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EST愛好者-九章天問

剛接觸區塊鏈的人,往往陷入一個迷惘,到底用怎樣的經濟學語言來描述區塊鏈的意義。有些人說是成本,但是並沒有看到因為有了區塊鏈,對哪個行業的成本有所改觀;同樣有人說是信任,也沒看到信任在區塊鏈下可量化的描述,於是很多人轉而認為區塊鏈的價值在於不可篡改。這些都是非常表層的理解, 用經濟學的語言,區塊鏈本質上改變了委託代理關係中的代理風險。

區塊鏈與代理風險

代理風險無處不在。你委託別人幫你辦件事,他沒有履行;你寄放在別人那裡的東西沒有看管好;或者你付費的服務,最後出了差錯,都是代理風險。真正讓人擔憂的,是你的資產委託給別人,造成了巨大的虧損,比如我們投資基金,我們投P2P等等。 代理風險是代理人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按照規則履行委託代理關係的風險。以上這一切看起來很平常,和區塊鏈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區塊鏈真正的意義就在這裡:通過公共賬本、去中心化共識實現代理風險的算法化,即代理風險隱含在代碼裡,而代碼一開始就是開源且確定的,因此代理風險是完全已知的。這是區塊鏈真正的價值,去信任即是指去一般意義上的代理風險:對人、對機構的信任風險。降低成本就是規避了各種逆向選擇的風險,從而帶來社會成本的下降。 所以區塊鏈本質是一個委託代理框架的問題,技術的變革帶來了委託代理的革命,我們不再把核心風險放在某個第三方機構上,代碼即是法律,代碼即是主要風險。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件事。先說業內最知名的比特幣,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無論是保存資產還是轉移資產,都不存在依賴任何第三方的問題,這也是很多人說的,通過密碼學保證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裡面不是沒有風險,比如代碼也是有可能出錯的(雖然經過10年檢驗,但不能說是毫無可能),但代碼一開始就是開源的,對每個人而言,這種風險是完全告之且不可修改的(分叉除外);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某個個體或者機構對BTC的轉賬沒有任何影響的可能,我們可以可信的完成點對點的支付。 這一重大的技術創新,完全改變了過去的經濟模型,將我們帶到了信賴算法而不是個體的新時代。

區塊鏈與代理風險

在看看另外一個著名的區塊鏈項目USDT,發行在以太坊上的數字美元。雖然USDT在區塊鏈上,但是保證USDT價值的系統卻是鏈下的,即由發行方Tether公司承諾每一USDT等於一美元。雖然Tether公司為保證這一承諾有效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對銀行賬戶進行託管、審計等等,但是整個過程要真正的順利執行,我們必須相信Tether公司、審計機構、託管銀行等等,這和BTC完全相信算法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用了區塊鏈,但是其價值包含了巨大的代理風險,一旦Tether公司等不兌付,USDT就變成一串代碼,而不是一美元。

區塊鏈行業有一類特殊的資產,叫做平台幣,體現了某個交易所平台的手續費減免、交易定價、利潤返還等價值。這一類資產,比如BNB,作為幣安平台的token,它不管是否使用了區塊鏈技術,本質上和USDT一樣,包含了巨大的代理風險,即幣安交易所可以更改、撤銷甚至更換體現在該token上的價值。我們能怎麼辦?唯有相信幣安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特殊的資產,比如MakerDAO的穩定幣DAI。本質上,它是一個穩定型期權,通過ETH抵押生成的DAI,是一個基於ETH的期權,它有著嚴格的定價公式,這符合我們心中沒有代理風險,只有算法風險的設計。但是DAI也存在一個問題,決定它風險價值的價格變量,是人為輸入的,該價格沒有很好的驗證機制,只是通過幾個內部節點不定期輸入,我們平倉的依據,就是這些所謂節點的輸入價格,很顯然,這種風險不是算法的,而是需要相信這些節點不作惡或者不出錯,雖然maker有回滾機制,但又引入了回滾的信任風險:誰來確定需要回滾?憑什麼信任他們?

區塊鏈與代理風險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稍微總結一下:即在區塊鏈世界裡,一個完整的價值交互流程,只要有一個環節有代理風險,那麼它其實就是和BTC不同源的,即我們還是引入了人的風險,而不是代碼風險。所以在區塊鏈世界裡,去中心化的成色和代理風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同的表述方式,前者是一個感性的描述,後者才是理性的定義,我們用去代理風險來度量去中心化程度,是完全合適的。不僅可以以此去判斷一個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還可以挖掘哪些領域的代理風險可以用區塊鏈的方式解決,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區塊鏈的應用時代。

在一個充滿代理風險的世界,我們建立了一整套基於法律、制度等等的激勵體系,以維持委託代理結構的有效性,從而使得這個世界能夠正常運轉。但其代價也是巨大的,想像一下各種企業醜聞,監管腐敗,這是過去模型的必然風險,無論我們的激勵機制設計得多麼好,都無法消除這一根本風險,可以說人類社會的進化就是不斷變換模型來應對代理風險的故事。 然而,由區塊鏈技術帶來的這一次變革,對代理風險的消解最為徹底,不再需要信任任何第三方,不管是權威、英雄還是聖人,而只需相信代碼!相信算法!這是一次金融史上的耀眼時刻,值得我們深入而全面的挖掘,但大部分人並未回過神來,以為只是一次小嘗試,且很快妥協在傳統模型之中,讓人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