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Wu以Amber Group創始人兼CEO的身份為業內所知,但他更是一位交易老手。他從在達特茅斯學院讀大一時便開始了金融交易;此後,從摩根斯坦利的(賣方)投行交易員做到五億美金管理規模的(買方)對沖基金經理;再到目前作為聚焦加密貨幣市場的金融科技企業的管理者,對於投資和交易,Michael Wu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
時值加密貨幣市場突破萬億市值,Michael Wu在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追尋長期價值投資,遠離短線投機交易》的洞見性文章,懇切地表達了自身對長期投資與短線投機的看法,以下是其原文。
“期望值”與“零和博弈”
期望值(EV,即Expected Value)是指假設重複做同一個行為(交易行為、投資行為、或者其他行為)理論上應該得到的平均結果。比如,我花2塊錢買一張彩票,50%概率中10塊錢,50%概率不中,那麼我買這張彩票的期望值就是5塊錢,去除成本2塊,我這次“投資” (也可以認為是一筆“交易”)的期望值就是3塊錢,是正回報的行為,理應多做。
然而,正如世界上幾乎所有彩票的實際回報期望值一定低於它的購買成本,所以買彩票幾乎絕對是個“負期望值行為”一樣。世界上絕大多數交易者,作出的絕大多數非專業交易,也是如此的“負期望值行為”。單次交易幾乎都是一個“五五開”的隨機結果。在一個階段內的交易盈利,很可能因為“運氣來了”(統計學錯覺)、或者剛好因為交易者在該階段的行為模式與市場階段性趨勢契合(但其實這樣的回報也並非來自交易行為本身,我下面會詳細解釋)。這些階段性的盈利,可能給交易者帶來自己靠交易能賺錢(“交易行為期望值為正”)的錯覺。但對於絕大多數交易者,最終長期頻繁交易下來,結果疊加必然是讓人失望的(當然,這裡再次強調,我們還是要劃分開因為正確投資帶來的長期收益,而正確理念支撐的長期投資作為“正期望值”行為可能性非常高)。這種交易帶來的糟糕長期結果,背後原因為何呢?這就涉及到我上面提到的第二個概念,“零和博弈”。
假如說,一個資產或者交易標的長期並沒有增值價值,那麼,圍繞著它的所有交易就變成了一個“零和博弈”。有人買就代表有人賣了。如果價格漲了,買的人賺了多少,就代表賣的人虧了多少。反之亦然,如果價格跌了,賣的人賺了多少,就是買的人賠了多少。價格起起落落,漲漲跌跌,有人賺有人賠,但是長期來看,如果這個標的價值並沒有變,那麼所有交易者加起來並沒有賺到錢,只是財富從這個人到了那個人的口袋里而已。不僅如此,實際情況一定是,不僅作為交易的平台或者撮合方需要從每筆交易中賺取手續費或者佣金,而且一定有專業的機構(如Amber Group)或者極高水準的交易者(少數專業用戶,往往還是在特定交易標的擁有特殊競爭優勢的),要么憑藉巨大的人力、技術和腦力投入,要么憑藉遠超出絕大多數人的交易天賦或信息優勢,賺取這個“零和博弈”中的絕大部分利潤,那麼剩下留給其餘“普通交易者”的,一定是平均虧損,即“負期望值”結果。不排除有少數幸運兒,憑藉運氣賺到一次錢就及時收手不玩了,但大多數人一定結果慘痛,賠錢賠精力還賠時間。而且根據“大數定理”(交易行為重複越多次,平均結果越回歸單次交易的“期望值”),往往虧得最慘的還是交易最頻繁,投入時間精力最多的那些普通交易者。
對於非金融專業的大眾來說,很有意思的一個認知盲點,就是很難意識到,任何金融衍生品(比如期貨或是其他任何合約)都是“零和”的。不管某個衍生品其背後的標的是否具有投資價值,該衍生品的交易本身一定是“零和博弈”。比如蘋果的股票,或是比特幣,都具有投資價值,但是不管是蘋果的股票期貨,還是比特幣的各種合約衍生品,其交易一定是“零和博弈”。因為交易者買入或者賣出的並非投資標的本身,而是合約對應的未來價格漲跌預測。當然,衍生品作為一種金融工具,還是有極大應用價值的,可以幫助投資者快速對沖投資組合風險或是靈活去優化投資組合,甚至可以通過把衍生品與實際投資標的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相結合,創造出比原來投資標的更有價值(比如風險更小或者持倉成本更低)的結構性投資品。當然,這背後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門檻,也是Amber Group這樣的金融服務商提供的價值所在。
無論如何,如果大家通過上面的例子理解了“期望值”和“零和博弈”這兩個概念,相信應該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從來不鼓勵我們的非專業用戶,去做期貨合約交易,或去做頻繁交易,或去交易小幣種及許多我們不認為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投機資產,或是去相信所謂的“交易高手”、“交易大師”並跟隨他們交易(坦白說,這些人有90%的可能性只是在賺取你的交易佣金或是分成,而非真正有能力盈利)。交易是個極高專業門檻的事情,即使大多數以交易為生的人都很難憑藉交易本身賺到錢,任何一個非專業交易者,希望憑藉一己之力突破自己“零和博弈”的“負期望值”,極其困難,而且主要能憑藉的就是運氣。
長期價值投資為什麼與此不同?
為什麼Amber Group推崇長期價值投資,並且認為正確理念引導下的長期投資,尤其結合技術驅動的強大金融工具,能大概率帶來“正期望值”呢?
首先,長期投資一個優質的增值資產,本身就不再是參與一個“零和博弈”。如果比特幣長期增值,市值從現在的7000億美金增長到11萬億美金並超越黃金,那麼每個買入並持有比特幣的人都能賺到錢。同樣,伴隨Amber Group地不斷飛速增長,參與這份事業的每個人的職業發展都會長期巨大受益。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去長期投資一個優質資產,讓時間成為朋友,從而兌現這份投資的“正期望值”。
其次,判斷一個資產是否長期有投資價值,比判斷任何交易標的明天或者下五分鐘的漲跌要容易得多。判斷一個資產是否有長期投資價值,可以通過基本面的分析,加深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以及把握核心的一些至簡之道(比如“科技會不斷提升生產力”,或是“把優秀的人聚在一起做正確的事情長期結果一定不會太糟”),通常不會錯到哪裡去。而希望精準判斷短期的價格波動,無異於閉上眼睛扔飛鏢,或是和史蒂芬庫裡進行投籃比賽,不是不可能,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實在太難。而且,因為長期投資並非“零和博弈”,拋開了這層“博弈”的因素,有遠遠更多專業的人和機構願意幫助你。作為一個專業的交易團隊,我們也許並不願意告訴你下一秒鐘的價格漲跌(其實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們的高頻交易算法可能知道),因為這個利潤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其實是由我們的交易程序在一瞬間)佔為己有。但是作為幫助你進行長期投資配置、協助你管理資產組合的金融科技服務商,我們很樂意告訴你哪些是優質的投資資產,或者什麼是正確的投資方式,因為這並不與我們的利益相衝突,甚至我們希望通過幫助你實現長期的投資成功,幫助你收穫長期價值,來獲得你的信任與認可,從而建立我們的品牌與口碑。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型投資機構、研究機構、學者、智庫,他們也沒有什麼動機去欺騙你或者受眾,他們都希望竭盡全力給出自己最專業最正確的長期投資判斷與投資理論。而且,我們作為服務機構所賺取的服務費用,對於單一客戶的長期投資“正期望值”來說,微不足道,所以通過引導我們的用戶們使用正確理念長期價值投資,我們可以和用戶實現雙贏,而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對於“普通投資者”的加密金融投資建議
第一,找准優質的資產去長期配置。目前我認為對於普通受眾,最優質最安全的加密資產就是BTC和ETH,加上美元穩定幣USDs,這都是我們Amber App上願意為所有用戶默認推薦長期持有的資產。而且在Amber App上配置這些資產做長期理財,還有非常可觀的利息收入,以及很快就能伴隨著Amber Card上線,隨時進行支付消費的靈活性。
第二,注意風控,規避槓桿,並把投資規模控制在自己承受得起的範圍內。即使是BTC和ETH這樣的主流加密貨幣,目前還是高波動性資產(從長期來看,所有優質增長資產必然有一定波動性,尤其在早期)。所以,千萬不要上高槓桿,甚至除了用於對沖短期價格波動,或是作為暫時資金未到位的臨時建倉,我都不建議非交易背景的諸位平時使用槓桿。諸位也要把整個投資頭寸控制好,要想到,假如BTC和ETH明天價格大幅波動,我是否能夠依然不受影響地工作、生活,以及依然拿得住這些投資頭寸不動。很多普通投資者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因為頭寸太重,本來準備長期投資的資產,在巨幅波動中因為無法承受盈虧而沒能拿住,最終錯失了真正應該收穫的長期價值,因此把長期的“正期望值”又變成了“零和博弈”的“負期望值”。
第三,多學習投資本身的正確理念,多了解資產背後的技術發展與宏觀經濟原理,而不要去過分關注比如價格走勢、小道消息等短期因素。能傳到普通交易者耳朵裡的小道消息(除非是因為明確違反了我們的合規要求得到的內幕消息,那麼一定會被追責甚至背負法律責任),一定是轉了好幾道手,或者直接就是陷阱。沒有必要抱有任何投機取巧的幻想,短線交易離錢這麼近的事,想坑你的人一定比無緣無故來帶你賺錢的人多。相反,如果踏踏實實去關注技術和資產本身,學習正確的投資理念並不斷實踐,加深對投資理財和金融世界的理解,並應用好正確的投資、理財、風控工具,日積月累,才能不斷提升你每次投資決策的“正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