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區塊鏈技術本身蘊含巨大的變革潛力,正在或即將改變諸多行業的發展圖景,有望成為數字經濟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件。當前行業發展正迎來新契機,但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應用於實體經濟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

11月29日,在PANONY & PANews聯合主辦的“區塊鏈新經濟時代換道超車的突破口”論壇上,萬向區塊鏈副CTO陳聿宸作為受邀嘉賓做題為《區塊鏈技術的前世今生》的主旨演講,詳細介紹了介紹了區塊鏈的基本概念、歷史及應用發展。

图片3.png

區塊鏈被視為信任機器

 

在演講之初,陳聿宸首先帶大家回顧了區塊鏈的起源與發展。陳聿宸提到,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網絡的核心技術。區塊鏈技術源於2008年中本聰發布的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當時白皮書裡提到了“BLOCK”,“區塊鏈(Blockchain)”就是由此而來。 2009年,比特幣網絡上線,這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階段。 2014年,Vitalik Buterin發布了《以太坊白皮書》,代表著區塊鏈技術從第一階段邁向第二階段。以太坊加入了智能合約,基於這個平台可以做更多的行業應用。 2015年以太坊網絡正式上線。此外,2015年10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文章《信任的機器:比特幣背後的技術如何改變世界》引起了轟動。這是首次有正規媒體在封面文章上講到了區塊鏈技術。

但到底什麼是區塊鏈呢?區塊鏈其實更多是集成技術,把各種現有的技術融合在一起。密碼學、點對點通信技術、拜占庭將軍等問題。陳聿宸解釋,“區塊鍊是用密碼技術將共識確認的區塊按順序追加形成的分佈式賬本。區塊鏈數據的難以篡改,例如你要改一年前的賬,就需要把從一年前到今天每個區塊的數據、每一頁賬本都得重新改一遍,這是很難的。不僅如此,你還需修改51%人手上的賬本的數據。這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但在現實中基本不可能。”

談到區塊鏈的本質,陳聿宸表示,“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交易記錄的存儲技術。它對交易記錄進行永久性存儲,而且存儲之後永遠無法刪除,只能按照次序加入新的交易,由此對所有的交易歷史進行永不結束的記載。這個看似簡單的功能描述,實則含義深刻。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去創建交易、存儲數據和交換資產。它是一場巨大變革的起點。”

陳聿宸解釋道,區塊鏈技術最核心的就是解決信任成本的問題,區塊鏈打開了信任的盒子,在以往的模式之中,信任被集中控制在各種中心機構的手中,這些中心機構包括銀行、政策制定者、清算中心、政府、大公司等。而區塊鏈讓人們不再受制於這些中心節點。例如,交易雙方完全可以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的認證,而不再需要一個清算中心。

在現有的行業中,我們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中介建立信任,比如在淘寶上買商品需要支付寶做賣家和買家之間的“信任”橋樑,買賣雙方之間沒有信任,需要找一個強有力的中介建立這個信任,這裡面的成本其實很高。而在有更多參與方的情況下,達成信任和維持信任的成本都更高,所以我們需要一套完整的司法體系,來保障契約的履行。區塊鏈用數學算法和代碼取代了原有的第三方信任中介,以更低的成本來建立信任,人們基於算法規則和技術代碼建立信任。從這個角度來說,區塊鏈的本質就是“信任機器”。

20191129-IMG_7254.jpg

區塊鏈並非萬能,在特定場景發揮優勢

此外,陳聿宸就此前被熱議的量子計算或破解區塊鏈底層加密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人類的發展歷程和密碼學的發展史來看,運算速度正在迭代。量子計算會不斷進化,但密碼學也正在進化。

“區塊鏈只是眾多的技術、工具之一,技術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陳聿宸表示,區塊鏈也不是萬能的,只有在一定的應用場景才能發揮它的優勢。近年來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和未來的發展潛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區塊鏈行業也在快速發展。

而萬向作為這個新興行業的建構者之一,從2015起,萬向控股在區塊鏈技術領域開始了戰略性佈局,成立了國內首個區塊鏈研究機構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擔任首席科學家。

根據陳聿宸的介紹,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要做這麼幾類工作:一是行業研究,為創業者提供指引,為行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二是通過翻譯出版區塊鏈書籍、舉辦區塊鏈全球峰會和區塊鏈知識講座,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三是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製定工作。 2017年初,在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平台建設的基礎上,上海萬向區塊鏈股份公司正式成立。目前,萬向區塊鏈旗下包含萬向區塊鏈實驗室、新鏈空間、技術中心、分佈式商業應用事業群等,在區塊鏈領域的累計投入已超過10億人民幣。

而萬向區塊鏈生態迄今已投資近200個項目,自身也為各行業客戶提供企業級區塊鏈產品與應用解決方案。此外,萬向區塊鍊和矩陣元共同打造的以隱私計算為特色的新⼀代聯盟區塊鏈平台——PlatONE已發佈白皮書和官網,並在GitHub實現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