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工信部發布《關於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深化行業應用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並部署了五項重點任務,其中在提升公共服務領域提出了具體要求,而這每一項都將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公共服務是政府依據社會需求和法定責任向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產品與福利,公共服務生產和供給過程本質上是國家與社會互動交往的過程。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驅動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不僅關乎公共服務效率和滿意度的提升,也必將影響到公共服務生產體系的創新,甚至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形態,所以,這一問題值得探索與研究。
一、 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
1. 區塊鏈技術及其特徵
區塊鏈(Blockchain)是一種將數據區塊有序連接,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其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分佈式賬本(數據庫)技術。通俗的說,區塊鏈技術可以在無需第三方背書情況下實現系統中所有數據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可追溯。區塊鏈作為一種底層協議或技術方案可以有效地解決信任問題,實現價值的自由傳遞,在數字貨幣、金融資產的交易結算、數字政務、存證防偽數據服務等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2.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
自2017年走出實驗室以來,區塊鏈技術已經在社會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誕生之初,區塊鏈便是以數字貨幣的概念進入到大眾視野,而後人們才將注意力轉移至技術本身。 2019年的數字貨幣領域最為矚目的一件事就是Facebook向全世界宣布了“Libra”計劃。無論Libra的終局如何,它都在區塊鏈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向全世界的民主展示了數字貨幣的潛力。
政務領域是區塊鏈技術落地的最多場景之一。區塊鏈在政府工作方面的廣泛落地,基於一個簡單的技術原理,即區塊鏈能夠打破數據壁壘,解決信任問題,極大地提升辦事效率。
金融領域應該是區塊鏈技術落地最為“天然”的領域。 2019年以來,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中,以跨境支付為主的跨境服務,以及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具有普惠性質的金融產品,是為落地重點。
版權似乎是人們會更容易想到的,區塊鏈適合落地的場景。通過區塊鏈、公鑰加密和可信時間戳等技術,為原創作品提供原創認證、版權保護和交易服務,由此大大降低確權和交易的成本。
電子票據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協作創新的領域,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也獲得了突破。基於區塊鏈的電子發票,具有唯一性,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發票上一票多開、多報、信息造假的痛點。
商品溯源這一功能或許最能體現出區塊鏈的技術特性。溯源防偽歷來是商品流通領域的重要一環,這也是做區塊鏈業務的必爭之地,國內在這一領域的落地應用同樣不少。
近年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公益組織開始擁抱區塊鏈。在2019年,基於螞蟻區塊鏈的阿里巴巴鏈上公益計劃正式發布。鏈上公益計劃是一套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的開放平台,旨在推動全覆蓋、全透明、全真實的公益生態的建設。
3.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最早來自於經濟領域,是指通過改革的辦法來矯正供需結構錯位和要素配置扭曲,進而推動供需平衡。公共服務作為我國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則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所以調整公共服務供給結構,矯正公共服務供需結構錯位、推動公共服務供需平衡是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因此,公共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通過三個路徑來進行。
1)疏通並拓寬公共服務需求表達渠道
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性是衡量公共服務供給有效性的標準。因此,公共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建立順暢的需求表達渠道。一方面應完善現有的製度化的公共服務需求表達渠道,包括基層民主制度、信訪製度等;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新的公共服務需求表達渠道,可以發揮工會和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橋樑作用,將公眾需求傳遞給政府。同時,還應健全大眾媒體在傳達公眾公共服務需求方面的作用。
2)完善公共服務多元主體合作供給機制
公共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之間的緊密結合,通過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來保障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一方面政府需要調動市場和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還應完善公共服務合作供給目標的協商機制、合作過程的協調機制、合作責任的分擔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促使三方更好地為公眾提供完善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3)強化公共服務供給的法律保障
公共服務的供給應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使其獲得穩定的法律保障。首先,加快公共財政立法。公共財政與公共服務供給關係密切。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需要公共財政給予經濟支持。因此,為了實現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必須用法律來調整公共財政關係,合理劃分不同層級政府間的財權和事權,明確不同層級政府的財政支出義務,規範不同層級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其次,建立規範、權威的公共服務供給法律體系。應縱向梳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現有的與公共服務供給有關的法律法規,橫向梳理不同地方政府現有的與公共服務供給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一部完整的、具有權威性的《公共服務供給法》,使公共服務供給做到有法可依。
二、 從“數據洞”到“數據鏈”:從社會層面理解區塊鏈
在《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一書中提出了“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s),研究人際網絡的結構形態,分析怎樣的網絡結構能夠帶給網絡行動主體更多的利益或回報。 “結構洞”就是指社會網絡中的空隙,即社會網絡中某個或某些個體和有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繫,但與其他個體不發直接聯繫,即無直接關係或關係間斷,從網絡整體看好像網絡結構中形成了“結構洞”,也可以稱之為“數據洞”。
而在區塊鏈架構中,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有交易的完整副本,從本質上說這個副本就是一個數據包,或者說區塊,然後使用密碼技術將每個區塊鏈接起來,形成整個數據鏈條。這就意味著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是完全去中心化和分散化的,不需要中心系統進行全程掌控和分配。在這種情況下,中心系統的壟斷性地位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的全面共享和賬本的共同生產。同時,每個人其實將自身的各類數字信息(身份、行為、狀態)從中心系統處重新拿了回來,恢復了所謂的“身份主權”。
進一步從社會形態看,區塊鏈的“分佈式記賬”的本質在於所有相關主體都能夠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合成、處理和確認過程中來,也就是說,只有大家都一致認可的信息(指向現實中的行動)才能被確認,而不是某個組織或機構認可的才能被確認。
這種共識確認的直接後果就是對社會行為形成的規範效應:在區塊鏈中每一個行為都必須符合程序設定的規範,否則就會被剔除。某種意義上說,區塊鏈可能“形成這樣一個底層的技術:一方面它保證了像互聯網一樣在全球範圍內高速度傳播,另一方面又杜絕了拷貝、黏貼問題”。這就確保了信息的真實性、可信性,不可篡改、不可抵賴,有利於增加社會主體之間的互相信任。
由於無須中心化系統和管理人員的核驗與確認,所以區塊鏈技術產生第三個核心機制:自動執行機制。由於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分佈式記賬,同時依靠信息公開、加密技術建立起互相驗證機制,因此可以形成不基於中介結構和組織、而是基於網絡甚至是網絡上某些對象的社會信用關係。
正因為如此,該項技術具有巨大的社會屬性和社會效用,可以引起社會交往行為和模式的連續性變化。可以說,大數據是通過海量數據尋找事物之間強相關聯繫的各類方法的統稱,而區塊鏈則是重新構造數字網絡世界的合作規則和方式,進而改變現實合作行動的信息技術。
三、 區塊鏈技術嵌入與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
公共服務是新世紀以來政府改革的核心觀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的要點是在政府和民眾二者之間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從而提高公民手上的權利。
而區塊鏈在本質上是一個分佈式的數據結構,這種扁平化的特殊數據結構使得區塊鏈技術具備了共識性也就是共享性。區塊鏈技術的共享性、分佈式、透明性和可追溯性等特徵,適用於促進社會治理結構扁平化、治理及服務過程透明化,從而提高政府社會治理數據安全性,推動治理智能化和可信任政府建設。
在公共服務領域,區塊鏈數字身份應用主要圍繞四個類型開展:身份驗證、鑑證確權、共享信息以及透明政府。
身份驗證:身份證、護照信息、駕照、出身證明等都可以存儲在區塊鏈賬本中,之後不需要任何物理簽名,就可以在線處理繁瑣的流程,隨時掌握這些文件的使用權限。
鑑證確權:公民財產、數字版權相關的所有權證明存儲在區塊鏈賬本中,大幅減少權益登記和轉讓的步驟,減少產權交易過程中的欺詐行為。
信息共享:用於機構內部以及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實時同步,減少協同中的摩擦。
透明政府:將政府預算、公共政策信息及競選投票信息用區塊鏈的方式記錄及公開,增加公民對政府的信任。
四、 區塊鏈技術驅動公共服務體系變革
區塊鏈技術被視為當今最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未來必將相當長時間影響經濟、社會和國家的變革發展。
區塊鏈技術為削減中介結構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手段,也從根本上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公司的網絡化,分配了經濟力量,創造了財富,並帶來了更加繁榮的未來。新技術在公共部門的大規模運用,也必將對傳統政府治理模式以及公共服務體系產生革命性重構。
就目前來看,對公共服務系統的重構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通過去中介化而減少系統的各類交易成本,甚至減少腐敗和人為錯誤,並通過特定的程序實現公共事務的自動核賬與自動約定執行,從而提高政府服務民眾的整體運行效率。
二是通過統一賬本的覆蓋機制迅速擴大公共服務的供給者和參與者,並逐步形成網絡形態的治理與服務,促進公民之間的直接互助互動,甚至在沒有公共管理員的情況下完成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從而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供需之間的精準匹配度。這兩方面共同指向“智能化公共服務體系”這一形態,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區塊鏈技術天然適用於多主體協作的業務場景,這與公共服務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現實格局十分契合。隨著以區塊鍊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因信息分散而導致的“各自為政”問題有望緩解,公共服務的整合力度進一步增強。以社會資源合力養老新模式為例,該模式主要依託於區塊鏈技術對數據整合、共享的能力。
在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之間建立聯盟鏈,三方主動提供各自採集到的需求信息,並直接上鍊共享,市場與社會組織服務生產方依據養老服務需求信息生產相關服務,生產服務信息上鍊,政府則據此向符合養老需求服務的生產方分配財政資金,同時,區塊鏈會自動記錄養老財政資金的使用數據,便於政府監管,確保養老財政資金專款專用。政府、市場、社會組織明確自身在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中的角色定位,通過信息技術三者高效協同,提高供給有效性和精準性。
在社區服務層面,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形成社區自我治理和服務聯盟鏈,服務需求者和供給者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居民們可以在老年照護、舊貨分享、志願服務、垃圾分類、公益積分等領域開展更為廣泛的互動和協作。
2)公共服務方式智能化。在技術運用的大背景下,公共服務體系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必然不斷提升。得益於區塊鍊等網絡技術,公共服務網絡可實現安全可靠的信息共享與自動執行合約。人們將相關的信息與智能設備關聯並進行自動執行程序編寫,使得相關公共服務能在預先定義的規則下得以執行。
例如,哥倫比亞的司法部門運用區塊鏈技術對金融機構發布和實施禁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傳統模式下,禁令發布和執行涉及到許多公共、私人或公私混合的經濟組織,這些組織處於不同轄區,而且各個金融機構獨立地執行禁令,一個人又可以在多個金融機構開設賬戶,因此會導致多個機構對同一個人執行禁令,既增加了成本也無法保證公平。區塊鏈司法禁令文件管理系統能降低禁令執行成本,提高禁令流程的執行效率,並改善涉及該流程的實體之間的協作。去中心化、分佈式存儲數據的方式可實現信息的透明與共享,司法禁令相關文件在系統中發布,所有參與者可自動查詢並保留文件副本,這使得所有參與者在任何時候都能了解禁令執行的所有情況,信息共享互通又能避免金融機構對同一人重複執行禁令。區塊鏈的共識機制要求所有參與者共同寫入、維護相關禁令文件,促進了參與者之間的協同。
3)公共服務內容精準化。在傳統行政思維的影響下,公共服務需求識別和匹配依然強調單向式的管理模式,即自上而下識別、挖掘、分析以及研判。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人民現實需求的複雜化、多樣化,這一傳統的需求管理模式顯然已經難以有效勝任現實狀況。而區塊鏈技術的集約化整合功能以及結構化篩選功能無疑為體系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徑:能夠建立需求表達、識別、挖掘、分析以及研判的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平台。
同時,同一賬戶需求信息的集成與交叉驗證則增強了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準確性,進而提升了政府準確識別公共服務需求的能力。智慧城市的許多案例都體現了這種運用:在公共交通的配置與管理過程中,公民通過自動上傳、更新出行信息,政府相關部門便能依據公民出行頻次、出行時間以及出行工具選擇偏好等相關信息及時、準確的配置好交通工具的類型與數量。這不僅增強了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更有助於提升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和水平。
4)公共服務管理閉環化。從需求識別到服務供給,然後到效果評價,並將效果評價反饋給需求識別,才能構建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因此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的精確化無疑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當中重要的一環,而區塊鏈技術集約化的整合功能、透明化的追踪功能無疑有助於全面捕捉、整合我國公共服務供給過程的信息資源,進而提升評估過程的科學化和精確度。這在現實中已經開始運用,如陝西省“陝數通”①的上線將陝西咸陽公安、民政、社保、醫院、銀行等市縣鎮三級1300多個單位部門涉及的85類數據上鍊。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累計發現問題數據55577條,剔除不符合要求的312條,新識別1512人。 ②毫無疑問,“陝數通”在精準扶貧領域的具體應用就是對我國公共服務供需精準匹配的探索。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也有助於為公共服務過程中的非政府主體賦能,從而實現單一評估主體向多元化評估主體的轉變,進而提升我國公共服務評估的客觀性、準確性。
進一步來看,雖然區塊鏈對中心化系統和統一主體有消解作用,但從更基礎的角度說,現代技術背景下的政府功能和作用並非完全被弱化。除了在具體場景中運用這一技術,政府還應該成為區塊鏈共享基礎設施的供給者,從而使地方政府和公共機構能夠有序創建區塊鏈應用程序,並確保其安全、可靠、合規,同時創建建設和管理標準,便於技術的推廣和充分運用。無論信息系統如何強大,還必須有人設計、操作和維護這個系統,這時,政府可以扮演一個值得信賴的管理員的角色,“負責啟動和操作註冊表,確定交易規則並審核應用程序以確保其正常運行”,這甚至被稱為政府的“再中介化”過程。
總體來說,技術並非萬能,但技術能推動諸多社會性變革。在信息溝通技術日益強大的背景下,國家與社會在虛擬空間中的互動和交流,正日益重塑著兩者之間的關係甚至兩者自身的形態。在技術快速發展和運用的狀態下,國家和社會力量能夠相互賦權,其最終結果可能是為雙方一同創造更多的權力,而並非是單方輸贏的結果,公共服務領域的創新也許能夠最有力地證明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