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通訊領域,Bill Barhydt有充足的話語權。從CIA(美國中央情報局)到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再從高盛到Netscape(網景),他是廣受認可的互聯網通訊領域先驅。但Barhydt並不滿足於大平台的升階之路,他選擇創業,且是在最前沿的數字貨幣支付領域。

實際上,Barhydt是不折不扣的數字貨幣“傳教士”。早在2012年,他就在TED上進行了有關比特幣的首次演講,將去中心化的思想種子,埋在大眾腦海中。故事始於比特幣,而創立於2014年的錢包和支付工具Abra,則是Barhydt在區塊鏈領域的全新探索。

“我並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規劃,更多時候是走一步看一步。因為眼界和目標都在變化,我喜歡不斷探索新領域、認識新事物。”近期,Barhydt在香港Token2049峰會上接受PANews採訪時如是說道。然而,“沒有明確規劃”的他卻總能抓住“風口”,時刻站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之巔。


都9102年了,誰還等得起漫長處理期?

一直以來,監管制度被視作限制應用落地的重要因素,但Barhydt指出,與其說是產業發展缺乏制度許可,倒不如說是製度許可缺乏需求推動,如果企業把對這一行業的興趣轉化成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的方案,產生密集而強烈的需求,所有製度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因為時代潮流是無法逆轉的。

“可惜目前的情況是,感興趣者眾,真正放手去做的卻很少。Abra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實際行動讓別的企業看到這個行業巨大的潛力。”

2017年,Abra宣布支持比特幣、以太幣和50餘種法定貨幣,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簡單易用的App,在手機上實現購買、銷售、存儲和投資加密貨幣,同時還可以管理資產,用Barhydt的話來說,以往人們要等待銀行處理金融事務,現在,Abra讓每個人擁有了自己的“私人銀行”。

縱觀當下支付行業中的“巨頭”,不論是中國的支付寶,美國的Venmo還是印度的Paytm,都是得到政府和銀行系統支持的區域性支付工具,存在固有缺陷——“中心化”就是其中之一。

而對於傳統金融機構,很難想像,時至今日銀行跨境轉賬還需要4-5個工作日的處理期。在一切都追求即時、快速的當下,速度是Abra的“制勝法寶”。

但在Barhydt眼裡,建立起一個民主化的開放性金融服務系統,讓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能夠平等地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也是在改進人類社會。 “高效、自由的金融服務,是近些年來人類社會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看好Facebook發幣,“炮轟”摩根大通“搞不懂”

採訪中,談到近期關注度頗高的摩根大通發行JPM Coin和Facebook發穩定幣一事,身為數字貨幣支付領域的專家,Barhydt對Facebook的舉動作出了較為積極的評價,並表示如果未來這一代幣能成為穩定幣,具備一定的實用性,Abra會考慮將其納入產品線。

微信图片_20190329102137.jpg

“但JPM我搞不懂他們在幹嘛。”他“炮轟”道。摩根大通原有的內部支付系統在Barhydt看來已經近乎完美,據他所言,原系統經過了25年的優化升級,完全可以高效地滿足摩根大通內部支付需求,相比之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內部系統效率很低,畢竟區塊鏈的最大特點不是高效而是去中心。用低效的新系統替換高效率系統,這樣的操作,令Barhydt感到不解。

他進一步解釋道,“也不是說所有的區塊鏈支付系統都低效,在公鏈上建立這樣的支付系統還是值得考慮的。比如繞過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進行銀行間匯款就可以節省很多成本。目前沒有銀行做這個,但我覺得他們遲早會嘗試的,他們可能會藉鑑Abra的模式用在跨境銀行交易上。”

顯而易見,Barhydt一直不看好“企業私鏈”這一概念。 “上世紀90年代,我還在Netscape工作。那時候很多人還有這樣的錯誤想法:認為應該通過把互聯網技術賣給某些公司來獲利。我們當時給這種網絡起名叫'extranet'。現在這個詞早就被淘汰了,因為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失敗的。”

“同樣,'企業私鏈'這個概念在未來5年裡也會被逐步丟棄,因為現在就可以看到失敗的苗頭了。” Barhydt認為,當比特幣的應用出現時,人們知道是時候乘上這個熱潮,因為互聯網崛起、定位服務和智能手機都是這樣的發展路徑。但“企業私鏈”沒有應用前景,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