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狄剛:貿易金融平台下一步將解決標準化和區塊鏈性能等問題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香港金融科技週上表示,央行貿易金融平台自去年9月上線以來,業務量已達750億人民幣,旨在促進跨境貿易便利與銀行間互信。平台目前有29家銀行參與,服務1898家企業,並有10多家銀行正在接入。

  • 平台特色:以「中立、專業、權威」為核心,央行憑藉技術積累提供可信的區塊鏈服務。
  • 貿易金融數字化進程
    • 1.0階段:業務流程數字化,但仍屬「手工搬家」。
    • 2.0階段: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平台化,但面臨標準化不足與鏈間孤島問題。
    • 3.0階段(下一步目標):生態化,實現跨鏈協同,例如與香港金管局合作邁向此階段。
  • 未來挑戰:需解決標準化、區塊鏈性能(如身份認證、跨鏈協同)及數據共享問題,目標是打造開放生態平台。
  • 技術觀點:狄剛強調技術應中性看待,區塊鏈適合中低頻的貿易金融,但需持續解決跨鏈等問題,保持開放態度。
總結

PANews 現場報導,11月6日,在香港舉行的金融科技週上,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圓桌討論中介紹到,央行貿易金融平台去年9月在深圳上線,到目前為止業務量達到750億人民幣金額,平台的創辦是為了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增強跨境貿易銀行之間的互信。

據央行深圳中心支行近期公告,截至2019年10月末,在深圳市參與推廣應用的銀行29家網點485家,發生業務的企業1898家,實現業務上鍊3萬餘筆,業務發生筆數5千餘筆,業務量約合750億元人民幣。此外,還有10多家銀行已在辦理接入平台的手續。

狄剛強調,平台主打“中立、專業、權威”來服務跨境貿易。 “央行是完全服務於市場,我們在區塊鏈方面的技術積累,在全球各個央行是排名靠前的。現在很多區塊鏈技術門檻不高,甚至是開源的。但是大家都對他不太信任,擔心數據上去不安全,但是央行是權威平台。”

貿易金融數字化是一個剛需,狄剛介紹了貿易金融數字化的進程。 1.0階段是個數字化階段,業務流程盡可能簡單,但是“手工搬家”的階段;2.0階段是平台化階段,圍繞場景,以區塊鍊為基礎做平台,目前很多正式處於2.0階段,最大特徵是在鏈上進行風險防範。但2.0階段遇到新問題,每個場景都有區塊鏈,缺乏標準化,各個鏈之間形成孤島;而下一步,3.0階段,即生態化階段,實現鏈與鏈之間的打通,今天與香港金管局的簽約合作就是為3.0邁進。

下一步發展,3.0 階段,需要建設理論體系、標準體系、流程再造,把中間無效中介省略。技術上面,區塊鏈的性能問題,身份認證、跨鏈協同都是問題。在技術上把數據共享解決,之後打造平台,像蘋果的APP store,每家都可以接入,未來打造生態。

談到對於技術未來發展的看法,狄剛稱,技術發展是迭代,不能神話和迷信一種技術,需要中性看待,我們目的是解決問題,看什麼地方需要採用什麼技術,區塊鏈可以解決信任問題,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跨鏈,目前雖然有進展但是還有很多問題。貿易金融是個中低頻交易,所以它的天然需求基因和區塊鍊是匹配的。但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看,保持開放態度。

分享至:

作者:PANews

本文為PANews入駐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PANews立場,不承擔法律責任。

文章及觀點也不構成投資意見

圖片來源:PANews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關注PANews官方賬號,一起穿越牛熊
App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