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時評:自大衰退後,公眾對銀行和銀行家的信任從未完全恢復,為DeFi在這一特殊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傳統的銀行體系和DeFi有著明顯的不同,包括智能合約和區塊鏈在內的技術解決方案替代了銀行、券商或交易所等傳統中介機構。
作者:ILIA MAKSIMENKA | 編譯者:Maya | 來源:Cointelegraph中文
去中心化金融(DeFi) 是一種不需要銀行、券商或交易所等傳統中介機構的金融形式。通常由這些機構處理的所有工作都由包括智能合約和區塊鏈在內的技術解決方案來完成。
傳統的銀行體系和DeFi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金融的發展和適應速度較慢,而在短短幾年內,在DeFi領域運營的公司已經從零開始建立了一個平行的金融體系。有支付系統、借貸協議、交易所等。還有包括Tether (USDT) 和USDC (USD幣) 在內的法幣掛鉤的穩定幣市場也在不斷發展。
更高的收益率
DeFi的一個主要差異是零售用戶可以預期的潛在資本/儲蓄回報。目前美國銀行支票賬戶的平均利率僅為0.06%,而儲蓄賬戶的平均利率只有0.09%,略有進步。將其與在DeFi協議(如Yearn.finance金庫)中持有的資金進行比較,你可以預期從美元穩定幣上獲得11.4%的年化收益率。從理財收益的角度來看,DeFi比傳統銀行理財更勝一籌。
創新速度慢
推動DeFi前進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其創新文化。另一方面,銀行業是出了名的適應緩慢。試著想一想銀行在過去幾年中實現了哪些重大改進,你可能會一無所獲。
這並不是說銀行沒有帶來任何創新。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它們已經融入了銀行卡支付技術、網上銀行服務、電話銀行和移動應用程序。這並非一無是處,但也不是一個很長的清單。你可能會認為我忘了把自動取款機包括在內,但這些可以追溯到1967年,使得這項特殊的創新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
進入壁壘更低
傳統銀行與DeFi之間的關鍵區別之一在於它們如何以及在哪裡降低壁壘。去中心化金融的重點是降低消費者的壁壘,使銀行業務更具普惠性,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與此同時,實體銀行為了節省資金,正在關閉分支機構。在過去的5年裡,英國有3500家高街銀行永久關閉了大門,這個數字大約相當於每月55家。
隨著實體銀行業務被銀行自身的侵蝕,他們為DeFi的競爭格局平添了競爭的砝碼。雖然DeFi試圖降低消費者的門檻,但傳統的銀行體系卻無意中降低了競爭壁壘。正如比爾·蓋茨在1994年所說:“銀行業務是必要的,但銀行不是”。沒有人比傳統的銀行系統更重視這一點。
路漫漫其修遠兮
雖然DeFi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是2020年,是該行業的佼佼者,但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該行業最大的癥結之一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依賴於以太坊區塊鏈。去年,隨著DeFi的普及,交易速度放緩到爬行,同時交易費用上升。
有一些新興的玩家在合適的時機達到了臨界質量,提供了一個替代方案。特別是波卡經常被吹捧為以太坊的競爭者,現在有許多開發者正在為該網絡開發產品。在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2個月內,波卡的“下一代網絡”見證了活躍的開發人員增加了44%。現在有超過250個項目建立在波卡上,很有可能這個後起之秀可以從DeFi的大餅中分得一杯羹。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項目試圖通過側鏈解決方案來緩解以太坊的成長陣痛。
不信任與怨恨情緒
金融危機後,政府用公共資金救助私人銀行的決定或許讓銀行機構得以維持,但對失敗的怨恨仍在不斷積累。這場危機也與比特幣和去中心化貨幣的故事密切相關,因為比特幣的創世區塊上有這樣的字樣,“2009年1月3日《泰晤士報》頭條,財政大臣將第二次對銀行提供援助(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the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
一個DeFi協議的好壞,只取決於為它編程的人。已經有一些備受矚目的DeFi協議被利用和黑客攻擊,這凸顯了該領域的脆弱性。但該領域的增長並沒有任何放緩的跡象,銀行和金融創新的未來顯然屬於去中心化。