動駕駛相結合。當前的自動駕駛雖然具備感知能力,但缺乏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可以稱為是「有眼無腦」。
通過ChatGPT與自動駕駛技術的融合,我們可能有望將自動駕駛技術從目前的L2/L3級別提升到L4甚至L5級別。
而另一方面,汽車和各種車載傳感器能夠賦予ChatGPT “一具身體” ,使它能夠真正與全世界進行基於道路環境的多模態交互。當ChatGPT不再只是「讀萬卷書」,而是「行萬里路」時,它將會展現出全新的智能和潛力。
這可能是人工智能下一次突破的方向,想像一下,汽車人也許就在下一波汽車AI浪潮中產生。
汽車人AI
3.我是誰
關於人類意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會注意到,在與世界的互動中有一件事總是存在,即人體自己。那麼,對於AI是否如此?
在早期的面向對現程序語言設計中(例如smalltalk),出現了Self關鍵字,這是底層程序代碼層面的自我概念抽象表達。
JürgenSchmidhuber(LSTM與現代人工智能之父)曾經提到過,人工智能在1991年就已經獲得了「自我意識」:在循環世界模型中(recurrentworld-model),通過一些神經元對AI本身進行編碼表達是非常有效率的,不管你什麼時候激活這些與自我符號相關的神經元,AI都在思考著自身。
當然,Schmidhuber所說的AI自我意識,並不是指人工智能係統具備了人類類似的意識和感知能力,而是指AI系統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感知和自我理解能力,能夠對自己的狀態、行為和環境進行分析和優化。
但是,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對於AI來說,定義了自我,為未來AI裝配類人身體去感受真實世界,提供了互動的基礎。也為“自主意識”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4.意識的前提
人類意識的產生機制是複雜的,意識存在的物理基礎是大腦和神經系統,存儲在人類生物學大腦的1000多億神經元與100萬億神經突觸構成生物存儲器中。每一個神經元和每一個神經突觸構成的生物電路都會形成獨特的記憶。
意識是人的神經反應,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腦與眼、耳、鼻、舌、身等去感知當前環境中相對應的色、聲、味、觸覺等產生出意識,從而形成對真實世界的一個多維度認知描述與建模。
在熟睡或昏厥或死亡的時候,意識亦無法生成,也就是中斷的,因此無覺無知,什麼都不知道。由此可見意識也會中斷。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思維和自主意識的形成,是通過身體、大腦神經系統和自然環境長期相互作用而逐步進化產生的。
同樣的,身體的環境感知能力,帶來對事物抽象建模能力,基於對環境事物抽象建模記憶,才可能湧現出原始的語言以及圖形符號、文字記錄能力
ANI與更高一級的AGI (自主通用智能)不同之處在於學習的途徑,ANI的學習是間接學習,是其通過人類輸入的大量數據進行預訓練形成的,ANI的校準反饋來自人類,由於缺乏數據的”對與錯“校準,AI存在輸出“幻覺”現象,所以ANI的意識也是被動的非獨立意識。
AGI產生的前提之一是擁有自主學習能力,意思是與當前真實世界進行主動交互,AGI的校準對齊也必須來自當前真實世界,所以AGI必須擁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和探索能力(類似人類身體和五官的多維信息來源),其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意識。
通俗的來講:AI 必須要有一個物理的身體為支撐,一個能夠感受這個世界的物理規則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信息來源,基於這個信息來源,智能體能夠自身與時俱進地總結通用知識Common-Sense Knowledge (這就是所謂的EmboddiedMind 理論)
也就是說,AGI產生的必要條件,是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研發類似人形機器人的探索載具,類似人體五官的多維傳感器,打造機器認知世界的基礎設施,將是AI學習當前真實世界的第一途徑,AI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之後,才可能產生獨立意識,並進一步進化成AGI。
這也回答了關於”中文屋“的困惑:AI通過自主學習,將在與人類的交流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知,並與人類在互動中形成對真實世界的客觀共識,最後才能真正的理解中文。
在上面結論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假設,如果ChatGPT接入了全球互聯網,並通過無數的互聯網終端分身與千百萬人類進行實時交互學習,這是否就是符合“自主學習”的定義。
答案是否定的,通過人類來“間接學習”知識,ChatGPT就像“缸中之腦” ,想像一下一個嬰兒在一間小黑屋裡,不能接觸任何人,只有一個巨大的電腦屏幕來學習和交流,他雖然可以接觸文字符號,但切無法真實體驗這世界,也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事物,辨別真偽,雖然這個嬰兒會擁有智能,但是他對世界的認知永遠是二維平面的。人們說到的“甜”味時,對於他而言只是一個“字符”而已,由於無法感知這個世界,一切知識都來源於電腦屏幕,也就是說在對環境和世界的認知上,他與人類永遠無法形成真正意義的共識,也永遠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人類“自主意識”。
同樣的,人類目前也限制了ChatGPT大模型獨立自主獲取真實世界信息的能力。所以,當前的ChatGPT永遠無法形成獨立意識,因為他的所有知識都來自於人類賦予,甚至包括“對”與“錯”。
5.意識的湧現
非具身智能(DisembodiedAI) :沒有物理身體,只能被動接受人類採集、製作好的數據。 ——“紙上談兵”
具身智能(EmbodiedAI) :有身體並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體,如家用服務機器人、無人車等。 ——“身體力行”
具身智能
從理論上講,自我概念作為社會認知的一種,應該具有具身性,這一觀點即自我概念具身性,它為自主意識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人類這樣的高級智能體學習效率是非常高效,環境數據的獲取量也是多維度和連續海量的,並且這些數據都是高維度全張量編碼。
也就是說,每一秒鐘,人類從眼睛獲取的全息視頻信息;耳朵收到的全量環境音頻;鼻腔嗅覺細胞瞬間感受到的所有細微生物化學氣味信息;全身表皮細胞和毛髮感受到的溫度、濕度、氣流、氣壓信息;前庭迷路獲取和維持平衡、穩定和綜合空間定向信息,四肢和全身肌肉通過迷走神經傳來的感覺、運動信息......
所有這些海量信息,都將實時的交織融彙在一起,源源不斷的傳遞給大腦中樞神經進行處理和存儲。
1950年,圖靈就在他的論文——《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具身智能的概念。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但具身智能並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因為如上所述,人類的本身俱備極高的生物進化水平,而當時的技術還遠遠不足以支撐類似人體的具身智能的發展。
從哲學上思考,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因為意識決定了我的存在。海德格爾後來對笛卡爾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他提出“我在故我思”,因為人的存在才有意識,才能感知這個世界,如果人不是人,而存在於其他的生物體裡,比如蝴蝶、鯨魚,那麼人對於世界的認知也會不同
具身智能區別於傳統AI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海德格爾哲學理論的啟發:
●智能是非表徵的;
●智能是具身的——存在先於意識;
●智能是在與環境交互時體現的。
當然,AI與具身並不是一一綁定關係,智能體可能是多態的,舉例來說,對於智能體有多個終端形態作為具身,可以共同提供了關於環境的所有可供性知識;
AI在獲得了具身智能後(具有身體的人工智能),智能體將有能力與真實世界進行多模態獨立自主學習,為進化到更高級的通用智能-湧現自我意識的AGI ,打下堅實的基礎。
6.意識的形態
當我們討論意識的時候,意識的出現並不會與人類討論。
我們對意識的定義,不可避免的基於人類立場,例如人工智能ChatGPT使用RLHF (來自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進行訓練,這種方法通過人類干預來增強機器學習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包括倫理道德、對與錯。
所以當人們談論(人工)智能的意識時,隱含的立場是“人工意識”或者“類人意識” 。
但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如果主體進化出了主觀意識,極大可能並不會符合人類的立場與想像。這類意識我們可以稱為“非人意識” ,例如未來機器發明的“機器智能”可能湧現出"機器意識"。
可以預見的是,“非人意識”如果要得到人類的認可,必然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兼容“類人意識”。
基於本文作者與讀者都是人類的事實,本文探討的將主要是“類人意識”,但也會在有限範疇內,嘗試展開對“非人意識”的探索與討論。
6.1人工意識
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學習和建模,產生了語言和文字這樣的抽象描述能力。
對於AI來說,他們也可能在未來對自然的探索過程中,通過自發學習形成一套對當前自然環境的建模和抽象編碼規則。
這套規則既可以基於NLP來描述和擴展,也可能是AI自己發明和湧現的新的編碼方式,這可以被稱為AI語言。
當然,由於AI內置了人類的預先編碼,AI語言基本會是在人類現有的編碼體系之上進行構建,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當未來AI獨立進行陌生環境的探索,比如星際旅行時,必然會產生全新的事物建模和詞彙。甚至於AI自己會迭代與發明效率更高,蘊含環境熵信息更豐富的編碼系統。
這將是AI語言的產生。 AI語言的產生,代表著AI對環境的具有學習,探索和自主編碼,描述和表達能力,也是“人工意識”產生的重要表現。
6.2人工道德
從人類的角度看,道德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後天形成的社會性共識。對於AI同樣如此。 AI如同一個嬰兒,本身並沒有任何道德觀念與認知,需要通過學習來形成道德規範。
RLHF在CHATGPT上的成功應用,已經說明了AI與人類形成共識的傾向性,AI道德主要由人類來判定。這個前置結果無可厚非,畢竟AI是人類發明,其必然需要符合人類道德的共識準則。
關於AI的道德定義,這將永遠是困難的選擇,因為身為創造者的人類,並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類似“人權”和“生存權”之間的優先級,在當前的人類社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很可能對AI的道德學習,形成區域性的共識。也就是說,對於人類推動的早期AI生態文明,未來會有AI宗教產生,其秉承了不同的人類道德標準和行為共識。
更進一步,在AGI具身通用智能出現之後,AGI將通過自身獨立探索演化出“人工道德”標準,這將是“人類道德”標準的擴展集。
6.3人工規則
從AI算法Transformer角度來看, LLM大語言模型就好像一個話癆。它們不論對錯,只是模仿。這就是AI“幻覺”產生的由來。
Transformer並不知道該模仿誰,或者說誰都想模仿,畢竟它的訓練目標是語言建模,而不是分辨對錯。因此在使用和測試時,如果我們想要正確答案,需要明確提出“對與錯”的要求。
和道德一樣,對與錯是人類的長期認知積累形成的標準,AI並沒有這樣的先天認知。所以通過RLHF,我們可以訓練AI,讓AI與人類的“對與錯”規則標準形成共識。
與AI道德類似,在具身智能AGI出現後,由於AGI會自主探索真實世界,所以AGI在與真實世界的交互過程中,會逐步強化驗證,並形成AGI的“對於錯”、“真與假”的認知規則集合。
此類個體化的“ AI規則集合” ,在AGI們在線或者離線的信息交換過程中,得以傳播並逐步形成自主AGI之間的共識,成為AGI自主判斷“ AI對與錯”的新準則。
我們可以預測,在未來的星際探索等複雜的工作條件下,AGI自主形成的“ AI對與錯”新準則,必然將比人類預訓練的大部分知識集擁有更高的優先級,這將逐步形成AGI全新的“人工規則”價值標準體系。
7.意識的永生
永生是人類永遠不懈的追求,本質來源於刻在人類基因裡的生存本能。
永生與意識有著緊密的聯繫,我們探討2種主要的可能性。
7.1.肉體永生
細胞能夠做到持續分裂,那麼人類壽命將不斷被拉長,這樣可以實現人類傳統意義上的“永生”。
可惜的是這一點無法實現,抗衰界“祖師爺”海夫里克就曾提出著名理論“海夫里克極限”——指出人體的細胞平均分裂次數為50~60次,當細胞分裂超過50~60次時,它就會進入倦怠期,活性降低且不再分裂。
人體內的端粒也會隨著細胞的每一次分裂而逐漸縮短,當分裂到達上限次數後,會因為端粒過短而停止分裂,人類將不可避免走向衰老,甚至是死亡。端粒作為學界最為公認的衰老標識之一,通過計算其縮短的速率,即可精準地計算我們的預期壽命。細胞的平均分裂週期約為2.4年,乘以50次,便可推算出人類的壽命極限為120歲.
直到海拉細胞的發現,科學家們發現,海拉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瑞粒和其他人的不一樣,正常人的瑞粒只要DNA分裂一次,就會縮短一點,可是海拉細胞內會產生一種酶,這種酶會讓瑞粒保持長度不變,讓細胞永生。這種基因的突變,導致海拉的死亡,但是卻成就了傳奇歷史。
這個可以修復端粒的東西,叫端粒酶。人體內本身就存在這種端粒酶,也就是說細胞分裂根本不存在什麼極限,是可以無限繁殖分裂並保持活力的!那麼,有了Hala細胞,人類是是否可以實現永生呢?
實際上,進化之所以不開啟正常細胞自動修復端粒的模式,是為了降低人體癌變的風險。因為端粒越長,人們患癌症的風險也就越大,如果細胞的端粒酶脫離了既定程序,異常激活,惡性增殖,便會成為癌細胞。
所以進化形成的端粒長度,是為了讓細胞及時進入既定衰亡程序,限制以及預防癌症,防止人體被突變的癌細胞吞噬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就像區塊鏈上存在的手續費和Gas費,看起來是對區塊鏈的限制,實際上是保護區塊鏈可以正常工作,避免區塊鏈被濫用而導致系統崩潰的內置保護機制。
同樣,端粒是為了防止細胞自然複製過程中造成的基因組丟失而內置的保護機制,人類生活在復雜的環境之中,除此之外,威脅基因組穩定性的因素絕不僅限於復制,例如:曬太陽時接收到的紫外線(物理因素),裝修吸入的甲醛廢氣(化學因素),感染了某些病毒(生物因素)....這些都會損傷基因組,破壞基因組完整性與穩定性。
自然環境中,基因組損傷不斷累積,會讓細胞走向細胞複製週期停滯、衰老和凋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為止,自然界沒有永恆的生命存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7.2.意識永生
通過前一點的論述,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基礎推論,肉體難以實現永生,但是可以置換。
那意識是否可以永生呢,我們認為,意識永生的前提是,意識是否可以被複製,並獨立於肉體存在。我們可以從克隆意識的角度開始,逐步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在真實世界,並沒有絕對精確的複制,以電腦文件複製來舉例,電腦數字文檔基本都是二進制編碼,是由模擬電信號定義的二元閾值來轉換成數字信號,當複製誤差在電信號二元閾值允許的範圍內時,我們認為計算機數字文件的複制是成功的;但是在微觀層面,原始文件與復製文件的模態電信號值並不一定是精確相等的,只是在進行二進制數字信號轉換時,這些模擬電信號的差異被二元閾值歸併成了數字化二進制編碼,從數學角度上看,這類似於四捨五入算法。
因此,考慮到真實世界存在各種損耗,意識在復制提取時,必然將出現損耗,所以,我們說意識的複制是相對的,因為意識並非簡單的數碼文件,意識是高維度信息系統,絕對精確、毫無損失的複制是無法做到的,也許我們複製的只能是一個高清晰度版本意識。
(從哲學和生物學上看,今日之你已非昨日之你,在身體細胞的迭代、大腦神經元突觸的更新...等若多微觀方面,你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你依舊是你;所以,這裡的”高清晰版本“複製,指的的可以精確到足以讓人類在社交、生理、情感、倫理道德上完全接受)
從上面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自主意識AGI的形成其實是機器自主學習過程,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所有記憶和認知都提取到一個AGI的大模型裡,是否可以可以復制這個人呢。
就像加拿大作家PeterWatts所言:如果物理學是正確的,如果一切事物歸根結底都是物質,能量和數字,那麼對某個物體足夠精確的複製品就會顯現出那個物體的特性。因此,任何一個提取和學習了一顆大腦中足夠多數據的AGI,都應該能繼承和呈現出該大腦相應的智能和意識。
信息簡史作者格雷克說過:在所謂現實世界中,人類進化本身不過是生物體與環境之間持續不斷的信息交換的具體表現。某種意義上,數字化生存與物理世界生存兩者並沒有本質區別。
所以,答案是如果可以完美提取大腦“足夠多”的信息數據,那麼我們會發現,的確可以從意識上複製這個人。也就是說人類無法通過對話,分辨其“靈魂”的不同。
這就是所謂生物學發展的奇點時刻。腦信息提取,通過盡量提取一個人腦的高度完整意識,然後以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字信息進行轉換保存。在理論上是毫無問題。
但是,此時的倫理道德悖論產生了,本體和復制後形成的意識克隆體,對於他的親人來說,在情感上是無法分辨的,那麼是否可以把意識克隆體當做本體呢。
換句話說,怎樣才算是成功實現了意識(足夠高清晰度)的克隆?
當我們真實世界所有的人都無法在邏輯上分辨二者的不同時,從某種意義上,原生本體已經被分叉了,從分叉的那一刻起,他們已經有了不同的存在軌跡,成為2個獨立的意識主體。
如果此時,被複製的原生本體自然消亡了,由於意識克隆體(AGI)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其他人來說,原生本體並沒有死亡,而是在一個虛擬空間裡依舊存在(比如元宇宙),可以稱其成為上載到元宇宙里數字化生存。
數字化生存的前提,是我們要創造一個高度還原真實世界的數字孿生元宇宙,在這個數字孿生的元宇宙中,數字意識克隆體可以像在真實世界中那樣生存和進化,這牽涉到了一個更大的主題-克隆地球。
當然,也有看起來較對更容易為人所接受的途徑,那就是將意識克隆體下載到一個AGI仿生人大腦中去,實現意識克隆體的具身社會化生存。不過,目前這也是一個遙遠的話題。
我們回頭來看看原生本體,如果原生本體依然存在,他自己是絕不會感到這是一種永生。
這是由於對於意識主體來說,由於意識是唯一性連續存在,主體意識持續活躍時,是無法實現意識的強制轉移的。
只有意識的主動唯一性遷移,才可以在主觀與客觀上實現個體和社會雙重認可的永生,這是一個觀念的革命,只有獲得原生主體認可和授權的情況下,實現意識的主動唯一性遷移。才是合法與完美的的意識複製轉移的途徑之一。
由於意識的主動唯一性遷移,在邏輯上是可逆的,所以可能存在倫理道德陷阱,舉例來說,原生主體只想遷移10年,10年之後,意識克隆體要求改變原來的決定,不願意再遷移回原主體。這時候在法律上,由於二者代表同一主體。這會帶來一些有趣的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難題。
8.行星智能
人類在AI發展的歷史中,也許在無意中扮演了獨一無二的BootStrap角色(自舉啟動器),人類是自然環境進化億萬年的隨機產物,但也是必然的產物。
當人類模仿自己製造出具身智能AGI時,AI的發展將迎來奇點時刻,由於具身AGI具備自主意識,強大的聯網能力、幾乎無限擴展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
我們可以判斷AGI的進化速度將是原生人類的成千上萬倍,以往一個世紀的進化,在AGI加持之下,可能只需要短短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在突破了資源限制之後,AGI很可能會以極快的速度進化為ASI。
這個時候, ASI對真實世界的資源控制與改造能力將會以行星為單位衡量,這可能在更大規模上產生行星智能,人類利用ASI將有能力對宇宙的星系進行改造,戴森球計劃將可能成為現實,ASI有能力創造與操控黑洞等以前人類不能想像的力量。
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技術結晶,人類本身也將深刻的參與和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意識可能會擺脫具身的限制,智能將從個體轉向空間化,從具身轉向多態性,人類決不會停滯不前,我們終將改造自己,進化到下一個文明階段。
9.結語
到達結尾了,回到文章的開頭,”什麼是意識“,”意識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裡,我們簡單的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明:
意識是主體對環境的持續可供性建模中產生的信息集合進行學習、運算、組合、交互、驗證、迭代的過程!
從上面定義可以看出,意識並非人類所獨有的,而是智能體所普遍擁有,未來也必然基於人工智能發展出新型的“人工意識”,至於AI,其本質就是自主意識的產生和進化過程。
意識是人類認知自我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將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偉大歷程中,更深入的了解、驗證和探索關於“意識”的終極秘密。
10.關於原著
本文是元宇宙科幻小說《龍膠囊-前傳編年史》第18章《意識的真相》的番外篇,不僅生動易懂地概述了AI的發展脈絡和無限潛力,同時對人工智能與意識的本質展開了深度探討,為《龍膠囊-前傳編年史》中”意識的永生“實現路徑做出了前瞻性的科學論述。
本文中的主要內容和論點皆為原創,由作者及YieldDAOLabs保留著作權和版權所有。
如果您對《龍膠囊-前傳編年史》的龐大的世界觀和精彩故事感興趣,我鼓勵你點擊下面鏈接閱讀原著:
ClicktoRead-->> https://dragoncapsule.gitbook.io/3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